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簡介中國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展覽,“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瓷器3尋找伊甸園《盧溝運筏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第三部分為“尋找伊甸園”,以T-O圖和《伊甸園和東方世界》插圖所反映的西歐中世紀的宗教世界觀為基礎,講述了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西歐冒險家對東

氣象博物館航海羅盤展品包含幾個方位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廳一角

“根據傳統的宗教觀,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世界的中心是耶路撒冷,伊甸園則位於東方。

隨著十字軍東征和蒙元帝國的建立,隨著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盤傳播到歐洲並被應用於航海,通向更為富庶的東方世界的道路被打開了。就像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變,指南針的應用開啟了一場堪與哥白尼學說相提並論的革命,在海上,在陸地,在古老的絲綢之路的各條道路上,所有商隊和航船的方向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東方,指向東方的天堂——中國。”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第二單元的主題為“

跨越七海

”,

主要從指南針、海圖、海上航行等技術和實踐層面出發,結合地理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方式的變化,以馬可波羅等來到東方世界的西方探險家為代表

,在第一章“大漠之舟”的基礎上

繼續講述東西方之間密切的交流故事

第二單元共囊括了

四個部分

,展出共40件(套)精品文物,集合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地圖和海圖、“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珍貴瓷器以及來自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和義大利羅馬中央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書籍和地圖珍品。

1

指南針與海圖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清·羅盤,廣東省博物館藏

本單元的第一部分為“指南針和海圖”,主要

從技術層面上展示了東西方世界在方位指示技術和海圖繪製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其中,方位觀念的發展起到了一定影響,比如《天文氣象雜佔》和《太一將行圖》所反映的中國古人對“太一”和北方的尊崇。而在實踐過程中,物體磁性規律逐步得到系統性的認識和總結,集中表現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概括的四種指南針的製作方法,並誕生了堪輿羅盤、針碗等形式。這類指南針在實踐過程中的使用和傳播推動了

海圖繪製技術

的不斷進步。

為了說明

指南針的影響

,展覽分別選取了兩件

東西方海圖

作為例證:

《鄭和航海圖》

是我國留存下來的第一幅遠洋航海圖,它被收入明末兵書《武備志》,其中包括40幅利用針碗指向繪製而成的針路圖及109條航線。

皮埃特羅維斯孔特於1311年繪製的《航海圖》

則是現存最早的中世紀航海圖之一,此圖以義大利為中心,描繪了地中海和北歐地區的海岸線。圖中多處均出現向港口和城市發出放射狀航線的中心點,在航行中,水手可以透過對比羅盤指示的方位與圖中航線的指向,準確地到達目的地。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武備志》收錄了一張鄭和船隊遠航中使用過的海圖,被稱作《鄭和航海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2

記憶的重現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南宋 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六稜執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二部分為“記憶的重現”,

綜合展出沉船殘骸、船隻模型、影象中的船隻樣貌以及水上考古發掘出的沉船貨物,共同勾勒出時人航海的基本面貌

。展覽選取了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黑石號”沉船殘骸和兩艘復原的元明時期的海船模型,配合《約翰曼德維爾的遊記》抄本中的插圖和兩件裝飾有海船主題的銅鏡,直觀地體現了該時期東西方海船的特徵。《約翰曼德維爾的遊記》插圖描繪了印度洋海域的拉瑪利群島附近的海域情況,由於北極星的消失,水手們轉而藉助安放在左側船舷上的一隻指南針來辨別方向。畫師準確地描繪了指南針的模樣:它由一個圓盤和指示方向的指標組成,應以當時實際使用的指南針為範本。此外,該部分新增了一批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為主,綜合了盤、碟、瓶、壺等器形,反映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發展情況。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中國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展覽,“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瓷器

3

尋找伊甸園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盧溝運筏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三部分為“尋找伊甸園”,

以T-O圖和《伊甸園和東方世界》插圖所反映的西歐中世紀的宗教世界觀為基礎,講述了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西歐冒險家對東方世界的探索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多件重量級的文物:首先是由法王路易六世的叔叔、勃艮第公爵“大膽的”約翰委託製作的一本《馬可波羅遊記》抄本中的12幅插圖,描繪了馬可波羅及叔、父一行所見的東方風貌,既包括忽必烈在大都居住的豪華宮殿、飲宴朝會等宮廷主題、蒙元驛站制度、推廣紙幣等政治政策,也涵蓋了盧溝橋、行在城(杭州)等東方景觀。展覽以盧溝橋為切入點,在西歐抄本插圖、世界地圖和元明時期的卷軸畫之間構成了一重巧妙的呼應關係。在《遊記》插圖中,畫師繪製了一處湍急河流上的四孔石橋,橋面兩側各裝飾有石獅雕刻,與《遊記》中“柱頂別有一獅,此種石獅巨麗,雕刻甚精”的記錄相吻合。同時,在《弗拉毛羅地圖》左下角“契丹”(Chataio,意為中國北方)處,描繪了一座體量頗大的橋樑,凌駕於河流之上,應為永定河和盧溝橋;《盧溝運筏圖》則準確地描繪了一座望柱雕有石獅的十一拱橋。儘管細節處略有差異,但這三件展品間共同為觀眾展示了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對塑造歐洲人心目中的東方世界的深刻影響。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馬克波羅歸來》區域性,義大利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藏

除了盧溝橋,《弗拉毛羅地圖》中還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在環繞歐、亞、非三個大陸的海洋中,出現了幾類不同的海船。在地圖左側從中國一直延伸到非洲南端的汪洋中,出現了幾艘大型多桅帆船;而在地圖右側,北海、地中海和西非幾內亞灣內都出現了西式單桅雙帆船。它們的匯合地恰巧就在非洲南端的海域處,畫師以影象的方式向贊助人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傳遞出這樣一個資訊:如果繼續南下,就可以抵達中國和東方世界;在30年後,迪亞士最終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他發現了好望角,從而打通了連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弗拉毛羅地圖》區域性,原件義大利威尼斯馬爾恰那國家圖書館藏

此外,該部分展出了另一件重點展品——《加泰羅尼亞地圖集》,由亞伯拉罕克萊斯克斯繪製。該地圖從歐洲視角出發,描繪了從地中海海域直到中國東部海域的廣闊區域。隨著視線的東移,地圖所描繪的區域顯得越發五彩斑斕、引人遐思。在裡海的西北方向,一隊騎乘著駱駝的商隊強化了由西向東的方向感。在這片如夢似幻的東方世界中,既有土耳其蘇丹、大不里士國王、“蒙古(韃靼)帝國最偉大的王”忽必烈等君主,也有歌革與瑪各、亞歷山大與魔鬼、被鶴攻擊的俾格米人等奇幻場景,構建了一個融合現實與想象的“奇蹟”。

4

從四海到七海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托勒密世界地圖》,義大利羅馬中央國家圖書館藏

第四部分為“從四海到七海”,

主要展示《華夷圖》拓片、《托勒密世界地圖》、《阿爾伊德里斯世界地圖》等地圖展品,集中反映了數世紀以來東西方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方式

《托勒密世界地圖》代表了自古典時代以來的傳統世界觀,以印度洋、地中海、裡海和紅海所確立的“四海”格局為代表。而《阿爾伊德里斯世界地圖》則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擴大到“七海”:地中海、黑海、裡海、鹹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這一日漸豐富的觀念不僅使人們逐步獲得更為完整的世介面貌,也成為馬可波羅等探險家踏上追尋東方世界之旅的觀念基礎。

(本文作者潘桑柔系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跟隨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李軍教授深入參與了此次展覽)

(未完待續)

該系列解讀文章依展覽架構,分單元由李軍教授的學生們撰寫,敬請關注。

展覽資訊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展期:2018/6/9 - 8/19

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7、南8展廳

票務:成人票50元/人,學生票20元/人

相關閱讀

展覽解讀 | 朝向東方的沙海奇遇——沙漠之舟

展覽解讀 | 重新闡釋“絲綢之路”和“文藝復興”(上)

展覽解讀 | 重新闡釋“絲綢之路”和“文藝復興”(下)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看點

無問西東,來國家博物館看展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