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三伏養生 順勢而為

簡介暑易傷氣,“三伏天”氣候炎熱,容易出汗過多,使人出現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等症,如長時間室外作業或運動甚至可以出現昏迷暈厥,所以應避開烈日炎炎之時的活動

寒溼重喝十滴水有用嗎

本文轉自:陝西日報

隨著盛夏時節的到來,“三伏天”也悄然而至。“三伏天”是指夏至後第3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天”全程加起來共30天或40天。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此時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氣候特點表現為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雖說酷暑難熬,可此時炎熱的氣候卻是中醫養生保健的絕佳時期,也是標本兼治許多慢性病的最佳時機。

天人相應 順時養生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界的四時氣候、晝夜更替以及地理環境的變化都對人體的健康產生著各種影響。正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自然界氣候是不斷變化的,順應自然變化規律是養生的原則,以此適應性調節人的生活起居、勞逸、飲食和情志等是非常必要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法於陰陽、和於數術”的養生理念。根據四季、晝夜變化,陰陽消長變化而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思想也是深入人心。

“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之時,烈日炎炎,雨水充沛,萬物競長,陽極陰生,正所謂“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順應此時陽盛於外的特點,應注意養護陽氣。

精神調養 起居有常

“三伏天”氣候悶熱,人們往往懶言少動,進而出現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的表現,更有甚者情緒急躁易怒,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此時應提倡“心靜自然涼”的養生方法,即使在炎熱潮溼的氣候條件下,仍然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的心態,可以透過多參與社會活動、結交朋友、養殖花草等,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三伏天”宜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氣候變化。暑易傷氣,“三伏天”氣候炎熱,容易出汗過多,使人出現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等症,如長時間室外作業或運動甚至可以出現昏迷暈厥,所以應避開烈日炎炎之時的活動。

堅持午睡,既可避開一天中最炎熱的時間,又可以幫助人們恢復體力、緩解疲勞。建議每天洗一次溫水澡,不僅能洗掉汗水、汙垢,使面板清爽,消暑防病,而且還能鍛鍊身體。因為溫水沖洗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能夠擴張體表血管,加快血液迴圈,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沒有條件洗溫水澡時,可用溫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切不可夏月貪涼,用涼水洗浴或擦浴,不僅起不到消暑祛溼的功效,反而使毛孔閉塞,不利汗液外洩,使溼邪留滯體內,為中暑、溼溫等疾病埋下病根。衣服也需勤洗勤換,保證衣服的清潔乾燥。

“三伏天”氣候炎熱,人們多喜歡待在有空調的房間,此時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應避免空調溫度過低而造成的空調病、夏月感冒等疾病,尤其對於老人和兒童,室溫控制在26℃即可。室外納涼時也不要在房簷下、過道里及門窗縫隙所過之陰寒處,預防賊風入中之陰暑症的發生。

考慮到“三伏天”室內外溫差較大,對於年老體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三伏天”外出常常汗出較多、面紅耳赤,那麼回家前就應注意在家門口稍事等待,待全身汗液消除,周身烘熱情況緩解後再進入溫度較低的房間,避免忽冷忽熱而引發感冒等情況。

飲食有節 勞逸結合

“三伏天”氣候炎熱,養生中如何飲食也是至關重要的。人們往往汗出較多,鹽分損失亦多,需要適時在飲食中補充鹽分。中醫認為“三伏天”應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三伏天”伏陰在內,飲食過食寒涼,雪糕、冰鎮汽水、冰啤酒等雖可降溫,但不宜多吃,過分貪涼會損傷脾胃,使人吐瀉。

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平素可煎湯代飲。

氣候炎熱,脾胃虛弱,飲食宜清淡,應少食肥甘厚味等滋膩之品。另外氣溫較高,食物極易腐敗變質,滋生細菌,應講究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入”,即使是冰箱儲存過的食物也應保持警惕,儲存過久或隔夜的食物應儘量避免食用。

“三伏天”溼氣過重,人們往往懶於活動,但也應注意勞逸結合,以適當鍛鍊保證良好的抵抗力。鍛鍊應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等空氣新鮮處,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等運動量相對小的鍛鍊專案為好,也可以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療養。但不宜做劇烈運動,因為劇烈運動,可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僅傷陰,也傷損陽氣。運動後不宜用冰水沖洗或淋浴,容易使寒溼侵襲,遺留關節疼痛等痺症表現。

防病保健 把握時機

“三伏天”溼熱偏盛,氣候上酷熱多雨,暑溼之氣容易乘虛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主要表現為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熱嗜睡、出汗多、日漸消瘦。因此,應提前做好預防措施,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之品,適當服用芳香化濁,清解溼熱之藥。如每天用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

如果出現全身乏力、頭昏、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發麻、口渴、噁心等症狀,是中暑的先兆。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用西瓜汁、蘆根水、酸梅湯,則效果更好。

“三伏天”預防中暑的方法:規律作息,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曝曬,注意室內降溫;講究飲食衛生,常備防暑飲料和藥物,如綠豆湯、酸梅汁、人丹、十滴水、清涼油等。

所以,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順時順勢養生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

陝西省中醫醫院脾胃病一科副主任醫師 李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