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簡介由於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江南本地並不產馬匹,因而八旗駐防重新補充的軍馬一般都從張家口等北京西北長城各口採買的,這些採買回來的軍馬叫“口馬”,江寧每年採買口馬的時候,“每旗委派官一員,領催、披甲各七員前往購買”,京口駐防採買口馬的方式也差不

現在還有軍馬嗎

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動物,它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可以上戰場殺敵,因而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養馬。

到了清朝時期,由於滿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因而對於馬就更加重視了。不僅將騎射作為立國的根本大計,更是高度重視馬的管理和蓄養。在乾隆時期,由於江南氣候溼熱,地少人多,不適合養馬,導致大量的軍馬死亡。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為此,江南不得不從外地購買軍馬,但這樣一來,又增加了一筆高昂的運輸費用,為士兵的生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而且清政府雖然極力在軍馬牧放和保護農田方面尋求平衡,但軍馬牧放的效果卻受到了限制,出現了馬匹疲瘦、易於染病死亡等問題。

清代江南軍馬可以分為八旗軍馬和綠營軍馬兩大類,這兩大類的管理模式並不相同。江寧和京口駐防的兩處軍馬屬於八旗軍馬,因八旗兵擅長騎射,故而馬兵要比綠營兵要多一些。在康熙時期,江寧的駐防馬兵有4000人,步兵有700人。京口的駐防馬兵有7000人,步兵有700人。因為京口的駐防軍隊都是漢軍,所以馬兵也比較少。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兩地還有額定的馬匹數,江寧官員有1114匹,士兵有12015匹,京口官員有603匹,士兵有6043匹。按照這個額定馬匹數,八旗士兵平均每人有3匹馬可以換乘。但是由於江南的自然環境很難蓄養馬匹,所以,如果沒有戰爭的話,一般士兵是不可能每人有3匹馬的,也沒有這個必要。

到了康熙後期的時候,八旗士兵只有一匹實拴馬,另外2匹是存價馬,也就是說並沒有蓄養馬匹,只是把馬價銀存在庫裡,等到有需要時再採買馬匹。此外,江寧和京口駐防“除向例應拴馬匹外,又有每兵五名公拴馬一匹”,這樣兩處駐防加起來一共有1200匹公拴馬。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從雍正到乾隆初年,江寧和京口兩處駐防一共有7000匹軍馬,到了乾隆十六年的時候,一共有1200匹公拴馬停止了餵養。乾隆二十八年,由於京口的漢軍撤銷旗檔,原有的2000士兵和馬匹全部都被裁掉,清政府又另外從江寧的蒙古大旗中調撥一批前往京口駐防,代替原有的兵馬。江南駐防八旗實拴馬的總數也減少到4000匹。

而綠營軍馬方面,在清朝中前期的時候,江南綠營各兵種的比例是“馬一步九”,馬兵僅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在康熙時期,江南的督、撫、提、鎮各級官員一共有1496匹馬,士兵有4928匹,之後軍馬總數又減少了一些。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在乾隆時期,江南的綠營額定馬數是4040匹。由此可知,從康熙中後期到乾隆二十八年,江南八旗軍馬和綠營軍馬的實際總數超過了10000匹,但之後,軍馬的死亡卻成了嚴重問題。從雍正十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年底,一個部就死了433匹馬,遠遠超過了額定馬匹數量。

軍馬的大量死亡,不僅令江南馬匹短缺的現象日益嚴重,各個軍營實際的存馬數量遠遠少於額定數量。同時也使每年必須重新採買的軍馬數量越來越多,在乾隆初年的時候,江南綠營軍馬每營需要採買一千多匹軍馬。而八旗軍馬雖然不需照價賠償,卻也一樣面臨大量軍馬死亡,不得不重新補充的問題。其中京口駐防蓄養軍馬二千多匹,每年大概需要補充採買五六百匹馬。

根據滿文件案中記載,江寧駐防在乾隆十五年到十八年中,每年分別採買軍馬匹數是:1492匹、1054匹、1036匹、998匹。由此可知,在乾隆二十八年以前,江南八旗軍馬和綠營軍馬每年需要採買3000多匹,之後則每年大概需要採買2000匹到2500匹左右。這些重新採買的軍馬匹數大概佔額定總馬數的25%—30%。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由於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江南本地並不產馬匹,因而八旗駐防重新補充的軍馬一般都從張家口等北京西北長城各口採買的,這些採買回來的軍馬叫“口馬”,江寧每年採買口馬的時候,“每旗委派官一員,領催、披甲各七員前往購買”,京口駐防採買口馬的方式也差不多。而綠營各營採買軍馬的方式就比較複雜,在康熙和雍正年間,江南綠營中只有京口將軍、兩江總督、巡撫和提督治下的各營會派遣官員去各口採買軍馬。

每年到了採買的時候,“督提等標分委備弁、兵丁,給以諮批,至兵部掛號,前赴張家口採辦。口上商販人等俱先以貨物換回蒙古馬匹,成群牧放。差員到口,即向商販交易”。

在雍正十一年後,江南綠營改成了統一採買口馬,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時候,由於江南土地潮溼,天氣炎熱,加上餵食的草料比較特殊,口馬吃不習慣,從而導致大量馬匹死亡,即使是存留下來的馬匹,也活不了多久,因而,清政府下令江南等南方省份不準再採買口馬,改為在本省或是鄰省採買土馬。但是土馬的身體比較弱小,跑不快,遠遠不如身強體壯的口馬。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而且更嚴重的是,江南本土和山東、江西、河南、浙江這幾個鄰省都不產馬,而湖廣兩地雖然出產土馬,但數量卻不多,無法滿足南方各個省份駐防軍隊的大量需求,這就導致八旗和綠營無法補充足夠的軍馬。在乾隆二十年時,江寧駐防的軍馬就比原來的數量少了將近一半,於是江南的多個官員都紛紛上奏朝廷,請求繼續採買口馬。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調整政策,規定各省先暫停採買土馬,等一兩年後,口馬數量充足了,再繼續採買口馬。之後,採買軍馬的模式便逐漸恢復以前,但改買土馬產生的惡劣影響卻持續了下去。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八旗軍馬不僅缺額較多,而且軍馬的質量也差了很多。

江南駐軍採買軍馬的費用中,不僅有馬本身的費用,還包括了運輸費,草料費等雜費,口馬的價格主要是看當時的市場行情決定的,每年的價格都不相同。如果馬匹多,供大於求,那價格就比較便宜。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在乾隆十六年起的那幾年裡,每匹馬大概八到九兩,再加上運輸費、僱人費、官兵的腳力費等等,零零總總加起來大概要二、三兩,所以,統計起來,買一匹口馬回營大概需要十一、二兩不等。由於張家口距離江南遠,口馬運輸需要的雜費大概佔了馬價的三成左右,這筆錢成了軍費的額外負擔,因而清政府才會下令禁止採買口馬,而改買土馬。

但南方土馬不僅質量不好,價格還極高,一匹廣西土馬的價格就達到17兩,還不包括其他雜費。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經濟負擔,所以這個政策最終無法施行下去。此外,江南八旗和綠營的費用承擔方式也不相同,綠營在買馬時,是由藩庫按照額定金額給銀兩,馬價和其他費用都算在裡面。而八旗則由士兵自己出錢購買,這兩種方式各有弊端,但不管是藩庫撥銀,還是自己出錢,都會給士兵增加額外經濟負擔,並對他的生計造成不利影響。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八旗駐防軍馬的蓄養方式有兩種,分別是圈馬和拴馬。由於江寧和京口兩地的八旗士兵,“懂得養馬之人少,故而不能使馬匹上膘,且南省地方溼熱市馬匹易於染病,倒斃者多”。所以兩地軍馬多為圈養,由各部設立官圈,集中管理。每年的春夏兩季,還要把馬匹趕到野外放青,以助它長膘,但因為江南地少人多,附近除了村莊就是田地,很少有牧場,因而,很難進行馬匹放牧。如何在軍馬放牧和保護農田之間找到平衡是清政府面臨的嚴重問題。

而江南綠營則設有專門的牧場,一處在江南,一處在陝甘,清朝初期時,由於綠營軍馬的牧放沒有統一定製,導致大量農田被軍馬踩踏,為此經常發生士兵與百姓打架的事件,軍民矛盾日益嚴重。

為了緩解矛盾,清政府規定了每營軍馬的蓄養方式:“如各營實在騎操之馬在四十匹以上者,為數已多,應宜設立馬廠,以資牧放;如各營實在騎操之馬在四十匹以下者,為數較少,或在槽餵養,或城廂隙地,山側水涯,就便放牧”。在清政府的約束下,馬匹踩踏農田的事件減少,軍民矛盾得到緩解,但由於江南環境的關係,軍馬牧放的成效受到了限制。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江南是傳統農耕地區,並不適合馬匹的生長和蓄養,這令清朝江南馬政面臨很多無法克服的問題。一方面,由於江南本地不產馬匹,駐防軍不得不去外地採買馬匹和承擔高額的運輸費。另一方面,由於軍馬的大量死亡,使得每年需要重新採買補充馬匹,這又產生了高額的經費。

同時也令清政府和士兵都增加了額外的經濟負擔。為此,清政府不得不下令禁買口馬,改買土馬,但這一政策,卻招來更多弊病,最終不得不廢止。

乾隆朝江南地區軍馬從何處購買?從清史檔案分析軍馬的採買和牧放

此外,江南軍馬的牧放還遭遇牧場難尋、馬匹恣意糟蹋農田並引發軍民矛盾等問題,雖然清政府採取了種種政策來應對這些難題,但還是無法解決馬匹疲瘦,易於染病死亡等問題,無奈之下,清政府不得不逐步減少江南軍馬的數量。但這個辦法雖然可以減少軍費的額外負擔,緩解財政壓力,同時卻也削弱了軍隊裝備大大降低了軍隊戰鬥力,所以,兩者實在是難以平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