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簡介綜上所述,在周禮薰陶之下成長起來的孔子,為人光明磊落,性格耿直,為捍衛君權不惜開罪三桓,力量懸殊被迫離開故土,周遊列國,其中孔子對歷史文化相近的衛國情有獨鍾,故在此前後停留了10年之久,以期得到施展才乾的機會,無奈願望落空

無字天書秘籍在哪裡

傳說孔子一生佔過兩次卦,其中第二次佔到旅卦,是旅行之象,言外之意提醒孔子趕緊離開魯國。原來第一次占卦的結果不理想,40歲的孔子放棄從政,直到51歲時才得償所願,步入政壇,在中都宰任上可謂可圈可點而升任司寇,位列大夫,結果得罪了魯國的三桓。

出於魯國的長治久安,孔子趁著三桓家臣陸續發生背主之際,提出拆除三桓私邑的城牆(墮三都),起初三桓是同意的,但在相繼拆除費邑、郈邑後,才緩過神來,原來孔子此舉是在摧毀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導致雙方的矛盾越積越深。與此同時,孔子治下的魯國日益強大,作為近鄰齊國深感不安。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一邊是三桓不停地“吹風”,一邊摟著齊國送的美女,雙管齊下,魯君根本無暇再聽孔子的“之乎者也”,連這年祭祀大典後的祭肉也不給送了,明擺著要孔子走人。

孔子內心五味雜陳,是走是留,一時拿不定主意,便佔到了開篇提及的旅卦,開始了周遊列國。

13年裡,孔子到過了衛、曹、宋、鄭、陳、楚、蔡7個國家,有些國家去過多次,有些則去的少,有些僅僅是路過,有些則長時間停留,如在衛國,前後居住的時間長達10年。那麼,孔子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呢?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首先,衛國與魯國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是兩國均為周初的姬姓諸侯國,其中魯國的始封君是周公,而衛國的始封君是周公少弟康叔。根據天子分封諸侯時,一般是“同姓比異姓尊貴,宗室比功臣尊貴”的原則。

根據《左傳》記載,晉文公主持會盟時,諸侯國歃血為盟儀式的排序為:晉、魯、衛、蔡、鄭、齊、宋、莒(晉國是東道主),正好說明了魯、衛兩國的地位高於其他諸侯,允許享有天子之禮樂等一般諸侯國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

此外,魯、衛兩國都帶有“監管”殷商遺民(魯分得殷民六族,衛分得殷民七族)的“職責”;同為“啟以商政”(沿用商朝的法律)的示範“區”;同尊周禮,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如兩國都有“同姓不婚”的婚俗。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其次衛國與魯國的不同之處。魯、衛雖為兄弟之國,後續卻又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基於周天子給予了姬姓貴族許多特權,作為迴應,魯國不折不扣尊崇周朝的“親親”宗法制度,一直延續著魯國姬姓貴族的世襲制,異姓貴族沒有機會進入核心領導層,也不能擁有軍隊。

與魯國不同,衛國和狄人毗鄰而居,時常受到狄人的入侵,公元前660年,狄人的一支赤狄進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幾乎“團滅”,史稱“攻刑滅衛”,最終在齊國的扶持下,衛國才得以復國。

基於這個背景,衛國要想快速發展,必須調動更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鬆綁了周朝“親親”的宗法制度,開始注重“尚賢”,允許異姓擔任要職,並且可以組織軍隊,這無疑給了孔子更大施展才乾的空間。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第三衛國政局的穩定。縱觀衛國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平王東遷至衛懿公被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660年);第二階段是衛國復國至第二次弭兵會盟(公元前659年-公元前546年);第三階段是弭兵會盟之後。

衛國被滅後,第二階段的開端,得益於齊桓公的大力扶持,幫助築城,衛國得以復國。在位25年的衛文公一方面勵精圖治,一方面在外交上追隨“尊王攘夷”的齊國,使得衛國國力不僅有所恢復,而且在國際間的地位也開始上升。

此後衛國雖然屢經波折,但國力並沒有受到太大波及,至第三階段開端,執政的衛靈公得益於衛文公為衛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在位42年,有才幹聽諫言,加之堅定執行“舉賢才”的國策,衛國政局一直比較穩定。

等等,歷史上不是批評衛靈公無道嗎?

該情景出現在季康子與孔子的談話。季康子問,大家都說衛靈公無道(好淫、讓南子參政),那麼衛國為何沒有滅亡呢?孔子答道,衛靈公將仲叔圉、祝佗、王孫賈等人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衛國自然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另外《孔子家語》記載了,魯哀公問“當今之君,孰為最賢”時,孔子沉思片刻,給出了“衛靈公”的答案,再次佐證了衛靈公即便不能算一代明君,也沒有那麼的不堪,起碼確保了衛國穩定繁榮,而孔子周遊列國(496-484)的時間幾乎與衛靈公執政期重合。

“天命之年”的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對衛國情有獨鍾?

綜上所述,在周禮薰陶之下成長起來的孔子,為人光明磊落,性格耿直,為捍衛君權不惜開罪三桓,力量懸殊被迫離開故土,周遊列國,其中孔子對歷史文化相近的衛國情有獨鍾,故在此前後停留了10年之久,以期得到施展才乾的機會,無奈願望落空。不過,孔子卻收了許多學生,如子貢、子夏、高柴等,另外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周遊列國期間,孔子有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進一步完善了儒家學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