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九牛二虎一隻雞之邵伯鐵牛(揚州江都)

簡介邵伯土風,每逢農曆正月十五,闔鎮四鄉民眾扶老攜幼,雲集鐵牛灣,焚香祈禱,為保子女平安都禮拜鐵牛為“乾媽”

九牛二虎開過什麼生肖

黃沂之水入淮河由北而南流,其轉折狹窄處每多積沙,歲久河床日淺。北水南下,平時流量不減,而雨季時又陡增,客水、底水同時並行,水勢猛,奔流急,淮河水患由此而生。

淮河地勢,淮陰以北,北高南低;淮陰以南,南高北低;邵伯至瓜州,地勢相平。當淮陰以北水流直下,淮陰以南之水則難以暢行,故自邵伯至瓜州的水勢迂緩,數百里間地勢一波三折,治理難,易成災。

九牛二虎一隻雞之邵伯鐵牛(揚州江都)

康熙年間,朝廷為了鎮住水中之“妖魔”,變水患為水利,在淮河下游至入江處,先後設定了十二隻動物,即“九牛、二虎、一隻雞”。分佈是這樣的:“九牛”,漣水縣一條、洪澤縣的三河閘兩條、高良澗鎮一條、洪澤湖一條、高郵市馬棚灣一條、邵伯湖兩條、瓜洲鎮一條;“二虎”,置於灣頭鎮壁虎壩兩端,為石雕,形狀如同壁虎;“一隻雞”,江都區昭關壩稽家閘石壁上雕刻一隻雄雞。

九牛二虎一隻雞之邵伯鐵牛(揚州江都)

而邵伯鐵牛的“誕生”卻有段不尋常的背景。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邵伯南更樓決堤,決口長達180多米,水深13米多,波濤洶湧,難以堵塞,被阻的漕船達4000餘艘,來往船隻不得不繞邵伯湖而行。第二年常州幫旗丁傅經振等率15艘過載糧船,不知底細,往邵伯湖航行,途中突遇暴風,沉沒湖中,淹死35人。康熙帝見到奏章,大為震驚,責令漕河總督張鵬翮迅速堵塞決口。因決口太深,一時難堵,故避開決口,開越河一道,自倉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廟,連線京杭運河,又築南北二壩,康熙四十年(1701)置鐵牛於堤墩上。鐵牛鑄有銘詞:“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製水龜蛇降。鐵犀作鎮奠淮揚,永除昏墊報吾皇”。後因瓜洲城年年坍塌,遂將此鐵牛移到瓜洲小南門鎮水,乾隆五十七年(1792),小南門與鐵牛沉沒於江中。邵伯鎮現存的一條鐵牛,同置於康熙四十年(1701),用在邵伯埭鎮水,鐵牛未刻銘詞。咸豐二年(1852),《甘棠小志》作者董恂奉朝命任湖南糧儲道,路過家鄉,見邵伯鐵牛栩栩如生,獨缺銘文,遂應邀補撰銘詞:“淮水北來河泱泱,長堤如虹鞏金湯。治鐵作犀鎮甘棠,以坤制坎柔克剛。容民畜眾保無疆,億萬千年頌平康。”

邵伯的這隻鐵牛,它屈膝昂首,俯伏在厚約十釐米的聯體鐵座上,重約一點五噸,長1。98米,高1。1米,腹中空,扣之鏗鏘有聲。其造型逼真,鑄工精細,算來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九牛二虎一隻雞之邵伯鐵牛(揚州江都)

鐵牛又名鐵犀,當時是用來作為鎮水之物的,實際作用是測水標誌。鐵牛昂首,口向上,水位若過牛口,牛口則吐氣泡,預示著邵伯裡下河一帶將要淹水。民國二十年(1931),大水高出鐵牛口,結果邵伯被淹,裡下河一帶一片澤國。

解放後,政府治理淮河,疏浚水道,消除水患,“九牛、二虎、一隻雞”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在滄海桑田中,“雞”飛“虎”跑,只剩下幾條鐵牛散落於河堤之上,經受風雨侵蝕,而惟獨邵伯鐵牛受到了保護。1953年在水利建設中移出河堤,1965年冬移到文化站的院內,上世紀90年代初移到甘棠路西首,新世紀初移到鬥野園內,終日與鬥野亭相伴。

九牛二虎一隻雞之邵伯鐵牛(揚州江都)

邵伯人非常崇敬,喜愛鐵牛,過去一直視其為神物。邵伯土風,每逢農曆正月十五,闔鎮四鄉民眾扶老攜幼,雲集鐵牛灣,焚香祈禱,為保子女平安都禮拜鐵牛為“乾媽”。有子女者,復以有眼銅線穿成一串,懸於牛角上。焚香拜後,取下該錢套懸子女之頸,以作繼承信物。其令人費解的是,若祖、若父、若子、若孫皆拜繼“乾媽”鐵牛,不拘世族之倫次。古稱淮河流域為淮夷,或許來之夷風故也。民國年間此風即盛,沿習至今。如今,人們視其為吉祥物,遊人來此都要親熱地撫摸它,祈求它滿足自己的美好心願。

鐵牛,是歷史的見證人,更是邵伯的瑰寶。(丁瑞成 趙才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