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淅川:敢叫石漠披綠裝 綠水青山笑開顏

簡介淅川立足獨特的區位、功能和石漠化治理的特殊任務,圍繞“打造南水北調水源區石漠化治理典範”的目標,突出大保護、大生態、大屏障、大融合的理念,先後聘請國家林業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河南省林業規劃設計院的專家,深入淅川實地踏察、現場測繪、全面摸底

綠裝新指的是什麼意思

12月9日,漫步在淅川縣境內,抬眼即見“青山抱綠水、綠水映青山”的美麗景象,讓人不由沉浸其中。

南水北調,千里調水。淅川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擔負著“一渠清水北送”的重任。水質保護任務的特殊性,決定了生態林業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近年來,為堅持“水質保護、綠色發展”主線不動搖,淅川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荒山造林、產業造林為著力點,以石漠化治理為突破口,每年以10萬畝的規模推進造林綠化,營造林合格面積連續13年位居河南省縣級前列,困難地造林經驗多次在省、市推廣,先後成功建立省級森林城市、省級生態縣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堅持立體化治理 讓石漠化荒山變“綠洲”

淅川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潛在石漠化及石漠化總面積120餘萬畝,這些區域山高坡陡、植被稀少、礫石堆積,立地條件極差,造林難度很大。

為了讓荒山變青山,淅川林業人發揚愚公移山和螞蟻“啃骨頭”精神,堅定不移向困難地宣戰、向石漠化進軍。

規劃引領,科學謀劃。淅川立足獨特的區位、功能和石漠化治理的特殊任務,圍繞“打造南水北調水源區石漠化治理典範”的目標,突出大保護、大生態、大屏障、大融合的理念,先後聘請國家林業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河南省林業規劃設計院的專家,深入淅川實地踏察、現場測繪、全面摸底、科學論證,高標準編制了淅川縣石漠化治理總體規劃,明確了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工作重點和方法措施,咬定荒山不放鬆、一張綠圖繪到底。

大膽探索,試點先行。針對淅川石漠化分佈廣、面積大、治理難的實際,為探索模式、總結經驗、以點帶面,2015年冬,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啟動大石橋鄉東灣村石漠化治理試點工作,組織開展“千人大會戰”,實施人海戰術、軍團作戰、勞動競賽,沒有上山的路就搭人梯手遞手傳樹苗,沒有栽苗的土就地取材壘石圈、培客土,沒有澆苗的水就肩挑背扛、運水上山,硬是在石頭山上種出了2000畝的生態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真正讓荒山披上了綠裝。

總結經驗,全面發力。自2016年開始,淅川按照規劃和試點經驗,以國儲林造林為主,以植苗造林、飛播造林為輔,因地制宜、全面鋪開、全域覆蓋,累計投入20億元,治理石漠化面積38。2萬畝,打造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12個,馬蹬葛家溝治理點成為各級領導視察、調研的必看點之一。目前,環庫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52。4%,營造出了“青山抱綠水、綠水映青山”的美景。今年1月,淅川石漠化造林經驗被國家林草局在全國推廣。

堅持一體化推進 讓困難地造林變“通途”

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該縣實行“三整合三集中”工作法,沿丹江口水庫東岸從南到北梯次推進,提升石漠化治理的效率和質量。

整合資金集中投。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淅川縣咬緊牙關加大縣鄉財政投入,充分發揮財政獎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創新激勵機制、支援政策和投融資模式,積極爭取專案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局面,有效保障石漠化治理。

整合部門集中幹。牢固樹立石漠化治理“全縣一盤棋”思想,該縣整合各鄉鎮、各單位力量,從規劃設計、任務分配,到地塊確定、整地挖穴、苗木栽植、後期管護,擰成“一股繩”,推動石漠化造林工作取得紮實成效。

整合力量集中督。淅川縣把造林綠化納入年度績效考評體系,實行縣處級領導包片區、綠化委員會成員單位包鄉鎮、專項督查組包地塊的“三包”責任制,高質高效推動石漠化造林。

堅持系統化管護 讓栽下的幼苗變“森林”

多年來,淅川縣堅持“植綠”“護綠”“管綠”並重,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小樹苗,全面提升造林成效。

強化技術服務,確保“栽得好”。淅川縣藉助中國林科院院縣合作、河南省林業局對口幫扶等平臺,成立石漠化治理技術指導組,制定一整套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林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嚴格標準,確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推行合同造林,確保“活得好”。該縣採取企業和大戶承包、專業隊造林等合同造林辦法,成立專業造林工作隊,包栽、包管、包活,驗收合格後連管三年,確保造林成活率均達85%以上。

嚴格資源管護,確保“長得好”。苗木栽上後,淅川縣第一時間落實管護主體、管護措施,用好森林公安、林政稽查、護林員三支力量,發揮智慧林業中心、森林管護無人機、森林防火通訊指揮車等作用,實現人防、技防協同,保證苗木健康成長成林。(淅川縣委宣傳部 李雪山 葛玉頂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