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知青歲月」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 由 用三隻眼看世界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02-20
簡介年節的喜慶氣氛漸漸淡起來了,但依然隨處可見地喜盈盈地洋溢著,籠罩著,街頭鄉野仍然可以聽到“拜年呀”、“新年好”之類的歡笑聲與祝福聲,還是有不少人往來各處訪親問友,而舞龍舞獅文藝戲劇演出等娛樂活動仍在熱鬧進行,甚至方興未艾

怎樣殺蚌殼又厚又硬

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作者:文士明

民謠雲:“大人盼著插田,小孩盼著過年。”其實小孩盼過年是指過去的歲月而言,現在大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早已不是企盼過年能吃上幾頓好飯菜好食品的那種境況了。那麼,對於年節,人們為何還是如此掛念著,眷戀著,滿懷熱情地準備著,大張旗鼓地歡慶著呢?

有人試圖做出解釋,但是總離不開這麼兩點:一是因為大年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二是因為它意味著舊年終結新歲開端,給予人無限的懷念和希冀。這當然不失為重要理由,可絕不是最好最恰當的說明。恐怕必須從人們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知其端底,依我看,應該是過年過春節的那番韻味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也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的童少年處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其時正當建國初期,社會生活水平比較低,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過年的重視,過年時年味總是相當濃郁的。每年一進臘月,彷彿就聽到了年的腳步,聞到了年的氣息,人們臉上漸漸地多了笑容,見面時便多了些有關年的議論和詢問,比方說,誰家在外唸書或工作的孩子會不會回家過年呀?誰家的年豬啥時殺呀?誰家熬了燒酒又釀了糯米酒呀?大多數人家開始考慮購置年貨的事,籌劃著做臘菜、打餈粑、磨豆腐、煮甜酒的事。

到了臘月中旬,家家戶戶便紛紛進行一項名為“還香燭”的祭祀儀式,其用意大概是感謝有關神靈一年來對自家的庇護保佑。於是,便時而響起陣陣爆竹聲,街道上空經常飄浮著焚燒紙錢香燭和燃放鞭炮所散發出來的煙霧,彷彿早早降臨的年之瑞氣、年之氤氳。舉行這一個儀式必須準備一些用大米粉製作的小糕餅,儀式結束後向大家散發,這樣,有好些天我們能夠飽嘗糕餅美味,還可以拿出一些來讓夥伴和同學分享,並一起同時分享著祭祀儀式的神秘與冀求,感受到一種特有的溫馨。

「知青歲月」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臘月廿三日(也有在廿四日小年這天),是祭灶神送灶神上天庭稟報情況的日子,晚上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響過不停。我們往往想象著灶神帶著人們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宮降吉祥”的祝願,騰雲駕霧飛上天去的景象,快樂地進入夢鄉。

廿四日,各家各戶熱熱鬧鬧過小年。待小年過去以後,大年真的到了門前,年的氣息越來越濃。人們忙著置辦各種年貨,包括自家制作甜酒、豆腐、餈粑。學生放假了,在外地工作或唸書的人也紛紛回家了,街道上人數驟然增多,來來往往,迸發著親熱的寒暄聲、歡樂的談笑聲和久別重逢的驚呼聲。

似乎年的瑞氣、年的氤氳具有一種魔力,正在溫暖著人的心靈,人們相見相會,都把甜甜的笑容送給對方,就連平日不太往來的人相互間也多了些親切。甚至曾經有過齟齬的人都帶著不太自然的笑容,同對方搭訕著,往日的不快已經或正在化成雲煙。

臘月三十日(如果逢月小則是二十九日),年節真的降臨了,從早晨開始,爆竹聲就響起來了,此起彼伏,響個不停,有的噼噼啪啪,入耳悠揚,有的轟隆巨響,震耳欲聾。這天最注重的是“閤家團圓,共慶佳節”的氣氛,其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則是“吃年飯”(我家鄉習慣稱之為“團年”或“吃團年飯”)與“守歲”。

“吃年飯”的時間可任意安排在早中晚三餐的其中一個,概由各家自行決定,譬如,有時因回家過年的某位親人由於特殊情況晚歸要到三十日才能回到家,就完全可以將團年飯安排到中餐或晚餐。這餐年飯當然是盡其可能的豐盛,即便在家庭經濟條件不甚寛裕的情況下,或者在當年物質匱乏的年代裡也是如此,總要想盡千方百計地儘量讓其豐富可口一些。

吃年飯之前,照例要祭祀天地、祖先及已故的長輩,這一儀式非常肅穆莊重,在大人們虔誠地祭拜禱祝完後,還要叫我們小孩子恭恭敬敬地作揖跪拜。儀式完畢,一家大小就團團圍桌而坐,熱熱鬧鬧地吃起團年飯來。

「知青歲月」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晚上的守歲則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我家鄉俗話說,“年三十夜的火(爐子),元宵節夜的燈。”到了大年夜晚,家家都把爐子燒得紅紅的,燃得旺旺的,烘烤得屋裡溫暖如春,一家老少圍爐而坐,暢談家常,彼此祝福,其樂融融,濃烈的人情溫馨醉人,使屋子裡更加洋溢著溫暖,洋溢著喜氣。孩子們在一番熱鬧過後,便安靜下來,緊緊地陪著大人坐在火爐旁邊,夜深了也不會去睡覺。因為他們在等候著大人發給他們盼望已久的“壓歲錢”。

古人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如清人吳曼雲曾有詩曰:“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糖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此詩非常形象,詩中說“百十錢”,說明“壓歲錢就其數量來說,並不是很多,但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和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記得我少兒時,家裡所給的“壓歲錢”也就是幾角錢的樣子,但母親在年前就去銀行換回面值為“一分”、“兩分”或“伍分”的新鈔票,當我接過那一疊厚厚的嶄新的鈔票時,心中總是感到欣喜若狂。

年三十晚午夜十二時一過,爆竹又開始到處響起來,這是很多人在舉行所謂“出天皇”的儀式,因為新年到來了,要選一個吉時出新年的第一次門,去一個預先選定的吉地,並希望遇到的是吉人吉事。

正月初一是最熱鬧的一天,人們吃過早餐以後,便紛紛出外拜年,到處都是拜年的人,到處都是“拜年”聲、歡笑聲,夾雜著響亮的煙花鞭炮聲,人們路上相逢,即便互不認識,也會以“新年好”、“拜年了”互致問候。各家往往將家人分成兩撥,一些人外出拜年,一些人留在家中款待上門來拜年的人。常常是家家賓客滿堂,熱情的主人會奉上清茶,斟上酒或甜酒,擺上各種副食瓜果招待客人。總之,處處充滿歡樂愉悅,處處充滿熱情和諧,身臨其境誰都會喜笑顏開,快樂無比。

從初二開始,拜年的去處除了一些附近的人家外,更主要的是去鄉下及遠地的親朋戚友家,我的家鄉又有俗語云:“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女看娘。”指的就是這一習俗,此時年節的喜慶氣氛依然相當濃郁,瀰漫在山山水水、田壟村野之間,置身其中,便感到一種別樣的溫馨與親切。記得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跟著大人去鄉下親戚家拜年,看著道路上形形色色走親戚的人絡繹不絕,看著沿途村落、屋堂及各個人家的新年氣象,心中總是湧動著一種很愉悅很愜意的情愫,而在親戚家又總是受到熱誠的關懷與熱情的款待,使這種情愫更加厚重,幾乎令人樂不思返。

「知青歲月」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就在各家各戶各人用既按傳統習俗又依自己意願的喜慶方式歡度年節的同時,還常常有一些帶集體性的傳統的民間歡慶活動,或由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組織,或由鄉人中熱心者自發組織。

這些活動的專案很多,都是些大家喜聞樂見、百看不厭的娛樂形式,搞起來聲勢浩大,熱鬧非凡,往往達到狂歡的程度,能把歡度年節的氣氛推至最高潮,一般最常見和最常用的專案是演戲(打花鼓),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打腰鼓等。記得我小時候,我的家鄉小鎮每逢新年都舉辦這些活動,常常從正月初一開始,白天就在街道、馬路、空地舉行以舞龍舞獅為主的娛樂慶祝活動,夜晚就在小鎮中心的古殿戲臺演戲,接連多日,樂此不疲,讓鎮人及附近村人大飽眼福,大得歡樂。

當時我對白天的娛樂活動特別感興趣,那是小鎮大年春節一道最誘人的風景,往往是浩浩蕩蕩的一長溜隊伍。前後各有一套鑼鼓,每套鑼鼓加配一支或兩支嗩吶,中間有舞龍的,舞獅的,有高蹺隊、秧歌隊、腰鼓隊等,還有化了妝的舞臺戲劇人物,如《劉海砍樵》中的劉海與胡秀英、《天仙配》中的董永與七仙女之類,還有飾蚌殼精、耍車燈的演員,最後面則是一大幫跟著瞧熱鬧的民眾。隊伍經過時,家家戶戶紛紛鳴放鞭炮,於是,喧天的鑼鼓聲,高昂的嗩吶聲,震耳的鞭炮聲交織成一曲歡快與奇妙的樂章,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隊伍之中,使隊伍越來越壯大。

行進間,彩龍不斷地舞動著,翻滾回環,氣象萬千;“雄獅”則不停地撲騰縱躍,英姿風發;高蹺隊、秧歌隊、腰鼓隊也都大秀技巧、各顯神通;而那些戲劇人物則都是有節奏地扭動著身體,做出戲中各種場景與動作,端的是風情萬種,攝人心魄,這些精彩的表演不時引發出人們的喝彩聲、歡呼聲與鼓掌聲。

尤其是那“蚌殼”一張一合,裡面那通常由漂亮少女飾演、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蚌殼精”時隠時現,那“耍車燈”的“彩車”款款地向前遊移,“車”上美婦(通常由男子飾演)與推“車”的小花臉故意地打情罵俏、洋相百出,更是特別吸引眼球,讓人們歎為觀止,欲罷不能。而當隊伍在某一空地停下,舞龍舞獅及其它表演依次都做出全套展示時,那地方肯定會成為一片歡騰的海洋,人們的歡樂愉悅一定會達到極致。

此外,還有一些別的文體娛樂活動也常讓人鍾情於它,流連忘返。譬如,連場的文藝戲劇演出,鄉間人們的武術操練及表演等,還有一項令人更有興趣的活動,那就是舞獅隊去到住戶人家表演。通常都是在夜晚進行,而且預先由主人邀請或相互約定。一個夜晚,有時是連續上數戶人家去輪流進行表演,有時則是專在一戶人家,持續玩到深夜甚至是一個通宵,坊間稱之為“打坐堂”。

屆時,主人家總是擠滿了各處趕來瞧熱鬧的人,還有許多人只能擁在門外觀看。主人家照例是燈光通明,喜氣盈庭,鞭炮聲一直響個不停,主人還時常以熱茶、香菸甚至米酒盛情款待所有的來客。雄獅在屋中盡情表演,可以玩出許多個花樣,還時而雜以各種武術表演。觀眾中那些躍躍欲試的人誰都可以跳入場子去展示自己的功夫,包括鑽進“獅子”舞獅。充分自由和隨意,充滿著和諧歡樂的宜人氣氛。在舞獅過程中,還會時而停下來唱歌,此歌是專門用於舞獅場合的所謂“獅子歌”,由不知名的民間人士編成,代代流傳而來,內容從古到今,涉及世間與人生的方方面面,非常豐富。當然也有的是歌者即時即興編就,更加饒有趣味,感動聽眾。

通常,為首的或主要的唱歌者是主人特意邀請來的或自己聞訊專程趕來的民間“歌師”,其他還有不少歌者都是些平時喜愛唱歌的人,瞧熱鬧的人中任何一個想唱歌者也都可以自由參與,一展歌喉。由於唱歌的人多,又大都是有備而來,所以唱得非常熱鬧,此伏彼起,各顯才能,常常互不相讓,誰也不甘示弱,免不了有時出現唇槍舌劍,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甚至出現極個別爭執吵鬧乃至打起架來的情況。

當然這是極其少見的,應該另當別論,而不爭的事實是,人們往往都特別喜歡聽“唱獅子歌”,尤其是愛看(聽)歌者彼此之間對歌而互爭高下優劣的場面,這其中似乎有一種令人感到非常舒暢愜意的特殊韻味,從而使活動不斷增添著一個又一個小高潮。人們正是為了感受這樣一番氣氛,而安於擁擠嘈雜,樂於深夜不眠甚至通宵不眠,還樂於夜夜爭相觀看。

「知青歲月」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過了正月初五,人們開始走出門戶,從事各種該要乾的活動,在外讀書、工作或居住的人也陸陸續續返回原地。年節的喜慶氣氛漸漸淡起來了,但依然隨處可見地喜盈盈地洋溢著,籠罩著,街頭鄉野仍然可以聽到“拜年呀”、“新年好”之類的歡笑聲與祝福聲,還是有不少人往來各處訪親問友,而舞龍舞獅文藝戲劇演出等娛樂活動仍在熱鬧進行,甚至方興未艾。

一直要到過了元宵節,這個喜慶的年節才算真正過完,那些舞龍舞獅之類被民間稱作“燈”的娛樂活動在過了元宵這個“燈節”才算真正結束。人們也才真正收拾起自己的心情,正式開始新的一年的辛勤勞作。

總之,過大年春節當然能使人們得到物質生活的豐富享受,精神生活的諸多愉悅,但更重要的是,人們過的是氣氛和人情。人情不必多說,那親情、友情、民情、國情、家情、鄉情,多多的,濃濃的,在這個傳統的民族的佳節中特別顯而易見地表現出來,讓人感受到的是加倍的溫馨,甜蜜,快樂與幸福。而那種氣氛,是古老傳統與現實祥瑞的融合,是神秘的感覺與真切的體驗的結合。

她確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誰也不可以用手抓來,但誰都可以用心去感受。在大年春節的好日子裡,她格外特別,格外宜人,她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她浸淫著每個人,激盪著每個人,她讓人每個細胞裡都充滿歡樂,她讓人每個毛孔中都冒出愉悅。因此,有了她,你歡樂著,喜悅著,幸福著;離開了她,你想念著,惦記著,盼望著,盼望與她重逢。

也因此,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人們感嘆現在過大年春節,其熱鬧與吸引人越來越不如當年了?簡單點說,就是少了點人情,缺了些氣氛;為什麼某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依然那麼原汁原味,令人喜愛?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他們保持住了人情,維繫住了節日的氣氛。於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民應當如何做,應當做出怎樣的努力,不就是昭然若揭、彰明較著的了嗎?

作者:文士明,網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陽市一中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務農。1978年考上大學,畢業後分至湖南長沙某高校執教,後來調任學校一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同時兼做教學工作,退休時為該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知青歲月」過大年,過的是氣氛和人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用三隻眼看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