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簡介恩榮宴上,狀元、榜眼、探花每人一桌,其他進士則四人一桌

恩榮宴吃什麼

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後,科舉考試製度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時至今日,科舉制的文化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狀元情節”根深蒂固,而進士已經很少提及。究其原因是科舉時代,狀元和進士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這裡以清代為例,來了解一下狀元與進士有哪些方面的差別,主要分為兩點:

其一、榮譽方面

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等級的考試,所有貢士將在這場考試中排定名次。清初時期,殿試的日期不定,一般是在四月上旬或五月上旬,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此後形成定製。

傳臚即發榜,這一天將公佈一、二、三甲進士的具體排名,其中一甲僅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一般在40至60人左右),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也就是說在傳臚的這一天,進士們的身份就已經顯示出了高低之別。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傳臚儀式結束後,禮部官員會帶著新科進士謝恩出宮,並舉行盛大的遊街儀式。按規定,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可以沿著中軸線的正門出宮,其他進士則從側門出宮。這是一種高規格的待遇,正門是皇帝專用,此外皇帝大婚時皇后入宮,以及衍聖公朝覲,才有資格走正門。

進士遊街時,由狀元領頭,遊街結束後,進士們要先送狀元、榜眼、探花回會館,然後才各自散去。傳臚後的第三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六日禮部將為新進士賜宴,名為恩榮宴,民間則習慣稱為瓊林宴。

恩榮宴上,狀元、榜眼、探花每人一桌,其他進士則四人一桌。此外,在器物使用上也有等級之分,狀元用金碗喝酒,二、三甲進士只能用銀碗。宴畢,進士們各賞宮花一枝,上有“恩榮宴”三字,狀元享有特殊待遇,賞賜的是一面銀牌,排面顯然高出不少。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恩榮宴後兩天,即二十八日,狀元、榜眼、探花要到午門前舉行一個授職儀式。按慣例,一甲三名可以直接授官,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為編修。這一天,狀元就可以獲得皇帝恩賜的六品朝服、補服、帶靴等。至於二、三甲進士不過是湊湊熱鬧,每人僅賜予牌坊銀與彩花。

到了二十九日,狀元還要代所有進士給皇帝上一份謝恩表,然後再到孔廟、國子監行謝師禮,以彰顯尊師重道之風。至此,新科進士們的儀式基本完成。

其二、任職方面

前面提到,一甲三名不需要參加接下來舉行的朝考,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此制沿自明代。清代共開了112科,出了114名狀元,有人對這些狀元的任職情況做過統計。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其中官至宰輔的(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的有14人,其中出自乾隆朝的就有6人;官至部、院大臣的有24人,其中乾隆朝7人;官至總督、巡撫、布政使的有6人。這些人都屬於一二品大員,共44人,佔了狀元總數的近39%。此外官居三四品的也有32人。

可以看出,清代狀元在官場的地位還是十分顯赫的,當然也有一些狀元始終只是個翰林院修撰或略有升遷,但總體來說人數不算多。

相比於二三甲進士而言,狀元的起點高、名氣大,更容易得到提拔,一般都是從翰林院修撰開始,進而轉為侍講、侍讀、內閣學士,及至升任部院大臣,又或是入閣拜相。還有一些狀元,則會受到皇帝的格外青睞,隨侍左右還有可能成為皇子的老師,甚至是帝師,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普通的進士要想位及人臣,難度則要大很多,首先得透過朝考成為庶吉士,等到三年散館後又要參加大考,然後才能真正進入仕途,單從這一點來講,普通的進士就要比狀元多奮鬥三年,而且在未來的仕途升遷過程中,也不如狀元那麼順利。

普通進士能留在京城任職還算是幸運的,大部分進士都會被外放各省任職,一旦外放到地方,基本也就定型了,很少人能夠從正七品的知縣,一步步爬到知州、知府、道員,至於督撫布按等大員,更是渺茫,大部分進士外放,終其一生都是地方的中下級官員。

清代狀元一般是不外任的,因為狀元是朝廷的臉面,是科舉時代的榜樣。就算極個別的外任,也都是從中級京官任上外放,通常都是知府起步,這些人晉升地方大員的機會就要大很多。

狀元和二、三甲進士有何區別?從傳臚那天開始,差距就在不斷拉大

最後補充一下,很多人認為清代有不少的父子狀元、兄弟狀元,其實這是誤傳,有清一代的114個狀元中,沒有父子或兄弟關係的。血緣最近的,只有祖孫狀元一例(彭定求,彭啟豐);外祖孫狀元一例(金甡、汪如海);翁婿狀元一例(彭啟豐、莊培因),此外還有叔侄狀元三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