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有人說遊牧民族每年南下,為何不火燒草原,你們想的太簡單

簡介到了冬天草原上的草就會枯萎,牲畜沒有草可吃,只能依賴秋天提前儲存的草料,燒了草料牲畜只能餓死

火燒草原是什麼意思

提出這個想法的人,一定沒有讀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的原文是這樣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原面積太大了,想燒掉它跟比把海水抽乾都難。

有人說遊牧民族每年南下,為何不火燒草原,你們想的太簡單

根據今人的經驗,要想讓草原消失,最好的辦法是破壞環境、破壞植被,讓風沙侵襲,但是古人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而且環境破壞也是一個世紀工程,不會立竿見影。

火燒草原這個“金點子”,古人怎麼會沒有想到?西漢名將衛青不僅想到了,還曾經將這樣的計劃付諸實施。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等地,先是入侵遼西,接著入侵漁陽,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聞訊大怒,一場自衛反擊戰由此展開。

衛青率大軍勢如破竹,打到了匈奴老巢河套地區,贏得了戰爭勝利。

在這場戰鬥中,漢軍不僅活捉敵兵上萬人、奪取了大量牲畜,還燒了他們庫存的糧草。

到了冬天草原上的草就會枯萎,牲畜沒有草可吃,只能依賴秋天提前儲存的草料,燒了草料牲畜只能餓死。沒有了牲畜,牧民就面臨飢餓威脅,只能到處逃亡。

有人說遊牧民族每年南下,為何不火燒草原,你們想的太簡單

那裡的牧民沒有了牲畜和草原,等於被砸了飯碗,不得不四處逃散,邊境得以維持短暫的和平。

無獨有偶,燒草原的事唐朝將領也幹過。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搞星嶺攻之,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請聽盟約甚謹”。

但是燒草原這事乍一聽很來過癮,仔細一想不那麼靠譜。

我們知道夏天的草非常旺盛,是燒不著的;冬天的草沒有了水分,容易燃燒,但它是枯萎的,都趴在了地上,燒起來火勢不是那麼旺,很難向四周蔓延。

而且前面我們說過,牧民在秋天要為牲畜儲備躍動的草料。這樣一來,大片的草,在冬季到了之前,有一部分草原上的草,已經被牧民“收割”精光了。

因為冬季是非常漫長的,每年陽曆11月草就枯萎,到了來年3月,草才長出來。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一隻羊要消耗700斤乾草,一匹馬要消耗2000斤乾草,一頭牛消耗的乾草也不低於這個數字。

有人說遊牧民族每年南下,為何不火燒草原,你們想的太簡單

牧民的馬匹數以萬計,可以想象它們在冬天需要多少草料,草原上的草有多大面積會提前消失。

這就是說,要有大片大片的草原,成為光禿禿的土地,這樣的“草原”面積在整個草原中所佔比例不會太大,但至少對大火會起到阻斷作用。而且這些在冬季無草的草原,大多靠近南部,跟中原地區距離較近的地方。

也就是說,中原地區的軍隊要是去燒荒,由於攜帶食物有限,不可能向北無限走。只能在靠近內地的草原點火,如果燒到了無草區,哪怕它只有幾十米寬,大火也會自然熄滅。

在撲滅森林大火的時候,消防隊往往採取這種辦法來截斷大火,道理非常簡單。

嘉靖《宣府鎮志》記載說:

“每年冬十月初間,以草枯焉始,本頜官軍出境,焚燒野草,使遠軍不能南牧,起於正統年。”

“總兵官頜官軍五千員名,由青邊口出境,經三岔溝、乾草灘,至上合河,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

“北路頜本路官軍三千員名,由獨石地方出境,入營堡,由營地方出入赤城、門等處,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

有人說遊牧民族每年南下,為何不火燒草原,你們想的太簡單

史料跟我們的推斷相符,燒荒軍隊只能在兩天的路程內燒荒,充其量50公里。

這就是說,明朝軍隊無法燒到百里之外的草原,想燒掉整個草原更是痴人說夢。

明朝軍隊也知道這一點,他們的目的僅僅是“使遠軍不能南牧”,就是說遊牧民族不能在邊境一帶活動,明軍就達到目的了。

況且,對我邊境進行侵擾的,只是部分武裝分子,那些牧民是無辜的,燒掉大片草原大話也太不人道了。斷了他們的後路,他們也會孤注一擲,跟你拼命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