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簡介他可以是天才神童,可以是文壇領袖,可以是不世出的文豪大家,也可以是親切的種地老農,樂觀的東坡居士,徜徉山水的垂釣老叟,泛江老翁,他還是那個喜好交友,沉浸在望月對酌,連詩作對,和朋友開懷大笑,善於苦中作樂的蘇軾

木白念什麼姓氏

可愛的老人有很多。

寫盡花鳥蟲魚、人間草木的汪曾祺是;

才華橫溢、樂觀豁達、苦中作樂的蘇東坡也是。

一個熱愛美食,一個熱愛山水。

不同的是,他們各有各的樂趣。

相同的是,他們都熱愛生活,都對生命有著無比珍重的敬畏。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從蘇東坡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身陷囹圄卻超然物外的飄飄仙人,也看到了他身上散發出的最本真的人間煙火。

這兩種衝突又和諧的氣質使蘇東坡有一種別樣的魅力,穿越宋朝以來的悠悠歷史長河,依然能給當代的我們帶來盛久不衰的力量。

那是一種生命的力量,它能支撐蘇軾樂觀地走過大起大伏的人生,也能給他帶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頓悟,更能給迷茫的我們一點直擊心靈的梵音。

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節奏,也無力安排喜與悲的出場順序,更不知道今天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能做的,是擁有一顆處變不驚、樂觀曠達的心,去勇敢面對生命中所有難以預測的變化。

福與禍,好與壞,喜與哀,盛與衰,都是人為的主觀臆想,生命萬物本就是順其自然地生長、毀滅,沒有高低美醜之分,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價值,誰也不能透過外物的標準去抹殺一個個體存在的意義。

只是因為人的意志才有了絕對的好與壞,如果換個角度去想,就不會覺得生命那麼苦,生活那麼累了。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就像蘇軾,他從四川眉山小城的天才少年一舉名動京城,在即將開始閃耀的人生時,卻被奸邪小人嫉妒陷害,開啟了本不應屬於一個才滿天下、抱負滿身的政壇文壇新秀的貶謫之路。

這樣的落差不亞於一名全省狀元在高考時被分配到偏遠小城的打擊,甚至在宋朝,後果還要更嚴重些,因為那些陷害他的人不會停止對他的攻擊,哪怕他已窮困潦倒、落魄失意。

雞蛋裡挑骨頭的“烏臺詩案”將蘇軾從少年意氣風發的神壇拉向人間滿布泥土的沼澤;

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敢於直言、不合時宜讓蘇軾一生都被釘在“反對派”的政壇隊伍,使得他的起復比常人所用的代價更大。

朝堂換了幾屆皇帝之後,蘇軾的價值才重新被看到,將遠離京城的他再度拉回神壇,但這一次蘇軾已看淡了浮世名利,無論是升遷的聖旨還是貶謫的詔令,他都能不疾不徐地笑對人生。

讀蘇軾,就像在讀一個自信、張揚、灑脫、自然、無畏的生命。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每一次貶謫,每一次人生變故,都在他春風化雨的樂觀中變得不那麼令人痛心。雖不令自己沉溺於悲傷,卻不代表他對生活不在乎,而是因為他對生命的珍重和喜愛已經超過了對命運無常的畏懼,因此使得他自有一種不畏風雨的從容氣度,令人肅然起敬。

從政壇中心的汴京調離到遠離京城的杭州,有了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徜徉於西湖美景的蘇軾;

從富饒繁華的杭州輾轉到貧瘠偏遠的密州,有了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史上最好中秋詞的曠達灑脫的蘇軾;

從寂寥落寞的密州再到泗水東流的徐州,有了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鐵、造兵器、勸農桑、修水利、建黃樓、興旅遊的為民造福,不願自甘墮落的蘇軾;

從官民魚水情深的徐州再度調任陌生未知的湖州,一路走來顛沛流離,已人過中年的蘇軾逐漸有了“人生如夢”的慨嘆和感悟,他順從地隨著命運的長河向前漂流,已不再急著去做什麼事,而早已學會了順其自然,樂在其中;

命運的打擊並未到此為止,反而變本加厲地殘酷了起來。前面的貶謫如果還能算是調任的話,湖州之後的再次上路則是真真切切地貶謫之苦了。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經歷過“烏臺詩案”後的蘇軾,以“流放犯官”的身份先後來到了黃州、汝州,在偏僻蕭條的江邊小鎮度過了人生真正的一段黑暗時光。

不得簽署公事,不得參與政事,不得擅離城郊,這對憂國憂民的蘇軾來說是一種折磨,對喜愛自然山水的他來說也是一種酷刑。

這段時間,他幾乎閉門不出,每日矇頭大睡,在昏昏沉沉中無言地抵抗著命運的不公。

但天性樂觀的蘇軾很快調整了心態。

他允許自己表達對現世的不滿和鬱悶,寫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抒發內心不甘寂寞,也不願同流合汙的孤高;

但不允許自己過於沉溺於這種不良情緒,樂觀的天性促使他“當及時行樂”,他不顧犯官的人身限制,私自和朋友離城到大江南岸的武昌遊玩,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嚮往。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苦中作樂”。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因為經常吃不飽飯,於是蘇軾發明了“晚食以當肉”,就是說吃飯不按照一定的時辰,而是當你特別餓的時候再去吃飯,那麼即使面對的是粗糠淡飯,也會像吃肉一樣那麼香;

他走遍了黃州的大小山川,徜徉於天地之間,怡然自得,並寫信回絕了朋友隱居鄉里的盛情邀請,因為他已經愛上了黃州這片土地;

因為生活貧困,他和妻子每天限定只能用150個銅錢,在月初的時候將4500個銅錢分成30份,穿成串掛在屋樑上,每天取一份使用。用不完的話就存起來以備招待朋友時使用;

即使生活再落魄,蘇軾也從來沒有放棄和朋友們的交往,反而坦然地和朋友自嘲自己窘迫的現狀;

即使人生再失意,蘇軾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敢於直言,寄情詩詞的行為有什麼錯,他依然忘我地作詩作詞,隨時將自己的喜悅、開懷、苦悶、寂寞化作筆下的文字,全然不顧“烏臺詩案”言多必失的教訓;

為了擺脫貧困,他在城東的荒地上開荒種糧,自給自足,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並將自己親手種下的這片坡地命名為“東坡”,開心地稱自己為“東坡居士”,沉浸在勞作豐收的喜悅中;

讀《蘇東坡詩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蘇軾就是這樣。總能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就像一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開啟時,看到的會是怎樣的嶄新面貌。他可以是天才神童,可以是文壇領袖,可以是不世出的文豪大家,也可以是親切的種地老農,樂觀的東坡居士,徜徉山水的垂釣老叟,泛江老翁,他還是那個喜好交友,沉浸在望月對酌,連詩作對,和朋友開懷大笑,善於苦中作樂的蘇軾。

他的精神,是一種力量,更是一座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