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布袍瀟灑甘藜藿

  • 由 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10-11
簡介成書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東川府志》,把崔乃鏞列為“名宦”,備述其為政功績,說他“善政多端”“遺愛在人,至今猶口碑籍籍”

短布袍怎麼獲得

有清一代的東川(今會澤縣、巧家縣、東川區一帶)知府中,崔乃鏞無疑是廉潔勤政且非常有作為的一位,為時人稱道,亦為後人稱頌。

崔乃鏞(1681—1754),字伯璈,號餐霞,陝西同官(今陝西銅川)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鎮雄州、尋甸州知州。

雍正九年(1731)正月,題補曲靖府同知不到一年的崔乃鏞被擢升為東川知府。這時的東川府,剛經歷了“八年之亂”,又遇到災荒之年,“惟見嗷嗷老稚呻吟於嚴霜凍月下”,老百姓寒無居所、飢無食糧、耕無籽種,滿目瘡痍,民生凋敝,令人慘不忍睹。

崔乃鏞到任後,重點幹了五件事。一是重撫綏。他進村入戶撫綏百姓,逐戶發放銀兩修復房屋,按戶散給牛畜、種糧墾荒種地,併到田間地頭犁種督巡,賞勤激惰使無曠廢之田。二是蠲荒賦。奏請朝廷免除荒地稅賦,減免雍正八年、九年田賦。同時,派員清查人口,丈量土地,按畝定徵以均田賦。三是築石城。他築城啟署,修堤建置,用以工代賑的辦法,用匠用工四十二萬多個,支銀三萬一千四百二十五兩,建成了一座堅固的石城,更解決了很多災民的生計問題。四是興文教。他捐銀設西林書院,修東川文廟,親到府學課士子,猶“父師之於子弟”。他廣泛蒐羅,略而不遺,創輯史上首部《東川府志》。五是辦銅礦。他致力於興廠辦礦,帶動經濟發展。至雍正十一年(1733),礦業發展已是“廠數百硐,硐千百砂丁”“廠人累萬,廠有街市巷陌”。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封建官吏的崔乃鏞做到了,還做得很好。在崔乃鏞的治理下,往昔沉寂荒僻的東川府“聚楚吳蜀秦滇黔各民,五方雜聚,百物競流”“人煙輻輳,買賣街場,各分市肆”,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繁盛景象。

乾隆二年(1737),崔乃鏞升任湖北督糧道臺,這在當時是天底下公認的美差肥缺。但這對於操守廉潔、氣骨嶙峋的崔乃鏞來說,卻成了他人生的“滑鐵盧”。由於前任官員剋扣運丁、侵吞庫帑、盤剝漕糧,他憤其罔上害民,悉予革除,得罪了德沛、王雲翔等既得利益者,由此釀成禍端。

乾隆四年(1739)七月,湖廣總督宗室德沛參奏崔乃鏞婪贓各款,並稱與湖北巡撫崔紀聯宗,不便照督參撫審之例。乾隆皇帝認為“此奏甚是”“特令新任總督班第審理”。“婪贓各款”有幾款,我們已不得而知,可知的是款數定然不少,直惹得精明自負的乾隆皇帝龍顏大怒,未經審理就說崔乃鏞“劣跡斑斑”了。

崔乃鏞受審三年,審來審去也沒有審出個所以然來,最終認定他解漕赴淮,擅動存公銀兩,虧欠銀八百兩,革職貶謫渭南,為徒胥伍。大抵是崔乃鏞實在沒錢,湖北巡撫崔紀因被參濫準崔乃鏞擅動存公銀兩而代賠虧缺。崔乃鏞為人誣陷,仕途受阻,但仍不失丈夫氣節,後以著書奚補於世,寫成《易經約函要義》《芒部遺蹟》等多部著作。

革弊反腐之人,反被人構陷於“婪贓”,這不啻為一個莫大的譏刺。於崔乃鏞而言,並非他不諳仕宦風濤,實由於他“嚼得菜根”的人生態度和道德操守,養成傲岸氣宇,如淵渟嶽峙,自是不願同流合汙。正如他在東川任上寫作的《爐山山居歌》一詩中所言的那樣:“四十年來淪隱樂,布袍瀟灑甘藜藿。”做官也罷,為民也好,歸於山野田園,種種地、讀讀書,順便把所思所得記錄下來,穿著粗布衣裳,吃著淡飯野菜,心裡也是快樂的。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成書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東川府志》,把崔乃鏞列為“名宦”,備述其為政功績,說他“善政多端”“遺愛在人,至今猶口碑籍籍”。時任東川知府方桂,特作《崔太守事略》,說他“性坦直,明治體,胸羅卷軸,精翰墨書”,所“施行舉,非徒取濟目前,事事俱堪不朽”,並表示“願為之執鞭”。評價之高,可見一斑。今日看來,猶不失中肯公允之論。在他的家鄉陝西同官,人們也沒有忘記他,一直稱他“崔道臺”,並在民國《同官縣誌》之“人物誌·賢能”中作《餐霞先生傳》,述其德行事蹟。

可見,天道還是公平的。一個人不管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其夢想、智慧、熱血、壯懷和勇氣終會被歲月之河捲走,但他們的嘉言善舉早已鐫刻於大地之上和民眾心裡,他們留下的財富也不會戛然而止。崔乃鏞之於東川府,正是這樣一位卓越的人物。

套用清代兩廣總督吳興祚的詩,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評價崔乃鏞:“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崔太守,人心尚草萊。”

布袍瀟灑甘藜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