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從內書房走出的高階知識分子宦官,到底有多厲害?

簡介” 其中所提到魏忠賢曾受教於內書房,而內書房是當時宦官們的“官學”,其教育質量不可謂不高

內侍總管是太監嗎

從內書房走出的高階知識分子宦官,到底有多厲害?

“宦官”一詞在中國由來已久,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人、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在普遍的印象裡,太監通常和姦臣劃上等號。例如談到明代的太監,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大太監魏忠賢,若是再問一句對此人的印象,不少人必然會用“目不識丁”、“市井流氓”、“奸臣”等詞來形容。魏忠賢確係奸臣無誤,但說其目不識丁卻是不合事實。實際上,有明一代達到魏忠賢這個級別的宦官,都是那個年代的“高階知識分子”。

從內書房走出的高階知識分子宦官,到底有多厲害?

對於民間流傳的太監“不學無術”的這個說法,實際上來源於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和“閹黨”的黨爭。當時恨於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朝政、迫害忠良,御史周宗建上疏參其“目既不識一丁,心復不諳大義” ,在他的帶領下,一大批東林黨人紛紛上奏斥責其“目不識丁”、“形人心獸”、“盜權竊柄、欺君蠧國” 。於是“閹黨”都是目不識丁之人的說法就固定了下來,在其覆滅之後更是成為了官方正統評價。 而民間向來對宦官群體持不滿的態度,“閹黨”更是激起了民憤,因此這頂“目不識丁”的帽子就被牢牢地扣在了以“閹黨”為代表的全體宦官的頭上。

可見,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說成是“目不識丁”多是出於義憤。魏忠賢果真“目不識丁”嗎?事實上,並非如此。證據就在《明史》中:“故事,詞臣教習內書堂,所教內豎弟子禮。李進忠、劉超皆弟子。李進忠,魏忠賢始名也。” 其中所提到魏忠賢曾受教於內書房,而內書房是當時宦官們的“官學”,其教育質量不可謂不高。

從內書房走出的高階知識分子宦官,到底有多厲害?

有明一代對於宦官的教育可謂是十分看重。朱元璋雖立下“內臣不許讀書識字”的定製,但廢除了宰相的他,不得不依靠宦官來輔助處理政務,漸漸地宦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就成了現實政治的需要。等到了朱元璋的孫子宣宗朱瞻基時,誕生了培養高階宦官的“職業學校”——“內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成定製” 。於是一大批聰明伶俐、眉清目秀的小宦官們就被收入其中學習,規模最大時可達八、九百人。由余士、吳鉞共同繪製《徐顯卿宦跡圖——司禮授書》(圖一)就描繪了內書堂授課的盛況,徐顯卿還在旁題詩道:“內事資贊導,不妨令詩書。太史視其成,深入承明廬。”內書房的師資也是首屈一指,大多是翰林院的翰林,很多還是庶吉士 出身,不少人後來還入朝拜相,

從內書房走出的高階知識分子宦官,到底有多厲害?

圖一:徐顯卿宦跡圖——司禮授書

比如殷士瞻。有天,他將官服和腰帶遺落在教室,一個叫姜淮的小宦官,就拿起他的烏紗帽和銀帶作“搖擺之勢”,正巧殷士瞻突然回來,看到這一幕非常生氣。於是姜淮就說:“師傅還系玉帶哩,此銀帶何足貴。” 殷士瞻就大笑作罷。萬曆初年,他果然入閣拜相,繫上了玉帶。他的夫人因此還特意託總管太監馮保照顧姜淮。直到殷士瞻被罷黜,姜淮還執弟子禮送老師到天津才返回,傳為一段佳話。

而內書房的教學內容也與當時世家子弟學習內容無異,其包括“內令一冊,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千家詩、神童詩之類,次第給之。又每生給刷印仿影一大張,其背書、號書、判仿……凡有志官人,另有私書自讀,其原給官書故事而已。”內書房的教學也十分嚴格,對於不遵守紀律的小宦官,“輕則用界方打,重則於聖人前罰跪”,若是當真罪無可赦,則“向聖人前直立彎腰,以兩手扳著兩腳,不許體屈,屈則界方亂打如雨。或一炷香、半炷香,其人必眼脹頭眩,昏暈僵仆,甚而嘔吐成疾者。”

在這樣的教育下教匯出來的宦官們,資質平庸的也能識文斷字,若是天資聰穎的,和普通計程車大夫沒有太大差別,甚至還略勝一籌。《明史》中對他們頗有讚譽,比如鄭和“有才辨,強力敢任”、範弘“涉經史,善筆札”、馮保“善琴能書” ……就連嘉靖年間著名的直臣鄭曉也不得不承認:“內臣如王嶽、徐智、範亨、懷恩、覃昌,鎮守陝西晏宏、河南呂憲,皆忠良廉靖,縉紳所不及也。” 若是看看當時宦官們所讀的書,只怕不少現代人也要慚愧。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載了當時內侍中“圖書流行榜單”,除了“教科書”之外,還有《貞觀政要》、《聖學心法》、《說苑》、《古文精粹》、《通鑑節要》等 。在當時認字率普遍低下的情況下,這些宦官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高階知識分子了。魏忠賢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曾經在內書房經過如上所說的嚴格的教育,即使其上位有投機成分,又是三十多歲入學的“插班生”,將他視為文盲也是不合適的。

從內書房走出的高階知識分子宦官,到底有多厲害?

內書房使得明代誕生了一大批有才學知識的太監,對於這一情況歷來評價不一。劉若愚在《酌中志》中大讚“內書房”之好處,言“只在聖主改右文,主持於上;好印公、提督、掌司振飭於下,十年內外國家自享真才之用” 。但清人所著的明史中則評價其“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考其禍敗,其去漢唐何其遠矣。” 今人也多傾向於將太監通文識作為明中後期宦官干政、民生凋敝的重要原因。但事實上,宦官通文墨是明開國以來建立的“內閣—司禮監內外共同輔政”格局下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宦官通文墨”是“因”,而“明代建立起的雙軌政治”是“果”,如果將宦官識文墨作為明代政局最後崩潰的原因無異於冠履倒易,輕重不分了。若是非要追責,建立這一制度的洪武大帝難逃其咎;至於宦官中的“高階知識分子們”,不過是這一制度下的一群傀儡罷了。

作者:

Puravida

版權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