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簡介”圖2|唐太宗李世民影視照由此可見,秦王李世明在大唐立國之初,領兵征戰四方,蕩平天下之時,就讓人作了《秦王破陣樂》之曲,由此一直流傳,成為唐代三大樂舞之一

樂陣是什麼意思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封面圖|唐高宗李治影視照

文|大秦之歌

要說起今年最火爆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這部劇第一次全景式地把盛唐社會的全貌展現在觀眾面前,上至帝王宮廷,下至普通老百姓,各種社會群體的生活細節都鋪排在電視劇裡,讓人們對盛唐時代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方式一覽無餘。這裡面,最激動人心的場景恐怕就是許鶴子在上元節上的精彩歌舞表演了,讓幾乎所有參加上元節活動的遊客激動不已,高呼“許鶴子……許鶴子……”,把整個電視就推向高潮。也讓觀眾對唐代樂舞有了直觀印象。

《長安十二時辰》裡許鶴子所表演的歌舞,場面宏大,衣裝華美,人們如醉如痴,把盛唐樂舞的雍容華貴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人們驚歎於唐代生活的精美和奢侈。

舞蹈在我門國家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距今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有了用肢體和音樂表達情感的訴求。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舞蹈隨著人們生活環境、條件和水平的發展,也得到不斷演變和發展。尤其進入盛唐之後,長安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盛世長安的包容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在樂舞的發展上,也越來越多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樂舞精華,多元化的文化融合催生了盛唐精彩紛呈的樂舞文化。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圖1|唐太宗李世民影視照

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我們看到聖人唐玄宗就是一個樂舞高手,他自己不但精通詩歌創作,而且對樂律也頗有造詣,是唐代樂舞領域的大家。他還發起了有官方背景的上元節慶典活動,一年一度舉辦一次,並從中選拔出在樂舞方面有獨特魅力的人一起和他互動。有了皇帝的重視和參與,唐代樂舞的發展一日千里,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內容和樂趣。

唐代也是第一個以官方的名義,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前朝、少數民族以及外國樂舞進行收集、改編、補充和整理,並在太常寺和宮廷裡進行編排,大規模對舞蹈藝術進行整理編創,並在朝堂之上經常性研究、編演,對於傑出的舞蹈編演曲目進行重獎。這些舉措都讓唐代樂舞取得了長足發展,是中國舞蹈歷史發展最鼎盛的一個時期。唐代舞蹈編演的過程裡,不但積極吸收外國、少數民族的樂舞精華,還創造性的編創中華民族特色的樂舞,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在盛唐樂舞名單裡,除了我們熟悉的《上元舞》,還有《七德舞》、《九功舞》,這三個舞蹈被稱為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舞蹈,是唐代舞蹈的三大代表作。今天我們就聊聊這三大舞蹈,並透過這三大舞蹈瞭解一下唐代樂舞的藝術成就和發展歷程。

在《新唐書·禮樂志》裡記載:“《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積極為,宴會比奏之。”同樣,在《舊唐書·音樂志》裡也有這樣的記載:“太宗為秦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月》之曲。”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圖2|唐太宗李世民影視照

由此可見,秦王李世明在大唐立國之初,領兵征戰四方,蕩平天下之時,就讓人作了《秦王破陣樂》之曲,由此一直流傳,成為唐代三大樂舞之一。古代人行軍打仗,都會帶一些鼓、鈸、號角等樂器,主要作用有幾個方面,一是在排兵佈陣時用於軍隊之間的相互聯絡;二是用於營地警戒及緊急集合;三是在戰鬥進行時,往往透過擊鼓、號角等形式鼓舞士氣;四是軍隊打仗勝利,凱旋而歸時奏樂表示開心高興。

秦王李世民是一個馬上皇帝,唐朝的天下可以說多一半是他打下來的。李世民能文能武,文武全才,他應該明白在軍隊行軍打仗時,樂舞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才命人作了《秦王破陣樂》之曲,讓這首激勵士氣的樂曲伴隨在他的軍旅生涯中。人們常說,音樂是一種富有魔力的聲音,《秦王破陣樂》的產生,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唐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給唐軍的血液裡注入了制敵取勝的活力。

李世民即位之後,提升了《秦王破陣樂》的規格,把這種流行於自己軍隊的樂曲正式提升為皇家禮樂,並更名為《七德舞》,把演奏這首樂曲的人數提高到一百二十人。李世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和所有大臣知道,過去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現在雖然建國了,但不要忘記過去艱苦的努力和付出,不要忘本,持續保持再接再厲的精神,這才是社稷發展的動力。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圖3|唐太宗李世民《秦王破陣樂》圖

為此,他還命人制作了《破陣舞圖》,但此時的《七德舞》已經成為皇家禮樂,它的軍樂屬性已經大不如以前。過去的《秦王破陣樂》由軍人演奏,又在戰陣之中,所以氣概自然不凡,大有激盪人心的樂力,但現在的《七德舞》都是有專業的樂工伶人演奏,多了一些廟堂典雅之味,少了戰場肅殺氣息,有了娛樂的成分在裡面。但這首舞曲所表現的尚武精神,上陣殺敵的主題並沒有改變。

縱觀唐太宗一生,從十九歲起兵爭奪天下開始,他一直領兵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在沙場上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可以說身經百戰。唐朝建立之後,又深陷儲君的爭奪戰之中,作為秦王的他本無緣帝位,但最終果斷髮動玄武門政變,成為大唐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期間經歷的風險、艱難他深有體會。所以即位之後。他始終不忘武備,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又遠征突厥,東征高麗,西平吐谷渾,北伐薛延陀,軍事鬥爭從未中斷。

正是有了唐太宗的努力,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朝在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帝國,最繁華的東方世界。

唐太宗即位之後,經常會去他誕生的慶善宮走走,對這個地方充滿了懷念之情。貞觀六年(公元633年),他在慶善宮裡宴請群臣,興高采烈之時詩興大發,於是當場親筆賦詩十韻。這首詩被當時的起居郎呂才以御製詩等於樂府,並配上管絃,作成《功成慶善樂》之曲,取名《九功舞》,與《七德舞》一起演奏,尤其在國家、皇室有重大慶典的時候,《九功舞》就成為指定曲目。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圖4|唐代貴族樂舞圖

《舊唐書·音樂志》這樣記載:

“於是起居郎呂才以御製詩於樂府,被之管絃,名為《功成慶善樂》之曲,令童兒八佾,皆進德冠,紫袴褶,為《九功》之舞。冬至享宴,及國有大慶,與《七德》之舞偕奏於庭。”

《九功舞》成為僅次於《七德舞》的唐代第二大舞曲。

按照唐代史學家的觀點,《七德舞》傳達的是一種尚武精神,而《九功舞》則體現了以文治國的理念。唐朝經歷了多年的戰爭,基本實現了天下安定的大好局面,軍事鬥爭已經不再是中央政府的中心任務,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和繁榮文化成為唐王朝的主要工作。

《九功舞》不但在主題思想方面與《七德舞》不同,而且它的藝術形式、表演方式也與《七德舞》有所不同,它的舞者只有六十四人,人數基本上是《七德舞》的一半。另外舞者的衣裝也以華麗色調為主,體現了初唐時期的社會繁華。音調以西涼樂為主,舒緩嫻雅,也與《七德舞》的擂鼓征戰大有不同。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圖5|敦煌壁畫裡唐人的樂舞壁畫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後,一度下令把《七德舞》和《九功舞》廢止,不讓在朝廷裡演奏。他的理由是《七德舞》的畫面他不忍觀看,《九功舞》也不是雅樂,沒有必要再演下去。但宮廷不能沒有舞樂,顯得也沒有生活情調和氣氛。於是,唐高宗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親自編創了《上元舞》。上元是唐高宗的年號,用年號做樂舞名,顯示出唐高宗自己獨創樂曲的個人所好。

《上元舞》的舞者有一百八十多人,舞者的服飾有五種顏色,象徵五元之氣。整個《上元舞》有十二個樂段,分別是《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分》、《九宮》、《十洲》、《得一》、《慶雲》。這十二個樂段相互演奏起來如行雲流水,非常連貫。場景也非常宏大,很有震撼力。

《上元舞》是和平年代的一種樂舞,而且有濃重的道家色彩在裡面,所以,從唐高宗開始,一直到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它都是帝王們宴飲娛樂、慶典過節時必奏的一個舞曲。

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李治為何廢止?唐代三大樂舞的起承轉合

圖6|電視劇《十二時辰》裡許鶴子演出影視照

​《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雖是唐代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樂曲,但各有主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曲名有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各自命運自然不同。但其藝術魅力卻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綻放出新的光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