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簡介首先,羊皮紙工藝的入門門檻就很高,因為優質的羊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世紀的農場動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疑難雜症,而這些症狀很可能就體現在他們的面板上

月牙刀是幹什麼的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眾所周知,早在東漢時期,我們智慧的老祖宗就已經擁有了先進的造紙技術。

蔡侯一紙,不知造就多少文化大家。

但是,彼時歐亞大陸的另一端,荒蠻的中世紀人卻顯然沒有這樣的技術活。

於是,他們選擇了一種充滿血腥但也行之有效的記錄載體——面板紙,即將動物面板做成紙張。

中世紀主要盛行羊皮紙和牛皮紙,前者尤甚。

01 “周,扒皮”

當我們的祖先已經批次生產出精緻紙張時,中世紀的屠夫們卻正忙著為動物們“扒皮”。

由於羊皮紙相對抗水,耐磨,且易儲存,所以得到了大批中世紀文人墨客的青睞。由此一條完善的造紙產業鏈和工藝也應運而生。

例如,“percamenarius”就是羊皮紙製造商或者說羊皮紙匠的專有代名詞,他們在中世紀城鎮貿易中,佔據著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位置。

而羊皮紙(

Parchment

)這個詞取材於拉丁文“pergamenum”,據說曾是一座專營羊皮生意的城市。

談及起源,據說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因為國內的莎草貿易被中斷(莎草曾是一種古老造紙方式的原料),所以被迫採用羊皮救急。

此後,歐洲地區便出現了羊皮紙一類的辦公用品。

不過,和蔡倫的造紙技術不同——從選材到完工,羊皮紙的製備經歷了相當緩慢而複雜的過程。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首先,羊皮紙工藝的入門門檻就很高,因為優質的羊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世紀的農場動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疑難雜症,而這些症狀很可能就體現在他們的面板上。

顯然,羊皮紙商們無法接受這種缺陷,他們的上游買家們更不能。

所以,尋找沒有瑕疵的羊皮,就成了農戶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此外,他們還必須慮及動物的毛色以及毛量,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成品的質量。

又根據英國學者

Michele P. Brown

的說法,紙商們其實更青睞斑點牛或花斑山羊的皮。因為兩者的內側面板一般為潔淨的褐色,這與中世紀貴族的用紙審美相得益彰。

通常,被屠戶剝下的羊皮都要在純淨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待清洗乾淨後,就到了脫毛環節。

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單子,製作師傅一般會讓羊皮自然腐爛,待毛髮脫落後再進行下一步製作。

但是,如果羊皮紙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那麼工匠們必須儘快手工脫毛。要知道,這可是一項相當繁瑣和艱鉅的任務——原來的純淨水會替換成石灰和水的混合液體(兩者相遇會暴沸),然後可憐的羊皮們會被放置在裝滿上述液體的大缸裡,沉浸大約三天到十天。

期間,伴隨著作嘔的氣味,工匠們還要手工攪拌這一坨坨混合物,直到它們充分接觸,溶解。

待到液體已經腐蝕毛髮後,師傅們會將它們撈出來,放在一種特質的刮板上,然後再用兩頭帶木柄的月牙刀反覆刮擦,如下圖所示。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直到粉紅色的表皮露出後,再將整理好的毛皮用淡水沖洗兩天左右(為清洗石灰),第一步就基本齊活了。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什麼,現在才剛進行到第一步嗎?

是的,你沒有看錯。因為下一階段,才是展現真正技術的時刻——我稱它為別具匠心的“拉皮手術”。

02 “拉皮,術”

剃毛後的羊皮必須放在特製的木框架上風乾。如下圖所示: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這個木框架比較有意思: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基本成一個規整的矩形狀,邊框上有對稱的、突出的小橫樑。

那麼,這些橫樑是用來幹啥的?

此前,曾有人圖省事,想直接將羊皮釘在木框邊上乾燥,但卻發現它們會在風乾的過程中大量收縮,羊皮邊緣容易被鐵釘撕裂。

而這個小橫樑就是為了避免羊皮“自殺”用的——工匠們會將兩張羊皮的邊角系在一起,然後在繫緊的結裡放進光滑的小鵝卵石作為軸承。

再用細繩將小鵝卵石與橫樑連線起來,大概就像抖空竹時,木軸和竹棍那樣。

一條,兩條,三條。。。羊皮紙被細繩均勻地拉扯著,就像一面大鼓,或是一張彈性十足的蹦床。

而那些在剝皮或脫毛過程中意外產生的縫隙或切口,也都會隨著均勻力被拉成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洞,方便工匠們尋找和修補。

這裡還要特別說一句,其實中世紀的羊皮手稿會經常出現破洞,但卻沒有什麼特殊的補救方法。師傅們只能用一針一線地細心縫補,並儘量將羊皮紙儲存在相對均溫的環境下。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此外,手工師傅還要不時地用小錘子敲打緊繃的皮面,延展羊皮的壓力,並用小勺水令其保持溼潤。

待羊皮全部風乾且變得緊實堅韌後,人們還會再用月牙刀刮一次表面,以清除之前步驟中產生的皮脂和碎屑。

隨即,晶瑩剔透的羊皮紙,承載著一代匠人的心血,就可以被中世紀的紙商帶上街頭,供抄寫員或者貴族老爺們隨意挑選了。

一些有想法的商人,還會故意在它們身上擦一層粉,藉以吆喝出高價。

轉眼,這些紙張就會以驚人地速度,送到歐洲的各個角落,上演著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

03“莎草,紙”

如前所述,一張好的羊皮紙,柔軟,細膩,且易摺疊。如果正確儲存,甚至可用至千年之久。

但是它也有一個相當致命的問題,就是貴。

貴到什麼程度呢?

在中世紀,一本羊皮紙做的《聖經》,其價值相當於一座葡萄園。

所以即便是貴族也負擔不起這種消費,他們更喜愛成本低廉,適合書寫的莎草紙。

根據學者的論述,紙莎草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當時,尼羅河三角洲盛產著大量的紙莎草,聰明的埃及人會先將莎草莖的綠色外皮削去,把淺色的內莖切成40釐米左右的長條,再切成一片片薄片。

這些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其中的糖分。

之後,人們還需將這些40釐米的長條並排放成一層,然後在上面再覆上另一層,兩層薄片要成相互垂直的,90度的夾角。

隨後,師傅們要將這些溼潤薄片平攤在兩層亞麻布中間,用木槌反覆捶打,直到水分徹底滲出,再用石頭等重物壓制,乾燥後用浮石磨光表面,就得到了莎草紙的成品。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公元4-6世紀,莎草紙曾是埃及的壟斷行業,直到阿拉伯人對外征服後,埃及仍是它的主要生產商之一。

在格里高利一世(590-604)擔任教皇期間,教會就十分偏愛莎草紙,並將它指定為官方的通訊工具,直到11世紀東方造紙術流入歐洲。

這裡給個小知識點:在現代英語中,“paper”(紙)一詞就源於莎草紙”papyrus“

但,貴有貴的道理,便宜也有便宜的不是。

“莎草紙”作為書本的裝訂紙張並不合格,因為它實在太脆弱了——當人們反覆翻動紙張時,頁面往往很容易被折斷,並且它的韌性也不足以支撐對摺處,那些縫線帶來的壓力。

所以,莎草紙的性質決定它只能被當成手稿或者廉價宣傳冊使用。恰巧,中世紀的人也是這麼幹的——15世紀之前,學生和牧師們的廉價小本,廉價書籍均採用莎草紙製作,甚至在一些貴族的圖書館裡,你也能見到它的身影。

“扒皮兒之後再拉皮兒”,真是辛苦中世紀的羊皮紙匠了

相比,儘管我國在公元2世紀,就擁有了成熟的造紙技術,且工藝精湛。但它足足花了1000年的時間才慢慢從阿拉伯世界走到西方。

也真是苦了這些西方人了,但,誰叫他們彼時落後呢?

直到13世紀,西班牙和義大利地區才建立了專業的造紙廠。1340年,1390年,法國和德國也相繼出現了自己的造紙業。

15世紀後期,隨著英格蘭的文化意識覺醒,第一家造紙廠才應運而生。

不得不說,能領先一千年的技術,恐怕只有我國才做的出來。

本文文獻

The Glossary is based on Michele P。 Brown。 Understanding Illuminating Manuscripts: A Guide to Technical Terms。 London: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and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1994。

延伸閱讀:《

辦公室考古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