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清代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為何都駐淮安

簡介清代漕運總督開府於淮安城內,南河總督駐紮於城外清江浦,淮安在河漕管理體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清人所言:“河漕國之重務,治河與治漕相為表裡,欲考河漕之原委得失,山陽實當其衝”

徐淮在什麼地方

自吳王夫差公元前486年開鑿邗溝,淮安的城市發展即與運河息息相關。淮安完整經歷了大運河的全部發展階段,她不僅伴隨著大運河走過了2500年,也見證了大運河從短距離、區域性性擴充套件為長距離、全國性的歷程。明清時期,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相繼設於淮安,使淮安逐漸成為了大運河名副其實的管理中樞。

先秦時期,淮水和泗水是江淮地區通往中原的重要水運路線,以淮、泗交匯的“泗口”(位於今淮安市淮陰區)為基礎,秦朝設立淮陰縣。東漢以後,邗溝運道雖經歷多次裁彎取直,邗溝北端入淮的末口(位於今淮安市淮安區新城社群)的位置卻一直相對穩定。東晉末年在此設定山陽縣。南北朝時期,泗口和末口作為淮水下游的兩個主要津渡,分別建造了城池,淮陰和山陽因此成為淮安城市興起的兩個原點。

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圍繞洛陽構築起全國性水運網路,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末口所在的山陽,佔據了運河從南北向轉向東西向的樞紐位置,成為大運河方向轉換的關鍵節點,它與汴口所在的盱眙一道,共同成為隋唐運河淮河運道上的兩座重要轉軸城市。隋初開始,山陽升級為楚州州城,城市級別和地位逐漸超越泗口南岸的淮陰城。

中唐以後,隨著江淮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連線揚州與淮河的山陽瀆運道地位上升,在國家漕運中越發重要。運河對於國家經濟和財政的意義非凡。為了增加糧米物資的運量,保障關中地區的供應規模,唐末名臣裴耀卿、劉晏相繼建立了以轉般倉為核心的分段運輸體系。楚州也是其中重要的節點,在運河西岸設有轉般倉,用於儲藏和轉運江南漕糧。

另一方面,從南宋初年開始,黃河逐漸奪泗、淮入海,河道變遷深刻地影響了全國性物資運輸網路的基礎。原本只是控制淮河、運河交匯口的楚州,開始被黃、淮、運三條河流所環繞,造就了清口地區複雜的地理環境。在三條大河的疊加作用下,楚州周圍的水利工程設施開始增多,成為國家河工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明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再次確立了內河漕運制度。永樂十三年,漕運總兵官陳瑄疏浚清江浦河,完成了南北大運河的重新貫通。清江浦河兩岸先後建設了淮安常盈倉、清江造船廠,作為漕運軍隊支領漕糧、修理漕船的場所,淮安城及其後起的清江閘附近聚集了規模龐大的軍人、工匠、商人等群體。

憑藉著獨特的地理區位,淮安在國家漕糧運輸體系中發揮著突出作用,自明初開始,管理運糧事務的官員就以淮安作為根據地。朱元璋開國之初,在淮安設定了京畿都漕運使司的分司,統率轉運北伐糧草的軍隊。永樂年間,南北漕運從海路改走內河之後,漕運軍隊的最高將領——漕運總兵官兼負“鎮守淮安、撫輯軍民”的職責,固定地駐紮於淮安。景泰年間,明朝新設了漕運系統的最高文職官員——總督漕運都御史,開府於淮安,簡稱“總漕”或“漕撫”。

漕運總督駐紮在運河之中樞的淮安,擔負著催儹起運、查驗漕糧、調撥資源、供給軍隊等職能。明代中後期,總漕的職能進一步擴充套件,嘉靖時開始兼有提督軍務之責,萬曆七年又加兼管河道之銜。淮安城內官署林立,舊城南門內建有漕運總兵府、都察院等衙門,萬曆年間漕撫衙門遷移至淮安府衙門南側,居於城市軸心,並延續至清代。除此之外,城內還有漕運理刑司、漕儲道等公署,也駐紮有淮安衛、大河衛等軍事機構。清代的漕運總督節制有漕八省糧道,使得淮安既是漕運管理中樞,也是江北地區的首府城市。

漕運與河工是明清國家大政中的兩個核心要務,在淮安,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清代漕運總督開府於淮安城內,南河總督駐紮於城外清江浦,淮安在河漕管理體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清人所言:“河漕國之重務,治河與治漕相為表裡,欲考河漕之原委得失,山陽實當其衝”。

明嘉靖以後,黃河河道向南擺動,固定地奪淮入海,徐淮一帶河道泥沙淤積嚴重,運口屢次遷移,淮水會黃的清口成為河工樞紐和整治重點。隆慶、萬曆年間,國家漕運能否順利進行,極大地受制於黃河、運河河道是否穩定,因此漕運和河道系統的官員開始不分彼此,更多地共同參與河道治理與維護的工作,加強了一體化協作。

另一方面,出於河漕官員執掌的實際需要,催生出一套以清口為界的責任劃分體制,在這套體制下,運口天妃閘以南的河道由漕臣負責,天妃閘以北的河道由河臣管理。潘季馴、楊一魁等治河名臣先後駐紮在清口及清江浦一帶,透過築堤、建閘、開河等手段,蓄清刷黃,濟運保漕。居於清口和淮安城中間位置的清江浦,既靠近河工重地,又不至於過度受河患侵擾,明代中後期又逐漸成為河道官員駐紮之地。

入清以後,黃淮兩河淤塞更甚,河身不斷被抬高,康熙年間,河道總督靳輔採取了開引河、改運口等一系列措施。正是在靳輔治河期間,將明代設於清江浦的管倉戶部分司公署改建為其行館。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將河道總督分為了山東河南河道總督(東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南河總督)兩員,南河總督開府於清江浦,以靳輔行館為總督署,即今天清晏園所在。

南河總督的分設,既是為了完善河道管理體制,強化河務官員的職權,將相關機構設定更加細化,也更加突出了清口樞紐的重要性,使河漕所需的各類資源集中於淮安,更有利於統一調撥。於是,清代中期開始,正二品的漕督、河督分別駐紮在淮安城內外,進一步增強了淮安作為江蘇省北部政治中心的地位,帶動了淮安城市格局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吳滔 張葉(中山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2021-06-18 00:00:00:093618902清代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為何都駐淮安/enpproperty

本文來源:新華日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