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簡介其實清朝入關時,投降的明朝官員也有一大批,但像孫之獬這樣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的官員,倒還挺少見的——他主動把自己一家的頭髮都剃了,留成滿人那樣的辮式,以表忠心

漢族小女孩11歲怎麼扎辮子

說起辮子,一般大家都會想到女生

但一個國家全體男性都要規定留辮子

恐怕只發生中國的清朝

一度,這成了西方人眼裡中國人的象徵

那麼,當初這根辮子,究竟是怎麼留起來的?

【今日主打】

1645年6月28日

清朝“剃髮令”傳到江南

1

1645年的6月15日,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下達一道命令。

這道命令,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所謂“剃髮”,就是要求全國的老百姓,都要和滿人一樣,留辮子。

事實上,在1644年清朝入關的時候,就頒佈過“剃髮令”,要求漢人都和滿人一樣,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結果漢人反抗強烈。當時清兵雖然入關,但天下未定,多爾袞很快自己“打臉”,撤回了命令。

到了1645年,清軍已經定都北京,攻破南明小朝廷的首都南京,統治力絕非一年前可比,多爾袞的心很快又癢了起來。

到底什麼時候再度要求“剃髮”呢?

猶豫間,正好出現了一個人,提出了一個正中多爾袞下懷的奏章。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怒吼天王”馬錦濤在《孝莊秘史》裡飾演的多爾袞

2

這個人是個漢人,叫做孫之獬。

孫之獬是明朝人,中過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後來投奔了魏忠賢的“閹黨”,在魏忠賢倒臺後受到了牽連,被削官為民。

到了清軍入關時,孫之獬主動投誠,滿清初入關,為籠絡知識分子人心,封他了一個禮部侍郎。

其實清朝入關時,投降的明朝官員也有一大批,但像孫之獬這樣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的官員,倒還挺少見的——他主動把自己一家的頭髮都剃了,留成滿人那樣的辮式,以表忠心。

然後在上早朝的時候,孫之獬就滿懷信心地站到了滿人官員的那一列——當時清朝初入關,為收攏人心,允許明朝的投降官員穿明朝的官服上朝,所以滿人官員站一列,明朝官員站一列。

毫無疑問,滿人把孫之獬一腳踢了出來——連“奴才”都不是你這種人能自稱的,還能允許你和我們站一列?

而回到明朝官員的一列,漢人又把孫之獬一腳踢了出來——你賣主求榮也就罷了,還在這條道路上快馬加鞭,什麼玩意兒!

一怒之下,孫之獬就給順治帝上了一道奏章:

“陛下平定中原,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意思是,如果陛下您真的要統一全中國,那就要把辮子,服飾都改成滿人的習俗,不然您就不能說擁有天下!

當時的皇帝是順治帝,但大權捏在攝政王多爾袞手裡。孫之獬的這道奏章,正符合多爾袞的心意。

雖然剃髮本來就是多爾袞的心意,但遞送奏章的孫之獬,由此成為天下漢人人人得而誅之的物件。

3

多爾袞要求天下人剃髮的樣式,究竟是怎樣的?

先看下面這張圖片: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這是以前港臺電視劇裡最常見的清朝人的留法辮式。毫無疑問,這是為了避免演員要剃髮。

但如果一名男性在清朝是這種辮式的話,無論在哪個時期,只可能有一個結局:砍頭。

再來看下面這張圖。這張圖流傳之廣,已經到了不需要加圖片說明的地步了。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還珠格格》的歷史背景是清乾隆年間,屬於清朝的中前期。爾康的這個造型,已經比很多港臺電視劇要講究歷史了——至少一半的頭髮被剃掉了。

但很遺憾,在那個時代,很有可能還是隻有一個結局——砍頭。因為經考證,清朝乾隆時期的辮式,也不是這樣的。

那麼真正的滿人留的辮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應該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對,這才是 真正的清朝髮式——金錢鼠尾。

所謂“金錢鼠尾”,就是將四周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形狀如同一個銅錢大小。而中心部分的頭髮,要編成辮子,樣子就像老鼠的尾巴。這還不算,這根“鼠尾巴”要穿過方孔銅錢的孔,才算合格。

如果有人留的頭髮大於銅錢的大小,或者編的辮子無法穿過銅錢眼怎麼辦?

很簡單,砍頭。

順治四年,滸墅關(蘇州附近)有個叫丁泉的農民,因為只是將頭頂周圍剃了一圈,留的面積過大,被抓後當場斬首,他的鄰居,親戚,包括屬地的縣官,都被連坐治罪。

這無疑激起了漢人的極大不滿。

在漢人的傳統觀念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妄動。孩童披髮,成年則挽髻,如何能接受滿人這種奇怪的髮型?

顧炎武在清初曾有《斷髮》詩一首,其中寫道:“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但滿人本來也沒打算讓不願剃髮的漢人活,他們提出的口號是: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於是,大批的漢人,就真的不要這顆頭顱了。

4

多爾袞正式頒佈“剃髮令”的十多天後,命令傳到了江南。

彼時,正值滿清鐵蹄準備最後橫掃江南。

江南在中國的版圖中,素以溫婉聞名,但在這場“頭可斷,發不可剃”的抵抗中,爆發出了驚人的血性。

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背後都是有“剃髮令”激起的民憤作為推動。而慘烈的“江陰八十一日”,江陰城軍民在一個退休的“典史”(相當於公安局長)閻應元的帶領下,在24萬清軍和200多門大炮的圍攻下,死守江陰城長達八十一天。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江陰城17萬軍民幾乎無人生還,僅有53人因躲在一座塔上,逃過了戰火和之後的屠城。

閻應元被俘後至死不降不跪,留下一副對聯:

“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把“戴發”特地強調進表達死志的對聯裡,也可見對“留髮”的堅決。

但是,鋼刀之下,最後選擇“留頭”的人還是越來越多,“剃髮令”頒佈三十多年後,全中國的漢人最終都接受了剃髮。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但明火執仗的反抗沒有了,暗地裡的抗爭還是存在。

比如很多地區流傳至今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會死舅”的說法。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其實和舅舅們的性命沒有關係,而是“死舅”為“思舊”之口誤,說的是懷念明朝的舊制,誤會代代相傳,以致讓舅舅們在每年正月擔驚受怕。

還有一個,就是孫之獬的命運。

順治三年(1647年),孫之獬衣錦還鄉,恰巧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入孫之獬的老家淄川,將他活捉。

孫之獬的結局非常悲慘:憤怒的人們在他身上一個個地刺孔,把頭髮一根根地再插進去,讓他經歷了萬般痛苦之後,斬首示眾,暴屍街頭。

5

在漢人們潛移默化地抗爭下,滿清的辮子也開始悄悄發生了變化。

清朝前期,所有人的辮子都留的是“金錢鼠尾”式。

但到了清朝的中期,主要是嘉慶皇帝即位後,清朝人的留辮方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原來規定“金錢大小”的那塊留髮的地方,已經擴大到一個掌心那麼大,足以容納4、5枚金錢了。

到了清朝的後期,頭髮的面積進一步擴大,變成了現在很多影視劇裡的“半邊頭髮”。

清朝人為啥留辮子?歷史上清朝男人的真實發型,絕非清宮戲那樣子

如果再往後發展,是不是連前半邊也不用剃了呢?

沒這個機會給清朝驗證了,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

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辮子,就都剪去了。

【饅頭說】

滿人為什麼自己要剃髮?

目前一種最普遍的說法,是滿清入關前,是狩獵的民族,披頭散髮,容易遮住視線。

那滿清為什麼要在入關後全國推行“剃髮令”?

因為數十萬滿人要統治一億多漢人,他們需要一種“效忠”的標識。無疑,“剃髮”就是一種最鮮明的標識,標識著漢人已經順服,標識著滿人不會被同化。

那麼“剃髮令”算是成功了嗎?

至少從大清二百多年的歷時來看,算是成功的。經歷了清初激烈乃至慘烈的反抗,漢人們最終都選擇了剃髮。

但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點看呢?

首先,滿人怕被漢人同化,但沒多久,就很快被漢文化給同化了。

其次,不僅文化,連統治結構也在發生瓦解。絕不能重用漢臣的祖制,也自陶澍始,被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身居高位,手握重兵的漢人而打破。

至於“”剃髮”這個細節,更是成了鼓舞清末各路起義人士投身革命的一大動力,他們就是要剪去那條被他們視為“恥辱”的辮子——既然你以辮子標識天下臣服,那麼我就以剪辮子標識勢不兩立。

200多年的大清歷史,說短也不短了,但放到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是短短的一瞬。

古今中外,無論什麼國家,無論什麼政府,無論什麼政策,理想與現實,英明與荒謬,都需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而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從來都不會是一些外在的表面的東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