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被人們說成“既不神聖,又不羅馬”

簡介5、斐迪南一世(1558~1564),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 提羅爾伯爵、 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斯蒂利亞屬於哪裡

神聖羅馬帝國

,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

日耳曼民族

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

西歐

中歐

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

帝國自由城市

的政治聯合體。日耳曼人認為其國祚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所以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後

弗朗茨二世

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曆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和後來的

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

加以串連論之。

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被人們說成“既不神聖,又不羅馬”

基本簡介:

概況

德國曆史

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

東法蘭克帝國

德意志帝國

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

康拉德一世

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

奧托一世

羅馬

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

第一帝國

。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神聖羅馬帝國(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

中世紀

歐洲

封建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

薩克森王朝

奧托一世

在羅馬由教皇

約翰

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

德意志

奧地利

義大利

北部和中部、

捷克

斯洛伐克

法國

東部、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瑞士

。1806年為

拿破崙

一世所滅亡。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11~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

羅馬教皇

為爭奪主教繼任權發生激烈鬥爭,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鬥爭,也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鬥爭。儘管如此,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

封建制度

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帝國統治者為稱霸歐洲,多次入侵義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

帝國

的實力。

霍亨施陶芬王朝

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

經濟

聯絡,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

自由市

的不鞏固的聯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歷史上的

空位時期

。這個時期,各諸侯、

騎士

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連綿不斷。13世紀末,帝國出現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皇帝對其

直轄

領地外的封建諸侯沒有管轄權。1356年,

查理四世

頒佈

金璽詔書

,確認皇帝須由七大

選帝侯

推選。從15世紀初起至帝國各地開始割據,皇位均由奧地利

哈布斯堡家族

佔據。13世紀下半葉後,由於

勃艮第

和義大利脫離帝國,其

領土

主要限於

德語

地區。1474年起,帝國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已成為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皇帝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試圖重振帝國,但遭到失敗。由於羅馬天主教和

德國

封建統治者對

農民

和市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甚,16世紀初爆發

宗教改革

運動和

德意志農民戰爭

,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頂點。宗教改革後,帝國實際上分裂為信奉

路德教

的東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爾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是頭頂皇冠的雙頭鷹圖案,雙頭鷹圖案是沿襲古羅馬帝國圖騰,意即帝國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中間的耶穌受難圖則表明帝國神聖性,帝國皇帝即是羅馬天主教會和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雙頭鷹翅膀上則繪上七大選帝侯國和德意志各大諸侯的旗幟,代表帝國的普世性和廣大疆域。

神聖羅馬帝國版圖大致相當於今日的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和列支敦斯登全境,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國東部、波蘭西部和義大利北部。橫跨阿爾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紀歐洲唯一擁有帝號的大國。帝國疆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1191 ~ 1197)在位時達到最廣,愈百萬平方公里。大空位時代帝國疆域日益縮小,直至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1452 ~ 1493)時改國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表明帝國疆域僅限於德意志一隅。查理五世(1519 ~ 1556)時代帝國版圖再度擴張,但已無力挽回帝國衰敗的頹勢。1806年,拿破崙大軍推翻帝國。此時帝國疆域大致只包括以奧地利為中心的60萬平方公里哈布斯堡王朝領地。

帝國國歌:

《天佑吾皇弗朗茨》(德語: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又稱帝皇頌(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是神聖羅馬帝國(1797~1806)、奧地利帝國(1804~1867)及奧匈帝國(1867~1918)的國歌。作曲者約瑟夫·海頓,作詞者Lorenz Leopold Haschka。首演於1797年2月12日,這一天是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誕辰。現在,這首歌的曲調仍被德國國歌《德意志高於一切》沿用。

國語歌詞(現譯版):

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

我們偉大皇帝弗朗茨。

我們祈求皇統久長,

我們祝願好運常伴,

願那桂冠永垂不朽,

勝利花環歸於他。

讓我們在他帶領下,

贏得勝利創造豐收。

他的議會英明果斷,

充滿賢才智慧誠實,

光輝凝聚皇帝身上,

公平正義他體現。

無盡財富永歸於您,

超過整個宮殿和帝國。

邪惡勢力被您剷除,

陰謀詭計被您識破,

您的意志就是法律,

造福於帝國臣民。

皇帝祝福遍佈國土,

人民幸福如盛開鮮花。

看他們團結如手足,

兄弟之情高於一切,

不分貴賤同享幸福,

後世為您唱讚歌。

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

我們偉大皇帝弗朗茨。

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

我們偉大皇帝弗朗茨!

人口:

在公元962年時的

神聖羅馬帝國

統治著470萬人口;1000年時,增加到700萬人口;到1100年增長到820萬;到1200年達到1020萬。到1600年人口達到2300萬人。

帝國皇都:

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明定的首都,只有日耳曼國王與皇帝的皇宮所在地,例如:

馬格德堡

(奧托王朝)、

施派爾

(薩利安王朝)、

布拉格

(盧森堡王朝)與

維也納

哈布斯堡王朝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重要城市,如

亞琛

(皇帝加冕地)、

雷根斯堡

帝國議會

所在地)與

紐倫堡

(皇室寶物保管地)。

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實際上,

神聖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沒什麼直接關係,這裡說的

羅馬帝國

應與

神聖羅馬帝國

加以區別。

拜占庭帝國

,乃是

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

於330年遷都

拜占庭

,並改名為

君士坦丁堡

,將

羅馬帝國

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

東羅馬帝國

,常稱其為

拜占庭帝國

。(當時的

拜占庭

人仍自稱為“羅馬人”。)

歷史發展:

帝國淵源

前509年,羅馬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期。

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

萊茵河

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羅馬人稱為

高盧

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

羅馬共和國

後來的國家元首凱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3世紀後,羅馬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前5世紀,在

北海

波羅的海

周圍的

北歐

地區,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羅馬人稱為

日耳曼人

。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

多瑙河

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

日耳曼尼亞

(Germania)。

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

西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羅馬,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

君士坦丁堡

。但

耐人尋味

的是,東、西羅馬帝國彼此並非敵對關係,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聲共氣。此後100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外族攻佔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末任

羅馬皇帝

自己發出退位詔書,宣佈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後來史稱的“

拜占庭帝國

”。

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德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

日耳曼民族

的一支法蘭克人

墨洛溫王朝

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髮展壯大,到800年王國在

加洛林王朝

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征服國土範圍到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義大利、波希米亞、奧地利西部、

伊比利亞半島

東北角的領土。

其後至800年查理曼在羅馬禮拜時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整個法蘭克王國也被稱為

查理曼帝國

帝國發展

840年,

查理曼

之子

路易一世

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

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

凡爾登條約

,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

羅納河

流域,至義大利

中部地區

的疆域,稱為

中法蘭克王國

。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804年~876年),分得

萊茵河

以東地區,稱為

東法蘭克王國

。另一個弟弟

禿頭查理

則領有除此之外的

西部地區

,稱為

西法蘭克王國

。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

不列顛

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

英格蘭王國

帝國建立

查理曼死後,西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始終由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君主輪流擁有。然而,胖子查理於887年被廢黜之後,加洛林帝國自此瓦解,再也沒有統一。自胖子查理之後,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擁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義大利國王,義大利國王的實際統治範圍極其有限,僅限於義大利東北部,而那些國王幾乎是清一色的義大利本土貴族,最後一位本土國王是

貝倫加爾一世

。大約在900年,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國,它們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當加洛林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於911年去世後,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作為路易的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康拉德臨終之時,指定宿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亨利去世後其子奧托繼位為東法蘭克國王。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佈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衰落

神聖羅馬帝國到了

12世紀

13世紀

期間,皇帝因為皆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對於皇帝名義上可向帝國內成員收取的只有定額軍事徵收稅。帝國的原始設計是依靠教會提供權威和支援來成立,但隨著皇帝和教會這個最大合夥人決裂、鬥爭,使得皇帝的實力和權威一口氣被掏空,權力逐漸衰弱。

而因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北義大利城邦,如

威尼斯

佛羅倫斯

比薩

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國對日耳曼與義大利其他地區的專注也減弱。

此外,帝國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

選帝侯

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援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各成員國集結成一個核心“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

邦聯

組織”。

1618年

6月26日,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公國 侯國 宗教貴族領地 自由邦 自由城市 騎士領地等,日耳曼爆發了

三十年戰爭

。當這場席捲歐洲的戰爭結束後,長達三十年的烽火連天,使得日耳曼的經濟倒退了近200年,猶如回到了農奴制的封建時代;又因為《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可享有自主權。這使得皇權進一步的被削弱,帝國境內的諸侯各自為政,他們的領地有如一個獨立的王國。到了18世紀,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七年戰爭

。整個帝國形成三百多個大小邦國,神聖羅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覆亡

1789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1789年

法國大革命

爆發。神聖羅馬皇帝

利奧波德二世

的妹夫,法王

路易十六

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

瑪麗·安託瓦內特

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

法國

君主制

1792年

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

普魯士

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

弗朗茨二世

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

英國

荷蘭

西班牙

組成

第一次反法同盟

。但這個聯盟在

1797年

,因聯軍被

拿破崙

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

,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

埃及

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

土耳其

俄羅斯

組成了

第二次反法同盟

。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

霧月政變

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

1800年

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週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

5月18日

,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

那不勒斯

,組成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

,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

巴伐利亞

。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

12月2日

,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

奧斯特利茨

了一場“

三皇會戰

”。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

摩拉維亞

,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

普魯士

境內打敗俄援軍。

1805年

12月16日

,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

萊茵邦聯

,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

1806年

7月12日

,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

1806年

8月6日

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帝國皇帝

奧托一世

(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

教宗

加冕

以來,每一位羅馬人民的國王都希望獲得

皇帝

名號。但由奧托一世所建立的帝國,其皇帝稱號來自於教皇賦予的“西羅馬的皇帝”稱號,皇帝透過征服義大利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的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統治者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進軍義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強者,才可獲得這一殊榮。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圖一世和後代的不斷使其有地區納入、加盟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今天的波蘭部份,並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亞、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北部。打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著

阿爾卑斯山脈

,統合上並不容易。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並沒有消除多少野蠻的特性。他們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國也從義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義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衛了羅馬教廷,並且讓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開始發展。

帝國皇帝的軍隊由教會土地的佃戶所擔任,他們有義務為皇帝服軍役,是皇帝在與教會決裂而失去權威前這些士兵是皇帝軍隊的多數。第二種重要的部隊是由莊園農奴組成的兵團,雖然他們一部分會在接受最好的訓練與裝備後成為騎士,卻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國分予土地的自由民、軍戶、農民、騎士也有義務服從號召。之外帝國內所有的部隊皇帝理論上皆有權指揮,各公國在皇帝的請求下也會提供軍役的號召。這些軍隊會被用來鎮壓由帝國內貴族和農民所參與的暴動或政爭,也必須抵擋來自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馬札兒人所發動的入侵。

在奧托王朝與薩利安兩朝,皇帝還有實際的權力,帝國軍的指導權讓皇帝在具掌控帝國內成員的實力。

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間的對抗,間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來命運。這項對抗是關於皇帝對主教職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內其他教堂神職人員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對這項措施,因為如此一來導致教堂神職人員的職位買賣,成為主要的貪汙腐化來源。神職人員的職位常常落到出價最高的競標者手裡。在長期數位教皇和皇帝之間的競爭,教皇贏得選擇主教的權利。在這場爭執中,帝國就在日耳曼爆發了內戰。削弱了皇帝們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治權。當皇帝被暫時逐出教會並且投注於對抗羅馬的戰爭時,帝國的政權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預或幫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親王團結自己的力量並與維京人作戰。在義大利,興起中的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倫巴底聯盟,並拒絕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

因此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

盧森堡王朝

的查理四世頒佈《金璽詔書》(《

黃金詔書

》)以後,皇帝實際由王國境內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他們是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具權勢的三大教會諸侯:

美因茨

大主教、

科隆

大主教、

特里爾

大主教;四大世俗領主:波希米亞國王、

萊茵

普法爾茨

伯爵、

薩克森

維滕

堡公爵,

勃蘭登堡藩侯

,本身代表帝國的成員國不再認為皇帝與帝國有實際價值。

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政權,自此從皇帝身上轉移到地方上的親王和城市。皇帝的軍隊叛亂,佔領由他們駐守的城市和城堡,並宣佈這些地方被解放。而當時的皇帝為重新奪回義大利,對日耳曼地方上的親王作了很多的讓步。到了十三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便已名存實亡,皇位更虛置達二十年。日耳曼的親王只關心自己所保有的東西。義大利的城邦國家並不接受日耳曼的統治者,而且他們也強大得足以防衛自己。

中古時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親王推選出來的,但僅徒具空名,對地方的控制力遠遠不及他們對自己家族莊園的掌握。幾個世紀以來,日耳曼只能算是歐洲的一股小勢力。

16世紀時,哈布斯堡家族試圖重振皇權,但因歐洲各國和德意志諸侯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朝代變更:

康拉德

康拉德一世

(911~918年),曾任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家族是和加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911年,

孩童路易

死後,由東法蘭克王國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選舉為東法蘭克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闇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

巴伐利亞

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

薩克森公爵

亨利

為他的繼承人。

奧托

1、

亨利一世

(919~936年),薩克森公爵,東法蘭克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

洛林公爵

,將

洛林公國

併入東法蘭克王國。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

馬扎爾人

,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公國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東法蘭克(德意志)已經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建立者。亨利一世娶了

洛林

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東法蘭克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

奧托一世

(936~973年),薩克森公爵,東法蘭克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查理曼也被稱為

羅馬皇帝

,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

法蘭克帝國

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

奧托大帝

。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和大主教們選為國王。

3、

奧托二世

(973~983年)。東法蘭克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

阿德萊德

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東法蘭克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

巴黎

,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

拜占庭

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

奧托三世

(983~1002年),東法蘭克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

亨利二世

(1002~1024年),巴伐利亞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

巴伐利亞公國

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東法蘭克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教會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

甘德

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

尤金

三世封為“聖者”。

薩利安

1、

康拉德二世

(1024~1039年)曾任施派爾伯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他是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

魯道夫

三世去世,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

亨利三世

(1039~1056年),

士瓦本公爵

,巴伐利亞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

克萊芒

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

摩拉維亞

,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

格里高利七世

,日後成為了他兒子

亨利四世

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亞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

阿基坦

公主阿格內斯之子,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衝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亨利四世不得不暫時屈服,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史稱“

卡諾莎覲見

”。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佈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德意志陷入內戰,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

平定

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對立國王,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

默林

女伯爵之次子,1111年被加冕為帝,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從此開始了德意志諸侯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

洛泰爾二世

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蘇普林堡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蘇普

林堡伯爵

格布哈特

之子,1125年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

英諾森二世

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

虔誠者路易

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

洛泰爾一世

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

德意志人

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

霍亨斯陶芬家族

的康拉德和

腓特烈

長期內戰。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

羅傑二世

,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

亞平寧半島

。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鬥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

霍亨斯陶芬王朝

的統治。

霍亨斯陶芬

1、

腓特烈二世

(1212~1250)羅馬人民的國王,兩西西里國王,

耶路撒冷

國王,神聖羅馬皇帝,

亨利六世

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

教皇國

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

英諾森四世

,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

城市聯盟

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

皇帝尊號

,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2、

康拉德四世

(1250~1254),羅馬人民的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

亨利七世

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

曼弗雷德

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援的

安茹公爵

查理

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

安茹

王室之中。

大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荷蘭伯爵

威廉二世

卡斯蒂利亞

國王

阿方索三世

英格蘭

康沃爾

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

安茹家族

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

七大選侯

制度,羅馬人民的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波西米亞國王、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滕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

混和家族

1、魯道夫。馮。哈布斯堡(1283~1291),曾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哈布斯堡伯爵、 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

卡林西亞

公爵和

卡尼

奧拉公爵。他是哈布斯堡伯爵

阿爾伯特四世

之子。1273年,德意志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其為羅馬人民的國王,稱“

魯道夫一世

”,目的顯然是為了不願選出一個強勢的國王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魯道夫透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裡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

格拉茨

),卡尼奧拉(在今天的

斯洛維尼亞

),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

2、

拿騷

家族的

阿道夫

(1292~1298),曾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拿騷伯爵。他是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騷伯爵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鬥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

阿爾伯特

一世殺死。

3、

哈布斯堡家族

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曾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奧地利公爵。1298年,阿爾伯特聯合諸侯,廢黜了阿道夫國王,並被選為新國王。阿爾伯特在位期間,力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波希米亞國王,並對西北的荷蘭,澤蘭,西南的圖林根和

麥森

都提出了領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無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約翰刺殺。

4、盧森堡家族的

亨利七世

(1308~1313),曾任盧森堡伯爵、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遇刺後,德意志選侯再次挑選了毫無勢力的盧森堡伯爵繼任德意志國王。1310年,在羅馬由教皇

克萊門特

五世指定的樞機主教(當時克萊門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

腓力四世

遷往法國的

阿維尼翁

)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自

腓特烈二世

後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錫耶納附近死於軍中。

5、

哈布斯堡家族

腓特烈三世

(1314~1326)曾任奧地利公爵和羅馬人民的國王。他是阿爾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個諸侯在

法蘭克福

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但其他德意志諸侯對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感到憂慮,所以選舉巴伐利亞公爵

維特斯

巴赫家族

路易四世

為國王,雙重選舉最終導致內戰,1322年腓特烈戰敗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為共同執政者。1326年後,其影響僅限於奧地利。

6、維特斯巴赫家族的

路易四世

(1314~1347),曾任上巴伐利亞公爵、巴伐利亞公爵、萊茵~普法爾茨伯爵、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上巴伐利亞公爵

路易二世

之子。1314年被部分德意志貴族推舉為國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對抗,1322年在巴伐利亞擊敗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巴伐利亞,普法爾茨和萊茵等地,1340年合併了上巴伐利亞,任聯合巴伐利亞公爵。1328年進軍羅馬,羅馬貴族為其“世俗”加冕為帝(當時的羅馬教皇在阿維尼翁),教皇約翰二十二世質疑其加冕的合法性,但受到了德意志諸侯的抵制,德意志貴族宣佈德意志選侯有權選舉皇帝,從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再需要到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了。

7、

查理四世

(1347~1378),曾任盧森堡伯爵、勃蘭登堡藩侯、羅馬人民的國王、

波希米亞

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盧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和波希米亞公主

伊麗莎白

之子,1346年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355年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6年查理四世釋出著名的《黃金詔書》,正式承認七大選侯有權選舉國王和皇帝,同時承認諸侯各邦,在自己的領土內擁有行政權、司法權、關稅權、鑄幣權,規定各邦的民眾均隸屬於他們的邦君,由此從法律上確立了德意志諸邦的獨立地位,並正式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聯邦體制,而將其轉為了 鬆散的邦聯體制,在原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裡,同時獨立了七大選

侯國

,十幾個大諸侯國,兩百多個小諸侯國,上千個獨立騎士領地。此後的500年,德意志一直處於這樣四分五裂的狀態下。查理四世時期,歐洲遭受了黑死病的襲擊,歐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

、盧森堡家族的

文策爾

(1378~1400),曾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他是查理四世長子。1376年,查理四世透過重金賄賂,使其子文策爾當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400年,德國貴族們以其無能和過分關注其波希米亞本國事務而廢黜了其王位。此後文策爾統治波希米亞,但捷克很快爆發

胡斯運動

,文策爾處死

胡斯

後,捷克國內爆發了胡斯戰爭。

9、維特斯巴赫家族的魯

佩特

(1400~1410),普法爾茨選侯,曾任羅馬人民的國王。他是普法爾茨選侯魯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

10、盧森堡家族的

西吉斯蒙德

(1410~1437),曾任勃蘭登堡選侯、羅馬人民的國王、波希米亞國王、 匈牙利國王、波蘭國王和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查理四世次子,文策爾的弟弟,1382年繼承其岳父安茹王室的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匈牙利稱路易大帝)的波蘭王位,成為波蘭國王。1387年,繼承其妻路易一世之女

瑪麗

的匈牙利王位,成為匈牙利國王。1410年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419年其兄波希米亞國王文策爾在胡斯戰爭中受驚嚇而死,他即位波希米亞國王,此後西吉斯蒙德在捷克的胡斯戰爭中屢屢失敗,因此遲遲未能加冕為帝,直到1433年,他才被加冕為帝。西吉斯蒙德由於長期關注於

匈牙利王國

的事務,於是在1415年,將他的勃蘭登堡侯國及選帝侯爵位贈與其武將

霍亨索倫家族

的腓特烈,由此開始了霍亨索倫家族在勃蘭登堡及此後普魯士王國的統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414年西吉斯蒙德參加了在亞琛召開的全教會議,該次會議將當時歐洲並存的三個教皇一併廢黜,並確立了世俗權利控制下的全教會議凌駕於教皇之上的原則,從此教皇干涉世俗政治的歷史一去不返。西吉斯蒙德死後無男性繼承人,盧森堡家族世系就此中斷 。

哈布斯堡

1、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1438~1439) ,曾任奧地利大公、羅馬人民的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他是

阿爾伯特二世

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奧地利大公阿爾伯特四世的兒子,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兒伊麗莎白。西吉斯蒙德死後,1438年被擁立為匈牙利國王,同年當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

2、

腓特烈三世

(1439~1493),曾任 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斯蒂利亞、林提亞和卡尼奧拉公爵歐內斯特之子,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阿爾伯特二世的堂弟,1439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452年,在羅馬接受教皇

尼古拉五世

加冕為帝,是德意志最後一個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馬克西米連和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瑪麗結婚,奧地利由此獲取了勃艮第在

尼德蘭

的大片領地,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哈布斯堡王朝此後透過聯姻幾乎統一了整個

西歐

,由此誕生了一句名言: “讓其他人去發動戰爭吧,你只需和奧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

馬克西米連一世

(1493~1519),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羅爾伯爵、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

腓特烈三世

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瑪麗去世後,法國入侵勃艮第,合併了法國東南部

勃艮第公國

大部分領地,但馬克西米連卻獲取了勃艮第東部(稱勃艮第伯國),尼德蘭伯國的領地。1490年,他獲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羅爾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羅爾領地。1486年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1508年,經教皇同意,馬克西米連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4、

查理五世

(1519~1558),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長孫。他可能是

歐洲歷史

上君主頭銜最多的君主,而其絕大多數頭銜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聯姻的成果,這裡讓我把這些成果總結一下:馬克西米連的長子

勃艮第

公爵

菲利普一世

娶了

卡斯蒂亞

女王伊莎貝拉和

阿拉貢

國王

斐迪南二世

的獨生女

胡安娜

,於是菲利普一世死後,查理五世於1506年繼承了勃艮第公爵頭銜,獲取今比利時、荷蘭的領地。1516年,他繼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貢國王,

巴塞羅那伯爵

納瓦爾

國王、那不勒斯國王、西西里國王頭銜。同年,他又從其母胡安娜那裡,繼承了卡斯蒂亞國王頭銜。1519年,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並繼承了其祖父的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提羅爾伯爵頭銜。1520年,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但同時內憂外患不斷。他在位期間,從德國暴發的

馬丁.路德

領導的宗教改革席捲了整個歐洲,並贏得了合法地位。1521~1553年,查理五世和法王

弗朗索瓦一世

為了西班牙在

義大利

的領地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確保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統治。1526年

奧斯曼帝國

蘇萊曼

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敗死,1529和1533年,蘇萊曼大帝兩次攻打維也納,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

斐迪南一世

不得不對奧斯曼帝國稱臣。此後哈布斯堡王朝始終處於奧斯曼帝國的威脅之下,直到1571的

勒班託海戰

,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約翰終於打敗土耳其人,解除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

5、

斐迪南一世

(1558~1564),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 提羅爾伯爵、 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卡斯蒂亞女王胡安娜和

馬克西米連一世

之子菲利普的次子。

6、

馬克西米連二世

(1564~1576),曾任奧地利大公、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斐迪南一世和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妹妹安妮之長子。

7、

魯道夫二世

(1576~1612),曾任 奧地利大公、提羅爾攝政、 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她是馬克西米連二世和

查理五世

的女兒、西班牙菲利浦的妹妹安妮(也就是馬克西米連的堂妹)的長子,馬克西米連二世開始了

哈布斯堡家族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近親婚配的歷史。(為避免繼承權旁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間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堂兄妹通婚)。

8、

馬蒂亞斯

(1612~1619),曾任奧地利大公、提羅爾攝政、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馬克西米連二世的三子。

9、斐迪南二世(1619~1637) ,曾任內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斐迪南二世起,羅馬人民的國王頭銜被中止)。他是

斐迪南一世

的孫子,奧地利大公查理和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娜之子。

10、

斐迪南三世

(1637~1657),曾任奧地利

大公

、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與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娜(和斐迪南二世之母同名)的長子。

11、利奧波德一世(1640年6月9日~1705年5月5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他是皇帝

斐迪南三世

的次子,母為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出生於維也納。

帝國滅亡:

走向衰敗

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皆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對於皇帝名義上可向帝國內成員收取的只有定額軍事徵收稅。帝國的原始設計是依靠教會提供權威和支援來成立,但隨著皇帝和教會這個最大合夥人決裂、鬥爭,使得皇帝的實力和權威一口氣被掏空,權力逐漸衰弱。

而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北義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羅倫斯、比薩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國對日耳曼與義大利其他地區的專注也減弱。

此外,帝國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援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各成員國集結成一個核心“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17世紀初,日耳曼爆發了三十年戰爭。當這場席捲歐洲的戰爭結束後,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可享有自主權。這使得皇權進一步的被削弱,帝國境內的諸侯各自為政,他們的領地有如一個獨立的王國。到了18世紀,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長達三十年的烽火連天,使得日耳曼的經濟倒退了近200年,猶如回到了農奴制的封建時代。整個帝國形成三百多個大小邦國,神聖羅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最終消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週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805年12月16日,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最終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