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簡介結束語和其他冷兵器一樣,連枷作為一種軍事武器最早來源於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它的歷史發展規律大致可以總結如下:宋代之前,連枷作為特種兵器通常用於守城,在中原地區主要作為農具進行使用,只有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才使用連枷作為馬上武器

狼牙斷了是怎麼回事

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都是使用面積較為廣泛的冷兵器,它們或者被長期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被廣泛裝配,或者在禮儀等方面有著極其強烈的象徵意義,而凡是不屬於“十八般兵器”之內的中國古代冷兵器都可以統稱為雜兵。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從理論上來說,中國古代雜兵可以簡要分為

鈍器、軟兵、暗器以及類矛武器

(如叉)四類,這些武器因為容易誤傷隊友或者使用不便等原因,雖然未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但是在中華民間格鬥和武術傳承等方面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

連枷作為中國軟兵的始祖

,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活躍在古代軍隊的戰場之上,不過這一冷兵器一直以來都處於默默無聞的地位,直到兩宋時期才得以重現光輝。

軟兵之祖——宋代之前的連枷

連枷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周天子要求“國人”履行兵役,但是要求他們自行配備武器,而此時的連枷只是一種農業上使用的農具,它的主要用途是捶打穀物,使得穀粒與穀殼分離。由於在西周時期擁有正規兵器的“國人”實在是少得可憐,因此“國人”們只能拿著鐮刀或者連枷和敵軍打仗,這一時期的連枷使用頻率雖然不低,但是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旦有更好的冷兵器能夠使用,作為農具的連枷毫無疑問會首先被從軍隊的武器序列中被淘汰。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持續發展以及軍隊制式武器的改變,連枷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守城兵器,專門用於攻擊隱蔽在城牆拐角處或者凹陷處的敵軍,如《墨子·備城門》記載:“城上二步一渠,置連挺(梃)、長斧、長椎各一物。”這裡的“連挺(梃)”指的就是連枷,是當時守城軍械的必備武器。

關於連枷的具體結構,從某種意義來說,它和現代的“雙節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分為兩節:其中下面的一節長約50釐米,通常用於手持;而連線兩節棍棒的繩索以及上端棍棒長度也在50釐米左右,是該武器的主要殺傷點。使用時,守城者站在城頭的女牆之後,只需要揚起這種武器的一端,無需探頭就能夠使用彎曲的棍棒攻擊到登城士兵,無形之中保護了守城者的安全。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從漢至宋,連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及

——當然,這並不是指連枷在軍事領域的廣泛使用,而是在農業生產與傳統祭祀之中所發揮的作用。兩漢時期,統治者們相當重視農業發展,連枷也往往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道具之一,建立“新”朝的王莽常常以身作則,揮舞手中的連枷鼓舞百姓們勤於農事:

“予之北廵,必躬載拂,每縣則粟,以勸蓋藏。師古曰:拂,音佛,所以擊治禾者也。今謂之連枷,粟謂治粟。”(《漢書·王莽傳》)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除此之外,連枷還經常用於從事農業上的祭祀與祈禱工作,據明代著名音樂家朱載堉的《樂律全書》考證,早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以連枷為主體的一整套農業祭祀活動:

“靈星雅樂,漢朝製作。時人皆不識,呼為村田樂。童男十六人,兩兩相對舞,手持各執事。從頭次第數:……第七對教舂柫,手執連耞舞,舞四轉,共計三十二勢。轉初,轉半,轉周,伏睹仰瞻回顧。”

可見在漢代的《靈星隊賦》之中,連枷已經成為農業祭祀活動的代表性農具。

在宋代之前,

連枷這一武器儘管沒有被中原軍隊用於野戰和騎兵戰,但是卻被西北地區的匈奴、突厥等少數民族騎兵所廣泛運用

,他們對連枷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將手持部位做得更短,同時在揮擊部位的短棒之上裹以鐵皮,甚至乾脆以小型鐵質刺錘作為替代,這樣製造而成的連枷棒殺傷力很高,並且在高速的馬上交鋒之中難以被對方所格擋。

大放異彩——兩宋政府對連枷的開發與利用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宋的邊境地區時常遭到少數民族的入侵。

此時的少數民族騎兵們大多身著防護能力較強的鎖子甲,中原地區騎兵所使用的劍或者馬刀等劈砍武器根本無法對鎖子甲保護的騎兵造成致命傷害

。由此,打擊類兵器再度受到兩宋政府的重視,原本被埋沒的連枷也迎來了讓自己大放異彩的時代。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據《宋史》記載,最先發現並且將連枷這一武器傳播開來的是北宋名臣

楊偕

。宋仁宗年間,楊偕擔任幷州知府時,將自己蒐集到的《龍虎八陣圖》、劈陣刀、鐵連枷錘等兵法武器全部送往汴京,由此連枷在騎兵作戰時的威力開始受到宋朝軍事主官的重視。在仁宗時期曾公亮、丁度所編寫的《武經總要》之中曾經提到了使用連枷守城的方法:

“凡築城為營,每百步置一戰樓,五十步置旋風炮一具,每三尺置連枷棒一具。若登城者漸多,則以狼牙、鐵拍手御之;攀城之上,則以連枷棒擊之,剉手斧(一種斧柄與斧刃垂直的特製戰斧)斷之。”

此時的連枷多使用鐵質,“鐵”的引入使得連枷有了更為強大的鈍擊能力,因此兩宋時期的連枷又被稱為“鐵鏈夾棒”。隨著兩宋對鐵鏈夾棒的不斷推廣,“夾棒”也成為了民間武術家們所勤學苦練的重要兵器之一,甚至成為宋代戲劇的表演節目,在舞臺的表演兵器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與劈刺類兵器相比,以連枷為首的打擊類兵器在騎兵對決之中有兩大優點:1。

破甲能力強。

由於“槓桿原理”的作用,以鎖鏈分開的鐵連枷在戰鬥時不僅容易命中敵方要害部位,並且由於慣性作用所產生的強大沖擊力也足以將身著鎖子甲的騎兵震成重傷;2。

堅固耐用,便於維護。

劈刺型兵器在命中敵方兵器或者身體之後,常常會發生捲刃甚至斷裂的現象,而長槍類武器在刺入對方身體之後往往會被卡住一時難以拔出,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往往不得不放棄。而連枷卻不存在這一問題,它能夠連續放倒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敵人,即使兵器發生了彎曲或者變形,卻依然威力不減。

北宋歷史上不乏有使用鐵連枷而出名的將軍,比如長期鎮守西夏邊境的狄青。據南宋儒學大師朱熹的《宋名臣言行》記載,狄青在平定儂智高叛亂時曾經身先士卒,使用沉重的鐵連枷擊破了儂智高的“標牌軍”,儂智高被擊敗之後只能縱火燒城逃跑,從此不知所蹤。

明清時期連枷地位的迅速提升

自兩宋之後,連枷依然在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明清時期,連枷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明朝對民間武道家使用武器的禁令有所放鬆,這從客觀上促進了連枷在民間武術界的發展與繁榮。在明朝時期,“夾棒”是武道家們必須要修行的防身兵器之一,堪稱“雜器”名流,如明代中期學者鄭若曾的《江南經略》中,“夾棒”位於十大雜器之一。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到了清代,清朝統治者一方面嚴格控制民間武裝的發展,將“反清復明”的火苗撲滅在萌芽之中;而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卻大力發展國家武裝力量,於是連枷搖身一變,成為漢軍之中的主要軍械之一,甚至還常常用於展示皇帝的權威。

如《大清會典》曾經多次提到,清帝國的漢軍之中經常配備連枷,甚至在雍正年間,清朝皇帝的儀仗隊之中出現了手持連枷計程車兵,這充分說了清朝統治者對連枷這一武器的重視。不過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與“漢軍”相對立的“八旗軍”卻很少使用連枷作為騎兵武器,也許是滿族人並不習慣使用“連枷”這一武器的緣故。

冷兵雜武之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連枷的歷史演進

 隨著軍用連枷武器地位的進一步提高,農業所使用的連枷地位也開始不斷攀升,甚至常常成為農業生產的代名詞。

比如最愛寫詩的乾隆皇帝,他的詩詞之中經常出現連枷的身影,比如“屋邊傍築圃平,振莖留秸起耞聲”(《連耞》)亦或者“響落連耞急,塵浮夕照濃”(《持穗》)都能夠看出乾隆皇帝對連枷的情有獨鍾,因此在清朝寫詩吟誦連枷是皇帝的專利,一般大臣根本不敢僭越。

結束語

和其他冷兵器一樣,連枷作為一種軍事武器最早來源於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它的歷史發展規律大致可以總結如下:

宋代之前,連枷作為特種兵器通常用於守城,在中原地區主要作為農具進行使用,只有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才使用連枷作為馬上武器;兩宋時期,專門的“鐵鏈夾棒”被宋朝率先用於對付披甲的遊牧騎兵,此後連枷在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位和農業地位不斷上升,直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