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隊為何戰無不勝?該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銳之選

簡介二是留在黑龍江、吉林這些極端苦寒之地、連滿人統治者自己都認為他們是“野人”的寧古塔披甲人卻是最好的戰爭機器,這些披甲人身體素質好,能在世界上最殘酷的環境裡生存,善長騎射,慢慢被另一個稱呼代替:“索倫兵”

披甲之人是什麼人

#古史傳奇#“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是近年清宮劇裡出現的非常高頻的一句臺詞。一般獲罪的大臣的結局都是這句臺詞,外加一句:“永世不得錄用”。而大臣聽到這句臺詞,基本上也是面露恐怖之色,似乎比死還艱難。其實正史上這句話確實是清朝對重刑犯人的處理方法,清宮劇一宣揚,讓這句話更加神秘,令人膽寒,成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一個下場。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隊為何戰無不勝?該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銳之選

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塔?披甲人又到底是什麼人呢?

根據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中的記載:“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他是1661年被流放到此地,所以他的說法比較準確。寧古塔並非一座塔,而是一座臺形山,最初,這裡只是東北各族向滿清進貢品的轉收點。後來,成了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軍事政治經濟的指揮中心。而犯人們則在這裡被進一步發配到更加偏遠的各少數民族部落中,這些民族大多仍在過著遊牧和漁獵的傳統生活。由於這裡是世界上最苦寒之地,生存非常艱難,所以發配寧古塔逐漸成了比滿清十大酷刑還狠的大刑。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隊為何戰無不勝?該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銳之選

披甲人又是誰呢?其實這是滿洲八旗的軍人身份,八旗兵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主要是東北招降的部落兵,民族不一,大致相當於明朝劃定的野人女真各部,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為主體走向清朝統治階層的這一部分。

披甲人地位也不高,為何清朝皇帝特別喜歡發配犯人給他們做奴隸呢?只是為了懲罰犯人嗎?其實還真不是,而是披甲人在清朝前中期演變成為了八旗的王牌精銳部隊,每戰必召,每召必勝,尤其是乾隆皇帝,對這些披甲人推崇備至,每次戰爭都押寶在這支僅千人左右的部隊身上,使其地位極高。

這種演變主要是由於二個原因,一是滿人入關後,戰鬥力急劇下降,貪圖享受。二是留在黑龍江、吉林這些極端苦寒之地、連滿人統治者自己都認為他們是“野人”的寧古塔披甲人卻是最好的戰爭機器,這些披甲人身體素質好,能在世界上最殘酷的環境裡生存,善長騎射,慢慢被另一個稱呼代替:“索倫兵”。而索倫的原意是“頂樑柱”。索倫兵應該是冷兵器時代最彪悍的部隊之一了。他們不僅在中國內戰中發揮出驚人的戰鬥力,而且先後打敗了同樣彪悍的緬甸兵、俄羅斯哥薩兵和至今在世界上最搶手的僱傭兵之王:尼泊爾的廓爾喀兵。

索倫兵主要是由生活在東西伯利亞以及外興安嶺一帶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達斡爾人、赫哲人組成,這裡冬長夏短,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52。3℃,是全中國最冷的地方。明末清初是中國古代小冰河期,處於1500年來最寒冷的時代。極寒之地的環境使索倫兵養成耐飢餓、耐奔襲、耐戰鬥的民族素質。文明開化之地計程車兵例如曾經強大的明朝士兵,一旦斷糧或者缺裝備,很多會發生叛變或者搶劫,而歷史上記錄索倫兵可以“挽弓十石,能自縛於樹,射熊虎洞穿,負之而歸”。即使斷糧多日,他們也能象狼一樣保持戰鬥力,飢餓中發現一頭熊也會為了吃掉它而發起衝鋒!可以想象他們戰鬥力有多強悍可怕。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隊為何戰無不勝?該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銳之選

整個大清朝從康熙到光緒年間,能查到歷史記錄的索倫兵被徵發了70多次,平均不到3年就要出征一次。他們人數雖少,卻在戰場上打出了戰神級別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乾隆五十六年,小國廓爾喀出兵進藏,由於地勢高寒,加上廓爾喀人出了名的驍勇善戰,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奇怪的聖旨:“調遣索倫兵一千名入藏”,還多次強調必須等到索倫士兵到達才能戰鬥。這1000人果然厲害,完成了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壯舉,挑戰了中國自古用兵的極限,攻入廓爾喀境內,兵臨尼泊爾加德滿都城下,迫使其向清朝稱臣朝貢。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隊為何戰無不勝?該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銳之選

為何乾隆如此喜愛索倫兵呢,在《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等文獻上可以找到非常多史料。在平定三藩之亂、攻打金川、平定大小和卓、平定張格爾叛亂,索倫人立下赫赫戰功。每徵必遣、每戰必先。《延禧攻略》裡的那個大內侍衛海蘭察其實就出自索倫兵,他的故事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自鄂溫克,所以也被稱為索倫侍衛。年僅15歲時他便親手擒獲了準噶爾部重要首領巴雅爾,獲得乾隆的喜愛點為侍衛,後又率領輕騎入緬甸作戰,還隨清軍名將福康安一起征討位於川西的大小金川。擊敗廓爾喀軍的那支索倫兵也是他帶領的。雖然最後是病死的,但整個清朝一代他是唯一一個病死還能入祀昭忠祠的將領,可以說正是他帶領索倫兵成就了乾隆皇帝的十全戰功,堪稱戰神。

但索倫兵被寵愛是福其實也是禍。康熙至乾隆前後63年的時間裡,清廷先後徵調了索倫兵力共約16000人次,索倫兵傾盡了全力。而組成索倫兵的都是幾個人口稀少的民族:鄂溫克、達翰爾、鄂倫春、赫哲等各民族。這些部族加起來,人口也從未超過10萬,長期只有4,5萬人的規模,能出戰的則更少。而且他們世代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寧古塔地區,不適宜於人口大規模繁衍,導致長期全民皆兵。史料中寫過,在大小和卓之亂中竟然有一名76歲的索倫兵仍然被徵召。一方面說明索倫兵太猛了,清朝用上癮了,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的確犧牲太大了。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隊為何戰無不勝?該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銳之選

因此,每當有重刑犯,皇帝又不想弄死的,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主要是這裡的確沒什麼勞動力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