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買了萬花油,決定滴進眼睛試試”|他用聲波“解剖”海洋

簡介”劉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做的許多工作都是解決國家需求的重點專案,每個專案都意味著一份責任,帶著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去工作,就覺得這些苦啊難啊都不算什麼了

萬花油嬰兒可以用嗎

作者 | 劉如楠

“買了萬花油,決定滴進眼睛試試”|他用聲波“解剖”海洋

劉海軍

劉海軍的名字裡有個“海”字,家鄉在湘西的他從小就嚮往大海,到了中科院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聲學所),這一夢想成為了現實。工作18年來,他平均每年外出試驗100多天。有一年,4個月都在海上度過。

見識了大海的遼闊,劉海軍時常覺得自己很渺小。“個人的力量有限,我想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把每項試驗都保質保量地完成,就一定能推動水聲發射系統的進步。”目前成為聲學所副研究員的他告訴《中國科學報》。

“想早點解決問題,就沒日沒夜地幹”

劉海軍是物理專業出身。與純粹的理論研究相比,他更喜歡能走出實驗室的應用研究。找工作時他了解到,來聲學所不僅能近距離接觸大海,還不拘泥於實驗室研究,有了新想法就可以馬上進行海試驗證。

“就是這兒了!”劉海軍心想。

他把自己的這種偏好歸結於幹農活的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每當放學、放假後,他都要幫家裡種田,育種、插秧、犁田、堆肥,沒有他不會的。“我動手能力強,擅長做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劉海軍說。

剛進所不久,他就被派往湖北宜昌出差。水聲系統中的相控發射陣出現了問題,難以達到指標要求,需要就地進行試驗設計。為了節省上下山時間,他和另外4名同事吃住在水庫旁邊的廢棄工廠裡,“大家都想早點解決問題,就沒日沒夜地幹”。

當他們發現了可能的問題,要將這些裝置挨個拆改焊接,之後再入水驗證。當時經費有限,沒有輔助布放的工人和吊放裝置,幾十個40多公斤重的功放機與發射換能器裝置全靠他們手工搬動,每次試驗都要拉著裝置出入10多米深的水中。

去的時候還是炎熱的夏天,完成試驗時已經入冬。“大家這才覺得凍得難受,不斷感慨‘好冷、好冷’,一刻也不想待下去了。”劉海軍說。

“我連掙扎的力氣都沒了,全被耗盡了”

“聲波在水下的衰減幅度小,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夠遠距離水下傳播的能量輻射形式,探測、定位、通訊都要依靠它。”劉海軍說,“聲波是一把‘解剖’海洋的手術刀,能幫助我們全面準確地瞭解海洋。”

作為聲波的產生者,水下聲源及發射系統是開展海洋聲學研究必需的實驗裝置。“它將各種資訊透過電裝置轉換成電訊號,電訊號驅動水下換能器,換能器再將電訊號轉換為聲訊號輻射出去。我主要參與的工作,正是大功率聲源發射系統研發與設計。”他說。

而由於水下和海底的環境複雜,水文、水壓、海底底質、泥沙等都會對聲波傳播造成影響,不同的海域情況、專案任務需要不同的聲源發射系統。

作為利用聲波這把手術刀“解剖”海洋的人,劉海軍面臨的不僅是設計和拆改裝置的難題。無常的風浪、突發的意外,帶來的後果都可能是致命的。

2016年南海的一次試驗中,船行至文昌海域附近,恰逢颱風經過。當時,天很快變得烏黑,一個接一個的海浪和漩渦把試驗船肆意拋起、扔下。“我們像是坐在一輛高速行進的汽車裡,路上鋪滿了寬而高的減速帶。劇烈晃動下,我吐得死去活來,恨不得把手伸進嘴裡將整個胃都掏出來。”劉海軍說。

在風浪的持續作用下,試驗船發動機又出現了故障。“我當時癱在床上,連掙扎的力氣都沒了,全被耗盡了。”劉海軍說,“後來,聲學所南海研究站派快艇將我們接上岸去,緩了很久才覺得又活過來了。”

此後一個多月,從不暈車的他暈車反應變得十分強烈,似乎是車身的晃動喚起了身體早先的記憶。

“帶著使命和責任去工作,苦難都不算什麼”

外出試驗給劉海軍帶來的後遺症中,暈車可能是程度最輕的一個。

如果直視他的眼睛,很容易發現他左眼眼白中始終有一個紅點。一旦他熬夜用眼,紅點處就會凸出,眼睛佈滿血絲,視線模糊。他回憶,這是宜昌山區水庫試驗給蓋下的“戳”。

那次,劉海軍需要對電子功率放大器的外接電子元器件進行電路焊接。眼看就要焊接完成,突然,一滴焊錫蹦進了左眼,幾乎同時,他扔掉了手中的焊具,捂住眼睛,猛地起身,跑向200米外的廠房醫院。聲學所研究員彭大勇回憶:“當時被嚇了一跳,不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

到了醫院,醫生不敢接診,讓他去1小時車程外的宜昌市醫院。可燙傷需要馬上處理,等一小時,哪來得及呢?

劉海軍從廠房醫院買了萬花油,決定滴進眼睛試試。萬花油是外用藥物,雖然刺激性較小,但後果誰也說不準。也許在他之前,還沒有人嘗試過把它滴進眼睛裡。“說實話,當時心裡也有點害怕,畢竟是眼睛,真怕看不見了。”劉海軍說,不敢讓萬花油在眼睛裡停留太久,到了晚上,他便用大量清水沖洗掉,轉而滴了一些眼藥水。

萬幸的是,他逐漸恢復了視力,但焊錫留下的紅點,就此成了他抹不去的痕跡。

外出試驗吃了這麼多苦,怎麼還能堅持18年?

“當一個困難擺在眼前,我只想著怎麼解決它。就像以前種田,一隴一隴地勞作,總會耕種完的。一旦解決掉,就非常有成就感。”劉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做的許多工作都是解決國家需求的重點專案,每個專案都意味著一份責任,帶著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去工作,就覺得這些苦啊難啊都不算什麼了。”

劉海軍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早期主要從事單模預研專案中的低頻相控陣系統的功放機設計、發射系統寬頻匹配等研究,解決了相控陣系統大功率發射以及寬頻匹配等一系列瓶頸問題。目前負責多個國家重點專案的發射系統相關工作。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