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 由 三聯美食編輯部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05-24
簡介『鼠麴草做成糕、餅、團、粿,再經過煎、烹、煮、蒸、炸,既可作為冷食祭祖,也可以作為盛大而漫長的假日裡饋贈或款待的時令佳品,從歲時清供轉化成美食記憶

青羅帶是什麼意思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鼠麴草做成糕、餅、團、粿,再經過煎、烹、煮、蒸、炸,既可作為冷食祭祖,也可以作為盛大而漫長的假日裡饋贈或款待的時令佳品,從歲時清供轉化成美食記憶。』

作者 / 羅煥娟

第一次知道鼠麴草的名字,是幾年前讀臺灣版的《二十四節氣田園野菜》,在大幀幅的工筆畫裡,

鼠麴草柔韌而又頗為嫵媚生動,綠介於翠綠、墨綠,色調沉穩柔和,而綴於莖葉之上的花冠團團緊緊,明媚的鵝黃,飽滿而又鮮嫩。

這不就是我一直頗為喜歡的水膩子花嗎?原來有這麼一個美妙的名字。

而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樣的名字當與詩或歌相隨,每次吟唱經典名曲《斯卡布羅集市》,眼前總是風中飛花,搖曳鄉村詩意的場景,以至於一看到鼠麴草的名字,便以為是與鼠尾草同科同屬植物,當是充滿浪漫情懷的花草。不曾想竟是年年用來做“清明粑粑”的尋常野菜。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南方人做起麵點來不折不扣的精細。有的講究色,以果蔬汁、麥青汁調色,直至油綠如碧玉(羅煥娟 攝)

《二十四節氣田園野菜》裡,其實真正關於節氣與野菜的文字少之愈少,限於繪本。

但節氣與野菜而言,卻深藏千百年來人與自然相處的密碼,一代代人在躬身田野中接納自然的饋贈,並在一次次的手作中獲得“飲食”智慧和經驗。

在我的家鄉,水膩子花多半長在田梗兩側,在蓬蓬雜雜的綠色中最為閃亮的便是黃色的花冠球,猛一看上去,像是春野裡的星辰,讓人一下子便記準了。幼時隨母親採摘,多半不會認錯,倒是做成粑粑反而分辨不出品類,只曉得水膩子花粑粑最是好吃。

在湖南,清明時節野蒿甚眾。最為尋常是艾葉,用它做粑粑是湘北人心中的“蒿子粑粑”。極少有人知道“水膩子花”,湘北的人們將它稱為“水棉花”,常用來打豬草。但在湘南人的眼裡,艾葉與“水膩子”花做粑粑,孰高孰低早有定論。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圖 / 視覺中國

鼠麴草屬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叫清明菜,鼠耳草、清明草、米曲和清明蒿等,常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溼潤草地上,在我國南至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北達河南、陝西,在水灘、溝渠、田埂隨處可見。

鼠麴草的葉子前端敦厚圓實,越往末端走,越是窄而細,湖綠色的葉面棉柔肥嫩,可見綿密絨毛。

葉子的下方則遍佈白色的絨毛,故又被稱為“天青地白”。整個葉片看起來又像毛茸茸的“老鼠耳朵”,因此有“鼠耳”的別稱。

之所以用“麴”字,是因為鼠麴草花的黃色和酒麴的顏色十分相似,當他剁碎和在麵粉、糯米粉裡,花冠顆粒便在白色粉團裡若隱若現,

青中有黃、黃中帶綠,多了些鄉野的清奇。當蒸煮到將熟未熟時,更是分明,比起艾葉的綠黑、墨綠多了些春意闌珊。

鼠麴草一般在寒食、清明節氣發芽。此時,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的盛景。清明一候桐始華,桐花萬里路開出泱泱大氣,是春、夏遞嬗之際的重要物候。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圖 / 攝圖網

當此時,春耕正忙,金燦燦的油菜花開在天際,而鼠麴草在腳邊如地錦漸次鋪滿,三五日間便綻放出花蕾。

細細一聞,香味裡有著沁潤的甘和甜,若是連根拔起,放在嘴裡輕輕一嚼,黃綠色的汁沾在唇上,有著津液如蜜的回甘。

而艾葉的香是提神醒腦的藥香,蒸煮過後略帶清苦,這大約是湘南人對做艾葉粑粑不大會意的首要原因。

鼠麴草做粑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南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為粉,謂之龍舌,以壓時氣”。三月三是上巳節,緊隨其後是寒食節、清明節,因此又叫清明粑、清明果、清明粿、清明糕。

古人崇尚“敬天法祖”,以時令風物祭祖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節物樂事的傳統美食。

鼠麴草做成龍舌餅,綿延兩千年,也做出了百般花樣。在潮汕地區、福建沿海,將鼠麴草放入大米、麵粉之中一起磨成漿、搓成粿,稱為鼠麴粿。皖南將鼠麴草攪碎至糊狀放入米粉或者麵粉中揉勻,將炒熟的臘肉做成餡兒,包在麵粉糰子裡直接上蒸籠蒸,稱為毛香粑。

到了江浙,將鼠麴草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稱為“青團”。

南方人做起麵點來不折不扣的精細。有的講究色,以果蔬汁、麥青汁調色,直至油綠如碧玉。有的講究配料,常以豆沙、花生芝麻、椰蓉為餡料。有的講究器型,通常以木製模矩壓制成型,點紅著色,這樣的粑粑不僅有看相還有寓意。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每一個環節,力道所至皆是將鼠麴草將米、面、竹的香味充分融入,成就味蕾上層次豐富的清香。(羅煥娟 攝)

潮汕常以桃為形,講究避邪驅災;福建莆仙則以龜形印製,稱為“清明龜”,祈求延年長壽。而到了中原,鼠麴草做成糕餅,都以飛鳥為形,寓意多子多福。

清明在二十四節氣裡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大宋風俗寶典《歲時廣記》記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當此時,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鼠麴草做成糕、餅、團、粿,再經過煎、烹、煮、蒸、炸,既可作為冷食祭祖,也可以作為盛大而漫長的假日裡饋贈或款待的時令佳品,從歲時清供轉化成美食記憶。

記憶中的味道,最為地道和本色,它來自傳統的做法。記憶中,鼠麴草取汁成漿用擂缽“搗”,和麵成團用石臼“舂”,最後用竹甑“蒸”。

每一個環節,力道所至皆是將鼠麴草與米、面、竹的香味充分融入,成就味蕾上層次豐富的清香。

這些年來,幾乎年年要在漫山遍野的新綠裡,去採摘鼠麴草做粑粑。好的粑粑首先觀其色,色如碧玉的訣竅在焯水,加些許鹽、油,輔之以一小爪蘇打粉,水裡滾上一兩分鐘撈出來,往清水裡一捋,便是青油油的春色。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圖 / 視覺中國

這些年來,幾乎年年要在漫山遍野的新綠裡,去採摘鼠麴草做粑粑。

好的粑粑首先觀其色,色如碧玉的訣竅在焯水,加些許鹽、油,輔之以一小爪蘇打粉,水裡滾上一兩分鐘撈出來,往清水裡一捋,便是青油油的春色。

而我常常是貪念田野裡的清香,捨不得將鼠麴草在沸水燙滾中褪去最原始的味道,於是直接洗淨切碎碾細,甚至保留些許根莖,讓它在糯米糰里拉扯出絲絲縷縷的葉莖來。掰開一看,它們一根根、一點點探出頭來,冒出春芽尖尖般的俊俏。

這才是鼠麴草“獨孤求敗”的魅力。再沒有一種草,能以本身纖維質的韌性把米、面緊緊地纏繞在一起,綿延不斷。

鼠麴草|青團、糕餅、龍舌餅……最是地道“清明香”

▲再沒有一種草,能以本身纖維質的韌性把米、面緊緊地纏繞在一起,綿延不斷。(羅煥娟 攝)

揉制面團除了講究筋道,一邊揉一邊調熱水拌勻。而更為重要的是麵糰配比。

煎炸最好是要在熱油裡開花,炸出鼓囊囊、圓滾滾直至爆裂開花的蓬鬆感來,這樣的麵糰糯米和粘米的比例最好是超過4:1;如果是做成青團,加上10:1的澄粉,揉捏出來則更加粘稠透亮。要想在清爽之外,更添一份濃甜軟糯,少不了要在揉制的過程中蜜裡調油,讓油和糖在一次次的揉捏中充分滲透消融,直至散發出油而不膩的光澤。

餡自然是親手炒制的好,炒香焙好的花生、芝麻,攪拌機打成碎末,拌上豬油,便是最好的料,時興的蛋黃肉鬆餡固然是好,但兒時的味道卻是最為真切的念想。

一口咬下去,在滿口的甜蜜軟糯裡,絲絲縷縷的鼠麴草漿從牙縫中擠出來,在唇齒之間瀰漫成地道的清明香,那是生生不息的鄉間民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