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 由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02-23
簡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傳世本:“大器晚成”帛書本:“大器免成”同樣是一字之差

道德經總共幾本

1973年,中國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

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挖出了三座漢墓,

其中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但是其中幾片薄薄的帛書,卻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那幾篇帛書,就是經典國學《道德經》。但是研究人員在翻譯這帛書道德經的時候,卻驚訝的發現,

帛書中很多內容,與流傳下來的今天的版本頗有不同。

帛書中的內容,是“德”在前,“道”在後,應為《德道經》,而現在的版本卻是“道”在前,“德”在後,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天壤之別。

今天我們來討論討論其中的兩處: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第一處:《道德經》第二章

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帛書本:“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二者差別不大,就是一個“之”字,但意義卻完全變了。

“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

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迴圈而無始終。

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而這個理解,才是與《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互應和的。

而照第一個理解,則完全與儒家解說易經的《十翼》、解說太極圖的《太極圖說》攪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

也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出自於《易經》的了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同樣是一字之差。一個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來的;一個卻是順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

可以看出,“大器晚成”在《道德經》體系中完全就是個外來戶,上無依下無靠,突兀而孤零零的,如同飛來之石一般。但“大器免成”,卻是與整本文意相通的。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

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

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不過是變巧為拙,變美為醜而已。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有的書友表示,我們知道《道德經》中智慧良多,我們也願意讀,但是讀不懂怎麼辦?

這其實很好解決,讀不懂的原因,不就是因為我們看不懂這些文言文嘛,找到一本有白話文解讀的道德經不就好了。

有這樣一本白話文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非常適合我們讀。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經過全世界的驗證,的確是這樣的。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

1973年出土的原版《道德經》,與篡改後的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

馬雲有一次看

《道德經》

時突然很興奮地說:

“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這套《道德經》,有原文,有註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一套四冊,只要68元,便宜實惠,感興趣的朋友,

點選下方商品卡,進行購買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