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簡介說了這麼多,是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透過信守承諾,給孩子更多“可信任、可坦誠相待”的安全感,最後用X乎一個絕妙的類比,再來和孩子感同身受一下:你小時候有沒有遇到父母說話不算話的情況

接受的任務能反悔嗎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前段時間,常爸在X乎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熱度超級高: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當時我第一反應是,爸媽明擺著欺負小孩,說話不算話,還來網上問?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呢?!

可轉念一想,其實這個話題很真實、接地氣。

甚至類似的經歷,在我們自己,和我們父母身上也經常發生:

孩子2歲,第一次坐飛機興奮得大喊大叫,家長趕緊捂住孩子的嘴,答應落地就買巧克力,剛下飛機就後悔:巧克力太不健康了,還是給你買酸奶吧;

孩子4歲,今天上幼兒園不哭,就承諾下午第一個接你放學,結果臨下班老闆找談話,別說第一個接了,能在老師下班前趕到幼兒園就不錯了;

孩子6歲,逛商場時孩子指著最新款樂高大套裝吵著要,隨口答應等他過生日就買,終於捱到臨近生日你上網一查,才知道居然要四位數頓時反悔了……

還看過一個孩子視角的現身說法,很有意思:

我今年三十歲了,但是我特別喜歡動物園。每到一個城市我就要先去看看動物園,我的朋友、老婆都懷疑我不正常!為什麼呢?

慢慢陷入回憶當中……

我記得那時候我還沒上學,我媽媽有一天早上和我說,下午帶我去動物園,我可開心了!然後午飯也不想吃,午覺也不想睡。就等啊等啊等啊,終於,下午我媽騎著腳踏車帶著我出發了!

天有不測風雲,在通往動物園的康莊大道上,開了一家新的衣服店!我媽帶著我在衣服店裡逛。

半個小時,我還在星星眼,看漂亮衣服!

一個小時,我已經想念動物園裡的猴子,他們肯定也很想我!

兩個小時,我開始發現氣氛不對,嚎啕大哭!

然後我唯一的印象就是,我媽拽著我,一邊讓我別哭,一邊和店員討價還價。最後,被我吵得不行,說了一句:以後不帶你出來了!就騎車帶著我回家了!!!

——(來自X乎網友@老虎花)

本來是要帶孩子逛動物園,最後溜溜在新開的服裝店砍了一下午的價,腦補下孩子的感受。

這個網友最後說:當父母的,對小朋友儘量要說到做到,因為真的會改變一個小朋友的性格。後來我老婆就經常說我恨不得住在動物園。因為只要在動物園裡,我就會感覺找回了那一天的快樂。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質疑:沒上學時發生的事,能記一輩子?!再說不就是沒去成動物園嗎,以後大了有的是機會再去唄,至於搞成“終身遺憾,難以彌補”的架勢嗎?

別說,還真至於。

2017年,德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組研究,發現三歲的孩子不用大人教,就已經知道承諾的意義,並且承諾在他們心裡的分量很重,他們會很聽話地遵守你給出的條件,以此期望你能兌現相應的承諾。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相信咱們都領會過,娃在得知被我們放鴿子後,是如何“撕心裂肺”、“痛徹心扉”地跺腳撅嘴嚎啕大哭的,那分貝,絕對能達到人類耳朵承受極值。

而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說話不算話,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心裡那點小遺憾、小受傷,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控力。

大人不可靠,孩子的自控力還有意義嗎?

孩子會在被“放鴿子”之後,除了氣憤以外,很容易還會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暗示:你說話不算話,說好了給我的東西又不給,那我為什麼還要去努力得到?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我們那輩,家長最常用的說話不算話場景就是:先答應我們,考了多少名,就給我們多少錢/買什麼獎品;

後來呢,等我們真的考到了那個成績,他們又不捨得給了,還拿一大堆藉口,站在父母的高位上說教一通: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居然和我談條件?為你學為我學啊?

跟我要獎勵,我供你上學、給你吃給你穿,這不都得要錢嗎?

常爸並不是認可考多少分就要獲得相應的獎勵,也不希望孩子養成凡事都要靠獎勵驅動的習慣。但是,作為家長,你要麼別說,說了就要做到啊!你老是說話不算話,我們的任何約定是不是都毫無意義了?!

2013年發表的更新版的棉花糖實驗也證實了,大人不信守承諾,孩子的自控力就會輕易“掉線崩塌”。

研究人員將28名3-5歲的兒童置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不可靠組和可靠組。

在不可靠的條件下,研究人員給孩子一盒用過的蠟筆,並告訴TA,如果TA可以等一會兒,研究人員會帶著一套更大更好的新藝術用品回來。

兩分半鐘後,研究人員回來解釋說:“對不起,我犯了個錯誤。我們沒有其他美術用品了。你還是用這些吧!”

接著,桌上放了一張貼紙,孩子被告知,如果TA可以等待,研究人員會帶更多更好的貼紙回來。同樣的等待之後,研究人員再次空手而歸。

可靠組經歷了同樣的設定,但不同的是,每次研究員都帶著承諾的材料回來了:第一次帶著一個旋轉的托盤,裡面裝滿藝術用品,第二次帶著五到七個大版的模切貼紙。

在接下來的棉花糖任務中,與實驗者進行不可靠互動的兒童平均等待了3分2秒,而與實驗者進行可靠互動的兒童則等待了12分2秒。不可靠組的14個孩子中只有一人等了整整15分鐘,而可靠組中有9個孩子都等了15分鐘。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最後研究人員總結道:“如果你習慣了被剝奪,那麼不等待就是理性的選擇。”

出爾反爾的結果,就是孩子在失去對你的信任之後,也失去了自我控制的動力,轉而“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不信守承諾帶來的“惡果”,遠不止於自控力下降。當我們向孩子做出虛假承諾時,其實也是在教育他們:

① 不要相信父母。大人總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謊,可是自己說過的話卻不算話,那麼以後大人的話還能相信嗎?

② 自己也可以這麼做(承諾,然後失信)。我們都說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都說話不算話了,我為什麼不可以?我為什麼還要遵守原則和承諾?

③ 孩子會認為“我對父母來說不重要”。雖然你並不是有意傷害孩子的感情,但是孩子可能會覺得他對你來說不重要,因為你把對於他來說很看重的東西和願望一拖再拖、甚至“耍賴不兌現”,他自然會認為他在你心中並不重要。

④ 父母不值得尊重。誠實是獲得尊重的關鍵因素。父母不遵守諾言,就是不誠實,所以不值得尊重。

看看吧,以上幾條哪個是我們願意接受的?!

不是我不想說話算數,有時候真的難以做到

其實我們這輩父母,都有一直在努力做到不失信於孩子,儘量給出的承諾都兌現,只是有時候也會陷入兩難。

比如我開頭提到的,孩子愛吃冰淇淋、巧克力,愛打遊戲玩Pad,他們拿這個作為條件,我們打心眼裡不認同,但是也沒有拒絕,等真的要兌現的時候,又會猶豫;

又或者我們是想著兌現的,但是客觀條件不允許(比如說好了接孩子但是被工作耽誤了),這時候又要怎麼彌補?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所以常爸的建議是:不管你有多想把娃搞定,在涉及到承諾的時候,都要慎重,哪怕不承諾,或者換個你能接受的承諾,都不要“瞎承諾”;

當教養觀念和承諾之間衝突時,首選承諾。信守承諾有多重要,我上文已經說了很多。透過說話算話,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樹立起堅固的親子關係,永遠是第一位的。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而如果確實因為客觀原因沒能做到,那就好好和孩子解釋,並給予適當的補償,讓生氣失望的孩子,看到你的誠意,感受到被在乎和關注的感覺。

所以針對文章開頭X乎上的問題,常爸的解決方案是:給孩子充值遊戲,並和孩子約定好,打遊戲要有時間限制。

說了這麼多,是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透過信守承諾,給孩子更多“可信任、可坦誠相待”的安全感,最後用X乎一個絕妙的類比,再來和孩子感同身受一下:

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你小時候有沒有遇到父母說話不算話的情況?有什麼是讓你耿耿於懷,到現在都還記著的?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