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簡介回到《阿凡達》,人類和納美人的第一次角逐中,人類落敗,不過這事改變不了啥,只要礦在,殖民者就會回來,將來的戰爭只會更殘酷,最終的結果想都不用想,納美人只能是死一批,剩下的遷往保留地,說不定將來地球人給他們個特權什麼的,比如現在的美國印第安人

為什麼女巫比男巫強大

把《阿凡達2》看了,整體感覺是效果不太好,甚至可以說很差 。

我不知道年輕人們咋想的,反正我自己對電影的一點膚淺理解是,電影最起碼的一點是劇情,劇情好了,那些畫面、場面、運鏡、長鏡頭、IMAX什麼的才有意義。如果劇情稀爛,就好像用頂級餐盤呈上來一隻死老鼠一樣,旁邊還放著純銀餐具,估計你也沒啥胃口吧,然後廚子說他為了這道菜做了整整十年也挺搞笑。

《阿凡達2》倒也沒有這麼差,可以看做是精緻的餐盤裡放著一隻活老鼠,我反正是差點看睡著,希望你們喜歡吧。

不過本文不準備講劇情什麼的,想講講這片背後的社會學邏輯,兩年前聊過一次,這次做了大改。主要參考第一部,一方面劇透不合適,另一方面兩部劇情也差不太多。

咱們先說電影裡的幾個基本隱喻:

星際時代—大航海時代;

地球人—歐洲殖民者;

科學家—皇家科學院的學者們;

潘多拉—美洲大陸;

納美人—印第安人。

電影裡暗示的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個大雜燴,比如最明顯的,納美人長得都是些藍人,大家第一反應想到啥?

當然是“凱爾特靛藍突擊者”,也就是《勇敢的心》裡邊那夥把藍色塗臉上的人,他們是英格蘭島上最早的土著。真實歷史中他們的塗裝比電影裡誇張得多,赤身裸體,渾身塗藍,遠遠看起來就是個小藍人,可不就跟納美人似的?後來這夥人被外來的羅馬人和昂撒人基本上屠沒了。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再比如納美人熱愛“騎射”,這肯定不是印第安人的特點 ,美洲大陸上沒有馴服的大牲口,所以這個設定又跑歐洲那邊的遊牧部落去了。

納美人還拖了個大辮子,可能在導演他們的眼裡,大清跟印第安人差不多。至於項圈和小髒辮,又明顯是非洲特色。下圖就同時出現了非洲,印第安人,大清的三種髮型。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而且電影裡反覆講到“連結”,納美人認為他們和整個自然是一體的,完全融合的,而且他們說能聽見祖先的低語,博士死前也說看到了聖母愛娃。問題是現實世界裡,誰有這種世界觀?

那必須是印第安人啊,印第安人覺得萬物都有靈魂,萬物都是一體的,甚至山川湖泊動物和人類之間,都有連結。這也是為啥咱們翻開美國的殖民史,裡邊有的印第安人寧願全部戰死在自己的地盤,也不離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祖宗的靈魂已經融入了當地的土地,他們每天都能聽到祖先的低語。所以他們絕對不離開,既然不離開就只能被屠滅了。

可見納美人是很多土著的縫合怪,把所有識別性強的落後玩意搞了個大集合。

至於那個人類科學家是個另類,她是想了解納美人,彌合矛盾,所以才開發那個神奇的“阿凡達”技術。像極了早期的神父和後來東印度公司裡的科學家們,他們接受的知識比較多,多多少少有點人性。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那為啥有這麼一些人呢?

主要是他們的很多學術研究對帝國在海外的擴張很有幫助。比如英國能統治印度那麼久,也跟英國博物學家長期潛入印度做研究有關,對印度瞭解很深,他們寫了大量的學術材料。透過那些資料,英國制定了精巧的方案,以極低代價征服和管理印度。

很多時候這些博物學家們對殖民地是很有感情的,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給殖民那些地方提供了技術支援。比如那個阿拉伯的勞倫斯,牛津高材生,他對英國搞崩中東做出了傑出貢獻。不過他自己對阿拉伯是真愛,甚至拒絕了國王的騎士冊封和總督任命。後來寫書發了財,又把錢全捐給了阿拉伯相關的慈善機構。

我們經常能在書裡看到這些學者竭力阻止殺戮,甚至跑去向教皇和國王痛斥發生在萬里之外的殺戮,不過然並卵,國王派他們過去是為了搞點新材料和礦石,順便找找能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研究下怎麼統治當地,不是讓他們摻和軍人和商人們的事務。

在大航海中,商人和軍人是核心和主力。畢竟驅動人類搞大航海的,並不是對科學探索的衝動,也不是善意的驅使,主要原因還是對利潤的渴望。當初派出探險隊的國家都是要出去開拓新航線找金子的,帶不回來金子,國王就會破產(當初西班牙王室破產了8次),大家都很著急。電影裡壯美的鏡頭,像不像當初西班牙大帆船到達美洲岸邊: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而且殖民者一般都不會是些溫和的人。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但凡在老家有份正經工作,就不會參與遠洋冒險這種九死一生的事。大航海初期,出去跑一趟回來死一半船員是常有的事,正常人怎麼會去做這種事?基本都是些罪犯,破產者,債務奴隸什麼的,比如哥倫布的第一批船員,很多都是死囚,這些人能有啥道德感?

他們待在極其狹小的船艙裡,忍受惡臭和腐敗食物,在海上顛簸幾個月去新大陸冒險,到了新大陸啥做事風格大家應該也能想到吧?肯定不是給當地送溫暖去了。

電影裡星際殖民也差不多,也是個艱苦而危險的經歷,下圖的那個僱傭兵一開始就說,潘多拉不比地獄好多少。而且電影裡的設定和哥倫布時代一樣,殖民團是商人、僱傭兵、科學家的一個綜合體,基本沒有女人,好人特別少,大部分都是極度趨利的人。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哥倫布他們遠渡重洋去找金子,《阿凡達》裡的人去找那個灰色的礦,本質都是一回事,利潤推動下的星際殖民。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既然是利潤為核心,那根本就沒土著什麼事,或者說土著什麼心情,根本沒人關心。當你用弓箭守著一座金礦的時候,你基本就是個死人了,這跟道德無關,毀滅你,拿走金礦,與你無關。

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有原型,大家知道一個東西叫波多西銀礦吧?

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現在的玻利維亞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銀礦,在隨後的300年中,從這個礦裡挖出來了2。5萬噸白銀,巔峰時期這裡的白銀產能佔到全世界的一半,這些白銀參與了東方貿易,大西洋三角貿易,催生出了工業革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現代世界的形成。

那代價是啥呢?

西班牙人在這300年中驅趕著上千萬印第安人去採礦,前後有800萬人死於礦山,到最後,當地的印第安母親生出來孩子都會掐死。有殖民者很納悶,覺得為啥當地有這神奇的風俗?拜託,人家寧願把孩子掐死也不給你挖礦,為啥就看不懂呢?

下圖電影裡的巨大的挖掘機,讓我第一反應就是波多西,只不過電影裡不需要納美人去礦井挖礦,只需要他們滾遠點,別干擾就行。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後來有一個叫多明戈的神父,角色和《阿凡達》裡的博士差不多,到了殖民地後目睹各種慘狀,精神都崩潰了,說這特麼是“地獄之門”。

傳教士回到歐洲後曾經向國王和主教控訴過。然並卵,歐洲那些年天天打仗,鉅額軍費壓力讓國王也喘不過氣來,哪有功夫管殖民地土著人的死活。在他們眼裡,土著跟當地用來支撐礦井的樹木一樣,誰會關心一根原木有啥想法?甚至就是挖礦過程中毀掉的螞蟻窩,誰會在意螞蟻們悲慘的境遇?

更神奇的是,電影裡那個殖民者的基地,就叫“地獄門”,結合我們上文牧師對波多西銀礦的稱呼,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也就是說,真實的殖民史比《阿凡達》裡殘酷血腥得多,電影充滿了白左刻意的善良。

納美人反抗殖民者不是成功了嗎?

很悲觀地講,電影裡給他們機械降了神,有點像後來的《楊家將》,在戰場上打不贏,就編排戲劇贏個夠,而且帶有一定的侮辱性質,說是女人們都能把遼國打趴下,精神上贏麻了。

如果現實中發生這事,納美沒可能反抗成功,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想辦法把礦給炸了,就像大象把象牙撞掉一樣,不然這根牙會給它們招來殺身之禍。

真正的“挖礦主義”是不講仇恨的,只講成本和利潤。只有童話裡才有擊敗惡龍後過上幸福生活,真實的世界裡,惡龍之後還有更多的惡龍,想歲月靜好,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別住礦旁邊,或者有能力守住礦,否則麻煩會一直來找你。

納美人打敗了地球人,地球人灰頭土臉退出了潘多拉,但是這絕對不是事情的結局,事實上才是事情的開始,畢竟真實世界裡,這種事太多太多了。

比如歐洲殖民美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哪怕美國對印第安人的戰爭也不是一帆風順,甚至發生過幾次美軍被印第安部落打得全軍覆沒。

但這不重要,本質都是成本核算,資本主義世界裡,所有行為唯一的準則就是是否有收益率。戰場上傷亡的那些軍人就跟現在大公司衛生間裡的擦手紙一樣,本質都是消耗品。只要礦在,人就會來,只要有利潤,或者說將來有利潤,納美人會像美洲土著一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入侵。

比如英國第一次殖民美洲,那就完全是個大悲劇,補給船把殖民者送到美洲,然後回到英國拉補給和下一批殖民者。等從英國回來的時候,殖民地的人已經完全消失了,不知道哪去了,可能是被殺了,也可能被吃了,反正沒了,到現在依舊沒找著。但影響了英國人殖民美洲了嗎?怎麼可能?

南非土著祖魯人也創下過神話,兩萬祖魯武士拿著標槍木盾屠滅了1300多英軍士兵,打得英國人丟盔棄甲。

但很快就迎來了英軍的反擊,在隨後的羅克渡口戰役中,150人的英軍隊伍頂住了三四千祖魯人的進攻;最殘酷的一次,1893年,50名英軍步兵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猛烈進攻,屠殺了3000人,屍體堆了兩米高,後邊的人連“屍體牆”都翻不過去。

可見殖民過程中偶爾的受挫很常見,但也影響不了殖民程序,只是讓今後武裝更加強大,籌備更加精細,指揮官更加專業。

而且殖民者不會玩得這麼簡單暴力,對於殖民者來說,最基本的操作就是拉一撥打一撥,讓本地人互磕。當初印第安人就分成好幾夥,其中一夥跟著英國人,還有一些跟著法國人,燒白宮那次戰役就有印第安部落的人參戰。現在美國那些印第安人,大部分不是殺剩下的,他們當中很多一開始就站隊到了美國人那邊幫著屠殺自己人,有了統戰價值,後來被封了保留地,像不像大清的“三順王”?

回到《阿凡達》,人類和納美人的第一次角逐中,人類落敗,不過這事改變不了啥,只要礦在,殖民者就會回來,將來的戰爭只會更殘酷,最終的結果想都不用想,納美人只能是死一批,剩下的遷往保留地,說不定將來地球人給他們個特權什麼的,比如現在的美國印第安人有經營賭場特權。

電影結尾,其實把這種對立關係進一步升級了,本來是生意,突然升級成了生死對立,說是人類要回到正在消亡的星球:

阿凡達,屠殺土著後讓他們在電影裡贏了一次

拜託,感情沒這個礦不行啊?這是擺明了人類得重新回來唄,一點回旋餘地都沒,必須拿下潘多拉,就跟英國當年必須拿下南非的布林保衛金礦一樣,事情最後的妥協都沒了。熱追蹤導彈,主戰坦克,燃燒彈,甚至核彈,最好用氫彈,炸完之後不影響繼續挖礦。

尾聲

拋開電影畫面,《阿凡達》的核心其實就是白人對現代史的一次懺悔,在虛擬的時空,讓土著贏了一次。

這種“你那麼蠢,我依舊讓你贏”的好萊塢思潮還有一個結晶,就是那個《黑豹》,要多彆扭有多彆扭,就好像一群原始人拿著最新款步槍當棍子使,骨子裡是白人的一種傲慢和鄙視,只是以黑人們的腦子,不一定能看明白。

只不過這種“導演光環”的勝利在現實世界中沒啥意義,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無窮博弈”,贏了一次沒用,得一直贏,直到形成威懾才有用,或者讓侵略者的成本大過收益,侵略者就不來了。如果侵略者不進攻就會死,那完蛋了,這事只能是你死我亡了。

可以說,如果再過一些年又開始星際挖礦,當初大航海時候的那些事還得再發生一次。到時候大家一邊反思一邊繼續幹壞事,“對不起,以前的事我錯了,麻煩你讓一讓,不讓我就打死你”。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