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古邑印記|380歲古樹華蓋如傘為路人遮陽擋雨

簡介有著380年樹齡的二級古榕樹古榕枝幹遒勁有力三百八十年古樹滿載記憶這棵380歲的古榕樹,按照“歲數”在番禺排行“老三”,生長於明末清初,歷經世事變遷,如今它靜靜矗立於石崗東村村頭,在這個外地流動人口居本村戶籍人口8倍的繁華地帶,車流、人流嘈

古樹盤根什麼姿勢

在車水馬龍的番禺區市蓮路石崗東村段,路過此地的人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村頭的馬路邊斜長著一棵巨大的古榕樹,它有著南方細葉榕常見的特點,枝幹盤根錯節、遒勁有力,然而卻顯橫逸斜出之勢,粗壯的主幹和枝丫微微向南面伸展,使得華蓋如傘、遮天蔽日的樹冠,也向南面的市蓮路籠罩,似乎在有意庇護馬路上風雨兼程的路人。

古邑印記|380歲古樹華蓋如傘為路人遮陽擋雨

有著380年樹齡的二級古榕樹

古邑印記|380歲古樹華蓋如傘為路人遮陽擋雨

古榕枝幹遒勁有力

三百八十年古樹滿載記憶

這棵380歲的古榕樹,按照“歲數”在番禺排行“老三”,生長於明末清初,歷經世事變遷,如今它靜靜矗立於石崗東村村頭,在這個外地流動人口居本村戶籍人口8倍的繁華地帶,車流、人流嘈雜洶湧之所,一如既往目睹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有人從大樹附近的麵包店歡快地推門而出,手裡拎著給親人準備的生日蛋糕,也有人在樹底下心事重重地徘徊,身旁堆著行李,臉上寫滿焦灼,大樹無言,只是默默給途經此地的人們提供遮風擋雨和片刻喘息之所。

不同的人們對這棵樹有著不同的記憶,卻承載著相似的鄉情。石崗東村80多歲的啟政叔和鵬英叔說,1365年,他們的祖先到此定居,到了第十代族人手上,建立起了張氏大宗祠,並栽下這棵榕樹。在他們兒時的記憶中,榕樹的位置比較偏僻,少有人經過,大樹旁邊是一片平地,用作大曬場曬滿了農副產品,“那時候河涌都是相通的,曬場上的農產品曬得差不多了,就等著東莞人撐著艇仔一路越過獅子洋來收購。”30多歲的村民超哥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這棵樹與村裡牌坊大樹、石崗西村大樹串聯起來,自發形成一條陰涼的街市,人們在樹底下襬賣本地菜瓜等農作物,吆喝叫賣,非常熱鬧,“還記得樹下有耍猴人家,猴子在三棵大樹之間穿梭跳躍,長長的手臂掛在樹上盪鞦韆,印象非常深刻。”超哥說。

古樹斜長又自我“修正”

經過市蓮路石崗東村段的路人,都會覺得這棵樹長相有點奇怪,稍微向南面馬路傾斜,村裡老人和超哥都說,以前這棵樹更是歪斜得厲害,近些年已經在逐步自我“修正”,歪斜的特點在一點點消失。

為什麼一棵300多歲、根深葉茂的古樹會發生這種變化?解密的過程中,記者觸控到珠三角地區一個普通沙田村落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

石崗村成村於宋代,因村中多怪石而得名。石崗東多姓張,石崗西多姓胡,“嶺南第一人”、唐朝名相張九齡被石崗村張氏族人奉為先祖,在祠堂廟宇皆有供奉。據村史載,在明朝嘉靖年間,現市蓮路以北的“舊村”,石崗村的先人們逐漸興建起一條條街巷、民宅、祠堂、水井等,打造出一片較為成熟的居住版圖,而在市蓮路以南的區域,則仍是一片淺海灘塗,族人們運用農民的智慧,想辦法“向江海要田”,藉助沖積的泥沙,一點一滴築堤圍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甘蔗、番薯等各種農作物。出於引水灌溉需要,村民們自東北面引出一道水渠,水流自東向西到達村頭這棵古榕樹後,改道向南,灌溉現市蓮路以南的莊稼地,這片曾經長滿甘蔗、白皮番薯、辣椒等本土特色產業的茂盛農田,就是現在市蓮路以南一片繁華、商鋪林立的石崗新村,包含了石崗步行街、美心商貿城等地。

古邑印記|380歲古樹華蓋如傘為路人遮陽擋雨

石崗東村舊貌地圖顯示,以現市蓮路為分界,南北分割槽明顯

“榕樹的根系紮根在地底下,需要吸收養分,因為北面和西面都是水流,汲取不到充足的營養,只能向南面和東面生長,這就是榕樹越長越歪斜的秘密。”啟政叔解釋。

石崗東村以現市蓮路為分界,南北分割槽明顯

1978年改革開放後,珠三角地區率先沐浴時代春風。據《番禺報》記載,1978年10月,年少時從石崗東村走出去的鄉賢、旅港鄉親張耀宗先生,作為團長率領首批旅港鄉親觀光團回到家鄉番禺,以“鄉愁”促“鄉建”,積極發動海外人士回鄉省親建設家鄉,成為番禺策劃捐資建設家鄉的第一人。

其源源不斷的捐建專案、熱愛家鄉的一片赤誠,帶動了石崗東村基建、教育、經濟、文化設施等各方面的飛速發展,使石崗東村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走在了番禺前列。隨之上世紀90年代市蓮路的開通、“四九墟”“天光墟”從市橋老城區搬遷至清河市場,更是帶動了石崗村商貿業的繁榮,一座座商貿城、廠房、居民樓拔地而起,市蓮路南的莊稼地演變成了現在的石崗新村,村民們洗腳上田,不再需要水渠來灌溉莊稼,於是,榕樹周邊的水渠改道流經其他地方,古榕樹不再受水流影響,根系便向四面八方的土壤伸展,越長越向上,傾斜的角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文/圖:番禺融媒記者 吳紅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