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古代的人用什麼來計算年份的?

簡介中國歷史上最早有明確記載的紀年年份是“共和元年”,這就是一個王位紀年法

甲午年是哪一年怎麼算

所謂紀年方法,是指人們計算年份的方法。古人很早就意識到日子不能稀裡糊塗過,特別是年份,要有先行後續的概念,以便我們“知遠近、較長短”,於是各種紀年方法就應運而生。紀年的關鍵,在於確定一個起始年份,然後累計。古代中國是紀年方法最豐富的國家,那麼都有哪些紀年方法呢?

古代的人用什麼來計算年份的?

比較早的是“王位紀年法”,即以君主即位那年為紀年起始,累計紀年,又叫君王即位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方法多見於周朝,周王室以周王即位年次紀年,各諸侯國也用自己君主的即位年次紀年。比如《左傳》中的曹劌論戰篇,開頭第一句就是“十年春,齊師伐我”,這裡的“十年”指的是魯莊公十年。《左傳》是一部為《春秋》作註解的史書,而《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所以《左傳》裡的紀年都是以魯國君主的即位年次紀年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有明確記載的紀年年份是“共和元年”,這就是一個王位紀年法。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那一年周厲王因統治無道被趕下了臺,共伯和攝政,代行天子事,於是那一年就紀年為“共和元年”。王位紀年法第一次被記載,居然是一個君主被趕下臺的年份,這實在頗具諷刺意味。從共和元年起,中國歷史的記載就從來沒有中斷過了,儘管紀年方法有很多種,但歷史一年接著一年地被記載下來,直到今天。近三千年的歷史記載,一年也未中斷,這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驕傲!

古代最常用的紀年方法是“皇帝年號紀年法”。它與王位紀年法的區別在於:每個皇帝都有一個專門用於紀年的年號,以年號啟用那年為開始,累計紀年。這種紀年方法始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開始的時候,一個皇帝在位期間並非只有一個年號,用幾年可能就換一個年號,這叫“改元”。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又會啟用新的年號,但這不叫“改元”,而叫“建元”。古代發生重大意義的事件時就會改元,以示紀念。比如漢武帝的“元狩”年號,是因為漢武帝在狩獵時獲得了一隻珍奇異獸,所以改元。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大獲全勝,這件事就發生在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

漢武帝在位55年,共使用了11個年號,其年號數量在歷史上排第三。排第一的是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21年,共使用了18個年號。生活在武則天時代的人,真心不容易,有可能活著活著就忘記自己生活在哪一年。明清兩朝的皇帝,多是一人一個年號,所以後世多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年號的使用,還代表著正統與歸化。清朝康熙年間,江南文人編纂“明史”,書中有些地方不用清朝年號而用了明朝年號,康熙皇帝因此震怒,處決了七十多人。

年號紀年法對東亞文化圈內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古代的朝鮮、日本、越南也有自己的年號紀年。從唐朝開始,日本學習了中國的年號制度,至今沿用了一千多年,共使用了247個年號。本書出版的2019年,也是日本天皇年號的平成三十一年。日本選年號多從中國古典文獻找出處,最愛用的是《尚書》和《周易》。就在王老師寫這本書期間,日本公佈了即將即位的新天皇的年號“令和”,這個年號打破了一千多年來從中國古典文獻找出處的習慣,是第一個從日本古典文獻《萬葉集》找出來的年號。

古代的人用什麼來計算年份的?

今天我們中國仍在使用一種古代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法是利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排列組合來排序紀年,又名“天干地支紀年”。相傳,天干和地支創立於黃帝時,最初用於祭祀與占卜。天干地支紀年使用的時候,先用第一個天干分別與12個地支順次組合,然後再用第二個天干分別與12個地支順次組合,以此類推排序紀年。天干有10個,地支有12個,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每60年天干地支就會輪迴一遍。因為每個輪迴中的第一個年份都是甲子年,所以古代又將60年稱為一“甲子”。

古代的人用什麼來計算年份的?

古人在記錄歷史大事件時,有的會以年號命名。比如北宋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慶曆就是宋仁宗的年號。岳飛《滿江紅》裡寫的“靖康恥”,靖康就是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欽宗的年號。用年號紀年的好處是可以迅速知道大致時間段,但確定不了具體時間點。而干支紀年能夠確定時間點,所以很多大事件都以干支紀年命名。比如甲午戰爭,甲午年是1894年;戊戌變法,戊戌年是1898年。但干支紀年60年一輪迴,對於時間久遠的事,就可能會弄混。所以古人也會將年號紀年與干支紀年組合使用,年號在前,干支在後,這樣紀年就能更加準確無誤。比如《核舟記》中的“天啟壬戌秋日”就是這種組合紀年法。

古代其實還有

古代的人用什麼來計算年份的?

一種“大事件紀年法”,以大人物出生的年份或大事件發生的年份為紀年起始。比如黃帝紀年,即以黃帝創制曆法那年為紀年元年。辛亥革命時,就曾以公元前2698年為黃帝紀年元年,使用了一段時間的黃帝紀年,隨後被公元紀年取代。民國時期還用過民國紀年,就是以民國建立那年為元年,這也屬大事件紀年法的一種。今天的中國臺灣地區依然使用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並用。

因為這個紀年方法的問題,王老師還鬧過一個笑話。當年讀大學時,我接待過一個臺灣大學生夏令營。接待時發現其中有一美女,遂暗中觀察,發現她佩戴的名牌上寫著出生年份為“76年”,我以為是1976年,當時就蒙了——難道她是老師?一問才知道,此“76年”為臺灣地區的“民國七十六年”,也就是1987年。

紀年方法的演變,體現了歷史與文化的變遷,也體現著文明的傳承。然而,近年聽說有人提議要恢復中國傳統紀年方法,更有甚者主張停用公元紀年,美其名曰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但我覺得這種形式主義要不得。已經進入歷史的東西,我們尊敬與研究是對的,但真要把作古的東西從歷史塵埃裡扒拉出來接著用,那就有點譁眾取寵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