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簡介因此,分析一個區域的褶皺構造,必須根據上述背斜和向斜的特徵及岩層露頭的產狀來進行

如何判斷褶皺的形成時代

褶皺是岩層在側方擠壓力的作用下發生的波狀彎曲的塑性變形。岩層若只發生一個彎曲,稱為褶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褶曲組合,叫做褶皺。它們是由岩層發生連續性的移動而形成的構造形跡。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圖Ⅰ-3-1 褶皺示意圖

(一)褶皺的基本形態: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

圖Ⅰ

-3-1)

。背斜是指岩層向上拱起的彎曲,其特點是中心岩層

核心部位

的岩層時代較老且向上隆起,而傾斜向外的岩層時代變新。向斜是指岩層向下凹的彎曲,其特點是核心部位的岩層時代較新且向下拗陷,兩翼向中心傾斜,為老岩層。判別向斜和背斜不能僅根據岩層下凹形態和上拱形態,還要根據岩層時代自核心部向兩翼的變化情況。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地層的相對年齡和新老岩層的出露情況來判定背斜和向斜。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二)褶皺的主要型別:褶皺的種類多種多樣,劃分的方法也各式各樣。根據褶皺軸面的產狀可分為直立褶皺、斜歪褶皺、倒轉褶皺、平臥褶皺等;根據褶皺橫剖面的形態可分為扇形褶皺、箱形褶皺、尖稜褶皺等;根據褶皺在平面圖上的長寬比可分為線狀褶皺、短軸褶皺、穹窿構造、盆地

構造等。所有這些分類,實際上是按照褶曲的形態進行分類(圖Ⅰ

-3-2

)。此外,還可根據褶曲的形成機制分類。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圖Ⅰ-3-2 各類褶曲的幾何形狀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圖Ⅰ-3-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三)褶皺的野外認識:野外工作中遇到的情況比上面介紹的遠為複雜。這是因為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大多數的褶皺構造已遭到破壞,原始構造形態已變得面目全非,這時如果單憑地形的外部形態來判斷背斜或向斜,往往會出現差錯。同時,地形的高低並不是判別背斜與向斜的標誌。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岩層變形之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這時的地形是構造變動直觀反映。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風化剝蝕,地形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圖Ⅰ

-3-3

),這種現象稱為地形倒置。其原因是背斜的轉折端裂隙發育,岩層較破碎,而且地形高,風化剝蝕快。向斜核部岩層較完整,因地形低有堆積物掩蓋,所以風化剝蝕速度要比背斜轉折處慢得多。

因此,分析一個區域的褶皺構造,必須根據上述背斜和向斜的特徵及岩層露頭的產狀來進行。褶皺存在的根本標誌是在沿岩層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地層作對稱的重複排列。背斜核部的地層較其兩側老,向斜核部的地層較其兩翼新,據此可判斷背斜與向斜(圖Ⅰ

-3-4

)。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

3

-

4

根據地層的相對年齡識別背斜和向斜

由新到老,由老到新是背斜;由老到新,由新到老是向斜

(四)褶皺的規模:褶皺的規模有大有小,有時可能只產生大小几釐米的褶皺,有時可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山系。世界上大部分山系也正是由於褶皺形成,地質歷史時期有過多次的褶皺造山運動。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褶皺造山運動發生在寒武紀後,大約在晚志留紀和早泥盆紀時期,並稱之為加里東褶皺運動,它是以蘇格蘭(古羅馬時代稱加里東尼亞)在此時期曾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而得名。

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褶皺

加里東運動以後比較大的一次褶皺造山運動是發生在上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的海西褶皺。“海西”一詞源於哈茨山(古羅馬名稱),這時期隆起的山脈有烏拉爾山、天山、阿巴拉契亞山、澳大利亞東部高地等。最後一次褶皺造山運動發生在新生代中期,通常把形成於這一時期的褶皺山系稱為年輕褶皺或喜馬拉雅隆起的山脈,最有名的是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