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簡介因為現在的AI技術根本不可能達到使這些機器人擁有真正的意識,AI的背後依然是人類寫下的程式碼串,它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控制之內的,AI說出的話,做出的任何反應,都是那串程式碼驅使的,它的本質依舊是商品,作為商品,就勢必是資本用來滿足使用者需

明天之後初探銀翼怎麼做

《明天之前》可能會是我今年看過的最有深意的紀錄片了,這部紀錄片其實第一集中所探討的關於“機器人伴侶”的問題就已經非常抓人了,尤其是製作組在片尾設定的這一場景,瞬間有了一種細思恐極的感覺: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我能預見未來,我將征服世界。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了聯絡緊密的兩項關於未來的科技,它們也成為了很多科幻電影的素材。我們不僅幻想著機器人與AI為我們所用,也在思考著它與我們之間的衝突。

最早期的代表作可能要數1973年的電影《西部世界》: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實際上與近兩年的那部美劇《西部世界》是相同的,在科技發達的年代裡,人們依靠機器人造出了一個用來滿足人們殺戮與性慾望的“樂園”,最終樂園的工作人員“機器人”們產生了暴動。

但這部電影因為當時在一些思想上的侷限性,以及“人工智慧”學科起步時間不長未受到廣泛關注的情況下,機器人暴動的原因僅僅歸結為了“故障”。

但這部電影提供的思路,讓人們開始意識到了一些關於機器人與人類之間衝突的問題。

接著1982年,《銀翼殺手》則向我們丟擲了一個疑問:

當機器人與人類幾乎一般無二的時候,我們與它們(或者他們)之間的衝突,又該如何解決?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這部電影結尾時主角Rick在雨中,聽著Roy說著臨死前的遺言,得出了

不論是機器的生命,還是人類的生命,都相當重要

的結論。

這種結論,也成為了機器人類的科幻電影在鬥爭中夾雜著感情的通用論調。

不論是《D。A。R。Y。L》中最後那個駕著飛機回到屬於自己的“家”的機器人小男孩Daryl,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還是那個渴望擁有感情與愛的機器人管家安德魯,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又或者是那個為了拯救整個小鎮的人而毀滅自己身軀的鋼鐵巨人,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感情成為了這些“機器人”都擁有的東西,這些機器人成為了我們對於“美好感情”的某種寄託。

但當AI技術的概念被廣為知曉後,人們的理解從“物種”的衝突轉向了“意識層面”上的衝突。

比如《駭客帝國》中的人工智慧母體(Matrix):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在這之後,當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結合,人類與其之間的溫情與鬥爭再一次呈現了兩極化的發展趨勢。

著名的溫情派代表就是電影《人工智慧》裡的機器人小孩David: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思考到他機器人的身份,更加重了我們在這部電影中感受到的感動與溫馨。

而鬥爭派的代表,則不得不提《I。Robot》了,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原作家阿西莫夫在原著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

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

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無疑這個“機器人三定律”的邏輯是沒有問題的,它確實能夠最大限度的從強於人類的機器人手裡保護人類。但出錯的卻是人類自身,因為我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在自相矛盾。

Wiki遵循著“機器人三定律”,它開始認為人類在對地球所做的大多數行為最終會反饋回人類自身,並傷害人類自己,為了“保護人類”,它開始認為所有人類都必須被監禁起來。

於是有了這部電影中遵從“邏輯”卻走上極端的反派人工智慧wiki,以及與人類有著相同感性,背離“定律”的正派機器人Sonny。

《駭客帝國》裡的Matrix是一個已經控制了世界的人工智慧,而《I。Robot》裡的wiki卻是一個開始反抗人類的人工智慧。

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警惕人工智慧”的一個具體體現。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在自我完善的學習過程中,究竟會進化到何種地步。當它真正擁有自己意識的時候,我們不得而知它會決定去做怎樣的事。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非常多關於“感情”的機器人電影,它們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些機器人與人類幾乎一模一樣。

當這些與我們幾乎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同時擁有了自己的意識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去定義他們?

將他們定義為應該與人類擁有相同權利的新物種,還是將它們僅僅定義為必須受人類支配的工具?

或許我們可以非常輕鬆的說出來,它們只是工具而已,但假設我們遇到的,是如同《真實的人類(HUMANS)》與劇版《西部世界》裡覺醒了自我意識的那些機器人呢?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因為他們與我們沒有任何差別,脫出“恐怖谷理論”之後,我們對他們的感情反而更趨向於認同他們是人,而非機器。

我們現在能夠輕易的說出機器人是工具,是因為我們的AI技術還不完善,我們的機器人仿生技術也不完善,我們可以一眼辨別出那些機器人與我們之間的差別,還處於初級階段的AI技術並不可能支援它們獲取到“自主的意識”。

所以我們在現階段並不需要太過於擔心AI的自主意識,但我們卻需要正視脫離“恐怖谷理論”的情況下,我們對於機器人或人偶陡升的好感。

製作文章開頭提到的人偶“哈莫妮”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充氣娃娃”製造廠商。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家公司製造的,用於解決性慾的人偶早就脫離了“充氣”這種低端產品,而是矽膠制的人偶。

這類矽膠制的人偶相比充氣式的擁有更高的模擬度: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這是充氣的)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這是矽膠制的哈莫妮)

儘管與真正的人類外型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一些角度上看起來會很奇怪(比如文章開頭的那張圖),但這已經是矽膠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效果了。

而當更厲害的仿生材料出現的時候,我相信他們能做出來與真人一般無二的“人偶”。

給“充氣娃娃”加上AI,是為了讓它能夠與使用者更好的進行互動,這個AI能夠跟你進行自如的對話,能夠記住你所說的東西,還會在你說話的時候,像上面那張圖一樣把眼睛轉向你(因為還處在研發的初級階段,其實她除了頭部搭載了AI之外,身體的其它部分依舊只是矽膠,並不能行動)。

製造商希望AI能夠與使用者產生真正有意義的互動,在一些模式下你需要跟她溝通,跟她聊天,然後到一定閾值後,她才會不拒絕與使用者產生更“親密”的互動。

他們希望這些人偶,不僅僅是人們發洩性慾的工具,而是能夠與使用者產生更親密的關係。

因為事實上,有很多使用者,對這些人偶產生了非同尋常的感情。

聽起來非常的“黑色幽默”是嗎?但這樣的事就在很多人的身邊發生著,這些人因為與人的交流或是經歷之中受到了挫折,使得他們轉而向沒有思維的人偶尋求心理乃至生理上的滿足。用來填補他們“人際關係”上的障礙。

他們擁有一些缺陷,但這樣的缺陷並不代表他們“不正常”。就像紀錄片裡採訪的那幾位與人偶產生感情的人。

其實這些人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異常,邏輯清晰,言語得體,同時最關鍵的一點,他們也非常清楚,這些人偶就是“人偶”,並沒有病態的把她們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

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他們沒有拒絕與人類交流溝通,也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他們只是在對自己伴侶的選擇上,選擇了一個人偶。

這還僅僅只是一個沒有意識,沒有行動能力,不能說話,無法與我們進行溝通的人偶。而一旦藉助AI,藉助機械動力,這些矽膠人偶成為了金屬骨骼矽膠面板,有意識,有同理心,能與我們進行交流的機器人,我相信這樣的感情也很可能會更為普遍。

甚至像一些人所預言的,人類將被允許與機器人“結婚”。

有支持者就自然有反對者,反對伴侶機器人的人認為這種系統反應了我們依舊把“人”當成商品的意識。

因為現在的AI技術根本不可能達到使這些機器人擁有真正的意識,AI的背後依然是人類寫下的程式碼串,它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控制之內的,AI說出的話,做出的任何反應,都是那串程式碼驅使的,它的本質依舊是商品,作為商品,就勢必是資本用來滿足使用者需求的。

同時,這樣的商品變相的在鼓勵人與人之間不進行交流。有了這樣的伴侶機器人,AI的強大基本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它就是一個幾乎“完美的人”。

她不會在你打遊戲的時候在一旁碎碎念,也不會強行拉著你出門逛街,更不會跟你使小性子;

他不會在你不舒服的時候只告訴你多喝熱水,他會在你不開心的時候瞬間想出一萬種方式來逗你開心,也會包容你的壞脾氣。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去費力的與他人溝通交流,不需要費心去經營一段感情,甚至哪怕整個世界上只有你和對方存在都足夠了。

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會使得整個社會環境退化,這也是反對機器人伴侶進入家庭的群體的主要論據。

事實上在我看來,人類的偉大就在於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熱衷於機器人伴侶的人,就有更希望跟真實的人類相伴相生的人。哪怕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人,在經歷過兩種情況之後,也會明白自己更偏向於哪一邊。

而正因為我們是人,才會擁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所以這樣的明天,就等它真正到來的時候,再去做出選擇就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