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

簡介因為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其癌變率也隨之增加,所以建議及早進行切除

胃底隆起物有幾種原因

有些息肉

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徵兆

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

不用過多在意

那麼到底哪個該切

哪個可以置之不理呢

01

胃息肉:發現就得切

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

胃息肉是生長在人體胃腸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不易被察覺,因此人們對胃息肉比較陌生。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消化不良,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等症。

胃息肉可以分為較為常見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變風險較大的腺瘤樣息肉等。醫生建議,一旦發現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也要及時切除。因為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其癌變率也隨之增加,所以建議及早進行切除。目前,對胃息肉的治療主要是內鏡治療和手術治療。

多數胃息肉多出現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推薦對50歲以上人群進行大便潛血和內鏡檢查。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預防胃息肉的發生。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特別是對於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應該多吃清淡的食物、儘量減少醃製食品的攝入。

劃重點

02

膽囊息肉:看具體情況再議

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

膽囊息肉就是膽囊黏膜上隆起的一個“肉疙瘩”,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膽囊息肉的隱蔽性強,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任何症狀,體檢時才被發現。目前膽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長期飲酒,高脂飲食,不吃早餐、壓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規律者,容易得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但也要預防癌變。因為膽囊息肉可能導致膽囊功能異常;位置靠近膽囊管的息肉長大堵塞管道後,可能造成膽囊積液和膽囊炎;長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可能導致癌變。所以,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一旦發現就要定期複查。

如果符合以下手術指徵,建議儘早手術治療。

如膽囊單發息肉直徑超過1釐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寬,位於膽囊頸部,年齡超過50歲;膽囊多發息肉合併膽囊結石且有症狀;膽囊息肉直徑小於5毫米,無症狀,要每3個月~6個月隨訪,迅速增大或症狀明顯等。

劃重點

03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一般而言,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當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

一般來說,單個、兩個息肉癌變機率不高,但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1釐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釐米~2釐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2釐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大腸癌。但是,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做腸鏡檢查。

如果發現腸息肉,可透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此外,因腸息肉易復發,一定要定期複查。平時多食用蔬菜水果,遠離菸酒。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2年至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劃重點

04

聲帶息肉:看情況而異

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

聲帶息肉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長期發聲不當、長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關。主要表現為聲嘶,嘶啞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異,輕者僅有輕微聲音改變,重者嘶啞明顯甚至發聲困難。

聲帶息肉不僅可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難。聲帶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於突發癌變。但很多息肉在癌變後,患者並沒有很強的不適感,息肉就不知不覺發展,不知不覺癌變。要注意,早期喉癌與聲帶息肉症狀相似,較難用肉眼鑑別,需要做活檢區分。

因此,一旦出現聲音嘶啞、喉部異物感、咽喉幹癢疼痛,建議立即到醫院做纖維喉鏡明確診斷,必要時也可在醫生建議下做手術摘除。預防聲帶息肉的辦法是常用胖大海、菊花泡水喝,不要連續講話時間太長,注意休息,吃一些潤喉藥,睡覺前喝一杯涼茶潤喉,少吃酸辣食品,少喝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