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一曲瀟湘說蒼涼——古曲《瀟湘水雲》有一種讀不透的孤獨

簡介所幸運的是,郭沔不是因為兒女情長,而是一種“天地悲愴”“河山破碎”的深沉之情,因此《瀟湘水雲》落筆上弦之後,便成了大麴,這在古曲中獨一無二

瀟湘水雲表達的是什麼情感

一曲瀟湘說蒼涼——古曲《瀟湘水雲》有一種讀不透的孤獨

作者:流雲的雲

我自有琴,琴自有我。

一直以來,就覺得古琴是蒼涼的,坐在古琴之邊的人更為蒼涼。

作為後現代、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很難理解琴與人這種既細小又宏大的蒼涼。

因衡陽而誕生的三首古曲之中,《瀟湘水雲》似乎又更為蒼涼,是那種孤獨、悲愴而幽深的蒼涼。

蒼涼之初是曠遠

郭沔來到衡陽究竟是哪一年,已經無從考證。

但是,江南秀色的衡陽,此時在他的眼裡,已經是“極目瀟湘”“雲水蒼蒼”之意象。

一曲瀟湘說蒼涼——古曲《瀟湘水雲》有一種讀不透的孤獨

原來,天地萬物都是內心的影子。

此時際,金兵不斷南下,南宋王朝風雨飄搖。一直住在京城、與王公大臣交往甚密的著名琴師郭沔,何曾經受此飄零之苦?更何況,南宋末年著名幕僚張巖因官場鬥爭而罷官,作為其門士及朋友的郭沔已無所依傍,隨時有受牽連的危險。

順湘水而下,隱居當時還較為偏遠的衡陽,似乎是郭沔的最佳選擇之一。

據說他隱居的地方有三:一是石鼓附近,因此有傳他經常在合江亭上於滄浪中撫琴之說,“瀟湘門外水如天,說著令人意慘然,試問登高能賦客,箇中何似汨羅淵”,朱熹這些詩句經常被唱進他的琴聲之中;二是南嶽山腳,傳說他的《瀟湘水雲》創作於岣嶁峰上風雲亭;三是衡陽近尾洲至歸陽一帶的小山村,這裡的山水地貌,因白河清江等支流注入湘江,並有落排洲等眾多島洲於江心,人跡罕至,他誤以為是瀟湘交匯之處,而這正是《瀟湘水雲》的意境源頭。

我寧願相信他是居無定所的,一個即將家破國亡、又深受朝廷案件牽連的人,一個曾衣食無憂又特別愛面子的琴師文人,他既然是選擇了隱落於山河,就應該是徹底地、主動地消隱。他很難居於一地,也很難周遊一所。

毫無疑問,他的人生是斷層的。

如果說僅僅是這種挫敗與躲避,就不可能成就開創浙派的大琴師。因為,郭沔是一個反對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

他不願就此苟且而消沉。

據《神奇秘譜》載,他“每慾望九嶷,為瀟湘水雲所蔽”“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動盪的時局,破碎的國土,淪落的世事,令他的思緒如湘江和瀟水一樣翻騰,由此寫下一首情緒激盪、旋律曲折、沉鬱蒼涼的《瀟湘水雲》。

他要回望故土,他要效忠國家,他要盡一個知識分子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舉。

他的內心是蒼涼的,也是曠遠遼闊的。

蒼涼之實是悲愴

落筆才知是悲愴。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很堅強,但家國情仇往往一經具象,就悲傷難抑,無以自拔。

所幸運的是,郭沔不是因為兒女情長,而是一種“天地悲愴”“河山破碎”的深沉之情,因此《瀟湘水雲》落筆上弦之後,便成了大麴,這在古曲中獨一無二。

一曲瀟湘說蒼涼——古曲《瀟湘水雲》有一種讀不透的孤獨

如果你們能對比幾首古曲,你就可以感受到《瀟湘水雲》的空間感與層次感,雖是一琴,卻有合聲和絃意象;雖為一曲,卻呈現多種風貌交融、而獨獨悲傷細膩的境界。

從引子開始,曲調就呈現一種清亮空靈的情感,泛音、顫音和尾音的悠長婉轉,彷彿瀟水與湘水奔騰而低迴。

曲譜最初見於《神奇秘譜》,現存琴譜多達50種。共分十段:洞庭煙雨、江漢舒清、天光雲影、水接天隅、浪捲雲飛、風起雲湧、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永珍。

你會發現,無論怎樣鋪陳,曲調的基石並不是雄渾,也不是清新,更不是一幅山水美景,而是一種憂世、殤國、有志而不得的滿目蒼涼。

最後的散板,聽起來始終意猶未盡。

或許,蒼涼是沒有盡頭的。

這首琴曲自明初被朱權整理問世以後,數百年來廣為流傳,許多琴譜專集都收載了此曲,並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典範之作。

郭沔,真的是一個影響數百年音樂史的琴師。

宋代以詞見長,詞和樂而唱,琴壇是中國歷史上最活躍的時期之一。原有兩個流派較為出名,一個是偏於“剛勁”的“京師派”(承自北宋都城汴梁),一個是偏於“纖麗”的“江西派”。郭沔吸納二派之長,加以融會貫通,開創了“平淡清越”“質而不野,文而不史”風格的“浙派”。經郭沔和他的弟子劉志芳,再傳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等人的不懈努力,“浙派”成了古琴影響最大的流派。

據傳,郭沔一生寫下名曲無數,如《飛鳴吟》《泛滄浪》《春雨》《秋風》《步月》等。朱權《神奇秘譜》中有名曲《秋鴻》,後人也多認為實為郭沔所作。

蒼涼之深是孤獨

繁華盡頭是落寞。蒼涼之深是孤獨。

南宋無疑是最具悲劇感的時代,郭沔只是它的影子。

力挽狂瀾而不得,江山回望曲中傷。在他的眼裡,衡嶽煙雨,雲影天光,浪卷飛雲,水天交融,月冷水寒,蒼茫夜色……最後都融進了內心。

寂靜而不安寧。

這就是人生的孤獨感。

孤獨是人類的宿命。但有的人在經歷這種孤獨感後而沉淪消亡,也有的安於這種孤獨漸漸豁達,更多的人是在孤獨之後沉思而奮起。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為什麼這樣的句子,總能直抵我們的心?

雲水蒼蒼天地遠,琴音沉厚滄古今,為什麼《瀟湘水雲》這樣的曲子總能讓我們感受到命運的悲鳴?

每一個人,似乎都是漂浮在時光洪流中的塵埃,微小而無力。但正因為總有這樣的一些東西,比如古曲,比如星光,比如人群中某個無法言全的溫暖,能將最深的孤獨感完全釋放,在天地蒼茫中捕捉到了一束光,茫茫黑夜,瞬間點亮。

郭沔最後是回到了臨安,還是如傳言回到了他的故鄉平陽,我們無法考證到最真實的情況。

甚至他卒於何年,又是怎樣報效國家,我們也無法從史料中得知。

但是,他的學生,他的浙派,他的琴譜,卻源遠流長。

數百年後,我們靠近湘水,我們遙望雲天,那首蒼涼之曲仍然不覺湧上心頭。

這正是:

白髮漁樵對秋風,借來月色聽晚鐘。

琴瑟難知興衰事,瀟湘水雲皆如夢。

作者:流雲的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