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窮山村怎樣變成富裕村?

簡介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大背景下,考慮到花園村已經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做出了成效,當地決定讓花園村來幫助周邊村莊,打造大花園

如何讓村民建造村莊

編輯按:

日前,《中國鄉村振興示範村》叢書出版,叢書共10本,分別是《十八洞村》《花園村》《戰旗村》《潯龍河村》《景溪村》《郎德上寨》《袁家村》《振興村》《張莊村》和《大梨樹村》。其中《十八洞村》《花園村》《戰旗村》《振興村》和《郎德上寨》5本入選“2021年農家書屋重點圖書推薦目錄”。

叢書由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陳文勝擔任主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蔡昉為叢書作序。

以下為《中國鄉村振興示範村:花園村》(作者:嚴碧華)內容節選。

《中國鄉村振興示範村:花園村》出版,

講述窮山村怎樣變成富裕村

已有690多年曆史的花園村,改革開放前是一個“有名”的窮山村,資源極度貧瘠,靠山吃不了走,連日常生活用水經常還得去隔壁村打。

數字更有說服力,1978年,花園村年人均收入僅為87元。1981年以來,在村黨委書記邵欽祥的帶領下,經過近40多年的創業拼搏,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5萬元。

今天的花園村,村如其名,樓房整齊劃一,街道寬敞整潔、綠植環繞,百花園花香四溢,湖面碧波盪漾。湖畔,99米高的雷迪森大廈與已經矗立多年的88米高摩天輪遙相呼應。

鄉村振興的20字方針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這些方面,花園村都可圈可點。

資源貧瘠的小村莊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城區東南18公里左右,是花園村所在地。

今天,如果不翻開花園村的歷史,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有名的窮山村。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花園村地處浙中山地,雖然四周都是山,但因為是紅巖塔,連燒柴做飯都成問題,不得不去周邊山區砍柴。耕地也因為缺水,收成極差。

不能靠山吃山,又無水可靠,且連生活用水都成問題,碰上乾旱年月,需去隔壁馬府村挑水。因打水之事,花園人沒少受氣,時常遭白眼或惡作劇。

“村名花園不長花,草棚泥房窮人家,種田交租難餬口,擔鹽捉魚度生涯。”這首民歌曾是花園村的真實寫照,傳唱了很多年。

為了生計,花園人曾捉過泥鰍,解放前還販賣過食鹽。尤其是後者,風險極高,可以說是刀尖上舔血。

雪上加霜。195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把整個花園村一掃而空,留下只是殘垣斷壁和支離破碎的瓦礫。一夜之間,村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填飽肚子活下來,重建泥房,曾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花園人為之努力奮鬥的事情。

花園人能吃苦,異常勤奮,但終因資源太貧瘠,在傳統的農耕時代,只能艱難度日,吃了上頓憂下頓。

直到1978年,花園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僅為87元。人均口糧只有240多斤,人均一天不到7兩,少得可憐。大部分時間,只能吃糠咽菜。年紀大點的花園人清楚地記得,當年如果能有碗豬油飯,就是打牙祭。

窮村辦廠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神州大地吹拂,鄉鎮企業開始萌芽。

1981年,村裡的能人邵欽祥和二哥邵欽培、村裡老書記邵福星,各出資500元,開始創辦蠟燭坊。

他們未曾想到,幾個月後就把本金賺了回來。

在那個年代,500元相當於一個勞動力好幾年的收入。在土裡刨食,日曬雨淋,不捨晝夜,但收入微薄。兩相對比,很快,辦蠟燭廠賺了大錢的資訊在村裡炸開了鍋。

當年春節,村裡家家戶戶都分到了“花園”牌蠟燭。搖曳多姿的燭光,讓花園人看到了希望。

邵欽祥他們能辦作坊,我們是不是也能辦?邵欽祥是能人,我們比不上,虧了怎麼辦?等等。有一段時間,一些村民內心很糾結,既羨慕卻又不敢嘗試,必竟投資不是個小數字,且長期都是從事農業生產,對辦廠的事一無所知。

漸漸地,一些膽大的在邵欽祥的鼓勵下,開始加入了創辦作坊的行列。

蠟燭作坊的成功給了邵欽祥信心,很快,他又牽頭辦起了村裡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即花園服裝廠。此後十年間,村裡有了幾十家大大小小的作坊或工廠。透過開辦工廠,一部分村民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1986年,32歲的邵欽祥當選為村支部書記,此前,他已擔任過多年村幹部,對村裡情況特別瞭解,時常考慮村莊如何發展走出困境。

開辦企業幾年,邵欽祥走南闖北跑市場,賺了錢,見識也越來越廣。漸漸地,他發現小作坊、小企業在開拓市場等方面有很多不足,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同時,他認為村裡要富起來需擰成一股繩。

1991年,他以自己旗下的8家企業,聯合村裡46家企業成立了金華市首家村級工業公司,即花園村工業公司。

工業公司成立後,多個行業齊頭並進,並以規模、質量優勢佔據了市場博弈的主動權。當年,公司產值就達到了1000多萬元,創利稅100多萬元。

比起產值、利稅,更讓邵欽祥高興的是,不僅花園村村民實現了100%就業,還吸引了周邊和外來人員到花園村就業。

花園村工業公司成立時,同時開啟了當地村級機制改革。花園村實行村企合一,企業和村委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之所以這樣設計,源於邵欽祥“共富觀”。以企業的形式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搏擊,企業盈利後再反哺村莊,解決村民就業,改善村內基礎設施。

上世紀90年代,在邵欽祥帶領下,花園人在當地率先甩掉了窮帽子,致了富。

到1999年,所有的農民住上新樓房,花園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

泥腿子搞起高科技

花園工業公司不斷壯大,是守成還是進取?和其他鄉鎮企業一樣,花園工業公司走到了十字路口。

有人勸邵欽祥,已經很不錯了,錢也夠花了,可以歇歇享下福。但邵欽祥顯然不這麼想,他想的是“我是富了,村裡還沒富。”

經過深思熟慮和多方論證,花園村制定了三大計劃。一是建一個新型工業區,改善投資環境;二是走出花園,開闢第二工業區;三是不失時機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企業。

出臺上述三大計劃主要是基於三大問題,既花園發展什麼?加快發展缺什麼?今後發展靠什麼?

以前村裡發展企業沒有規劃,有空地就建,雜亂無章,配套自然也沒有。而新型工業區不僅有廠房、綜合辦公樓,還有食堂、綠化等配套。企業發展過程中,邵欽祥也深知,僅憑花園村自身那點地方遠遠不夠,需開拓新基地。

1993初,邵欽祥收購了緊臨省道的原南馬磚瓦廠,又徵用了毗鄰的26畝地,辦起了經貿公司、火腿食品廠等企業。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引進外資越來越多,邵欽祥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在村裡辦起了兩家中外合資企業,一方面解決了發展所需資本問題,引進了先進裝置提高了生產率;另一方面可以向外商學習管理經驗,提升村內企業管理水平。

1993年7月,一家集科、工、農、貿為一體的花園工貿集團公司正式成立。

成立集團後,有了穩定的市場,但邵欽祥發現,集團公司每年的營業額總維持在2億至3億元間,俳徊不前,始終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他到處考察學習,和專家廣泛交流,發現了瓶頸所在,那就是企業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缺乏核心競爭力。

於是,他力排眾議決定上馬高科技專案,找到了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後者委派專家展示了10多項高科技專案,邵欽祥選擇了當時還處於實驗階段的維生素D3專案。彼時,這一專案只有少數發達國家能夠生產,且生產技術被國際三大公司壟斷。

專家提醒,自“七五”以來,維生素D3專案一直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與開發生產的重點專案,但未有重大突破,後續還需大量的資金投入。

也就是說,投入這個專案前景可以,但亦存在很大風險。

邵欽祥毅然選擇了它,與中科院感光所(現為理化所)簽訂了合作協議。首期投入科研經費480萬元,不到三個月增加到880萬元,最後實際上總共投入了7000多萬元。

巨大且看似無底洞的投入,讓花園集團一度舉步維艱,資金週轉非常緊張。有人說他瞎搞,不知深淺,明明是個農民,非得去趟高科技的水。

但花園人沒想到的是,這位身邊土生土長的農民,這一次又做成了。1998年,維生素D3專案中試成功。2000年,花園集團用2000萬元一次性買斷生產技術。2001年投料試產成功。2003年開始,維生素D3系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2014年10月9日,運營這一專案的花園生物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花園集團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企業,生產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一鼓作氣,在高科技產業引領下,花園集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兩次並村

花園村所在的東陽,農村有舞龍燈的習俗,花園村也不例外。

2003年元宵節,和往年一年,花園村舞起了龍燈。不同的是,當年龍燈龍身長達3。3公里,參加人數達2600餘人。而當時花園村總共才183戶,即便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出動,也不到500人。顯然,僅靠花園人舞不起這條“巨龍”,來自附近幾個村莊的村民和花園人共同協作,最終呈現了一場氣勢恢宏的舞龍燈。

活動很成功,村民們都很開心,作為村支書的邵欽祥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又有個念頭在他腦海中閃過。這個念頭也是周邊村莊百姓的心聲,同時契合了當時浙江農村改革。

農村富了,但富裕起來的農村也湧現了一些問題。當年《浙江日報》曾這樣表述: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只見新村,不見新貌。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看了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

報道說的是農村缺乏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失。

富裕起來的浙江農民,造起了一幢幢新樓房,但因缺少規劃,樓房雜亂無章,一些村莊垃圾遍地,村內小溪淤積。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汙水橫流,夏天蚊蠅成群,晚上黑燈瞎火”。這些描述的是當時浙江一些農村。

問題的根源在於城鄉二元結構割裂,公共財政投入長期集中在城市,農村投入嚴重不足,而村集體又無力投入。

2003年6月5日,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要用5年時間,從全省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改造,把其中1000箇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大背景下,考慮到花園村已經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做出了成效,當地決定讓花園村來幫助周邊村莊,打造大花園。

2004年,花園村已經成為東陽有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達3。6萬元。對貧困有切膚之痛的邵欽祥,一直在尋找、探索破解貧富差距之道。他說:“一家富不算富,家家富才是富;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是真富。”

2004年底,著眼於發揮花園村的先富帶頭作用,東陽市調整行政村區劃,將花園村與周邊的馬府、南山等9個村合併,組建新花園村。

訊息傳開,10個村都炸開了鍋。當時老花園人想不通,並村後人口增加近10倍,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降2萬元;周邊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幾千元,有的宗族勢力嚴重、幹部不團結、矛盾糾紛多發,花園村會不會因此背上包袱?其他9個村的人也滿腹狐疑,擔心福利待遇不能統一,成為花園村的“二等村民”。

為並村的事,一年時間,各種會議開了260多次。在最後一次老花園村民代表會上,邵欽祥動情地說:“我們的生活好過了,忍心看著其他村過窮日子嗎?如果不能帶動周邊村民共同富裕,花園這個新農村的榜樣,意義還有多大?”

會場頓時鴉雀無聲。

並村,先要並心。面對村民的種種擔心和猜疑,花園村不搞特殊化,實行“五統一分”,即財務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莊建設統一規劃實施,迅速凝聚了人心。一分即村企分工,產權清晰,開始做大集體經濟。

在並村後的首次動員大會上,新一屆村幹部班子向村民承諾:先富帶後富,強村帶弱村,花園大變樣。

變化從舊村改造開始。花園村調整新農村建設方案,將全村劃為村民平安居住區、高效生態農業區、第三產業服務區、高科技工業園區;原10個村改為10個小區,整體搬遷4個村、整體拆建2個村、舊村改造3個村。

幾年時間,一個全新的花園村就呈現在世人面前。時間漸漸模糊了新老花園人原來的身份,大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僅沒有降低,反而穩步提升,福利也越來越多。

2017年3月份,花園村迎來第二次“1+9”並村,周邊又有9個村併入花園。花園村域面積從5平方公里擴到12平方公里,村民從5000多增到13879人,加上5萬外來常住人口,全村人口超過6。5萬。

有了第一次並村的成功經驗,在並村過程中,邵欽祥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將城鄉統籌貫穿始終,重構村莊人居環境及產業佈局,迅速推進“六融合”。即思想融合、班子融合、管理融合、資產融合、制度融合和目標融合,透過融合實現並村並心。

並村後,新的花園村以“強黨建、抓工業、興產業、惠民生、善治理”為重點,做到五個“不動搖”,實現了從“兩創”到“兩富”再到“兩美”的華麗轉型,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樣板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2019年,花園村實現營業收入602億元,其中花園集團完成306億元,村個私工商戶296億元。擁有個私工商戶達3768家,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5萬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