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簡介巖茶的初制,茶青採下來要曬青(萎凋)、做青(搖青、做手、靜置)、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搶水焙)、揀剔(揚簸、晾索、揀茶)

製茶什麼時候搖青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去武夷山一位朋友那看他家焙茶,一見面,發現他瘦了。

記得冬天鬥茶賽看到他時,他還是一副春風滿面的樣子,過得特別滋潤。

轉眼間小半年沒見面,他簡直像變了個人。看過去整個人瘦了一大圈,並且臉上還掛著國寶般的眼圈,顯得特別沒精神。

這一問才知道他從5月開始到現在,沒睡上幾天好覺,最近一稱體重發現瘦了有20多斤。

聽到這,簡直讓人羨慕極了。光是這做茶兩個月,減肥效果就能這麼明顯?那明年做茶的時候叫上我,給你們當學徒來減減肥。

玩笑話說完,說到這正經事上,做好一款巖茶真是件勞心勞力的辛苦活。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2》

今年的武夷巖茶,從春茶季伊始就一波三折。

五一剛過沒幾天,按往年正是巖茶採摘熱火朝天的時候。但那時接連看到好幾位茶農在朋友圈裡提“沒青可採,沒青可收,沒茶可做”的頭疼事。

原來武夷山從去年年底開始,乾旱天氣一直持續到了開春,降雨少,水分補得不夠,茶樹鮮葉就自然就減少。

當時好多人家裡做完一輪茶後,就面臨無青可做的尷尬場景了。

好在那位朋友家裡地多,作為家裡的獨苗,大把的好山場都傳到了他的手上。

不過,地主家裡也怕沒有餘糧。今年一早盯著採茶時,朋友的心裡焦得很。很多一早就被客人定下來的肉桂水仙等,或多或少都有減產的情況,讓他愁得額頭上的抬頭紋還多了好幾根。

以往春茶季時,武夷山的茶農們心裡都在求雨神別下雨。

不然,接連下三、四天的雨,那樣肯定會誤了鮮葉的最佳採摘時間,讓很多人家不得不做雨水青,做出來的成品風味多少會有影響,賣不出好的價錢。

但今年的武夷山天氣反常,五月那會也沒聽說有下幾場雨,都是晴天、陰天、乾爽的天氣多。

可惜的是,難得有一年在採茶時碰上了好天氣,但偏偏今年的鮮葉又出不來,很多地方減產了。在無青可做的時候,可是讓很多茶農發愁得很。

巖茶的加工從做茶開始,就已經讓不少茶農費了心力。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3》

巖茶採下來的茶青,要第一時間運到廠子加工。

五月份是巖茶採摘的旺季,那位開頭提到瘦了20幾斤的朋友,身兼多職。

第一重身份是採茶監工,要帶著工人們採收鮮葉。

第二份工作是茶青快運的司機,趕上剛好有空,挑青下山後要及時送到廠子里加工,片刻不能耽誤。

第三重身份還得是個小領導,安排好工作分配,不時還得回去監督做茶的程序。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還得親力親為的解決。

……

總之,從做茶季開始他就忙到腳不沾地,忙得像陀螺。甚至還連著好幾宿都熬了夜,要盯著搖青、做青。

特別是今年他家還做了批手工搖青的牛肉。當時做青的那幾天,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在廠子熬了好幾晚都沒回家,做完青直接回家倒床睡了三天三夜。”

可見這做好一款茶,沒有別的字。就一個字——熬!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4》

眾所周知,巖茶以工序複雜繁瑣聞名於茶圈。

要不然,最早小種紅茶在武夷桐木誕生時,沒過多久就遍地擴散開來。先後發展出了工夫紅茶、紅碎茶,還有一段時間是全國上下一片紅,各處的茶區都在發展紅茶。

近幾年福建的本土茶葉裡,白茶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不過還沒等上多久,各處的白茶又紛紛冒了出來。

說到這武夷巖茶,它在茶圈內成名雖早。前有紅遍大江南北的大紅袍,後又有牛欄坑肉桂接棒,名氣和人氣都很旺。

但說句實話,別處地方還很少有仿製巖茶的。除了獨特的山場環境因素外,單是這複雜的加工,就已經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學不來。

巖茶的初制,茶青採下來要曬青(萎凋)、做青(搖青、做手、靜置)、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搶水焙)、揀剔(揚簸、晾索、揀茶)……

這其中,每一步驟都要花心思。

按朋友的提法,帶一個學徒學做青,每個三、五年出不來。並且哪怕是時間到了,如果缺了點悟性,還未必能吃透做青的難點。

以巖茶最開始的萎凋來看,這被很多老師傅稱為是細緻活。

製茶萎凋的原理並不複雜,採下來的鮮葉自然攤放在日光下數小時,或者放進萎凋槽內加溫走水,讓茶青達到葉質柔軟,蔫得恰到好處,才能收青準備下一步驟的做青。

鮮葉進行萎凋時,要及時薄攤,不時輕翻茶青。在搬運和收攏搖動時,動作儘量放輕柔,避免讓茶葉受到損傷,使得葉片無法正常的走水,影響萎凋效果。

假如因為茶葉“受傷”,茶青出現乾枯現象,那後續的轉化就難以進行了。

在今年這樣的大環境下,每做一批青都彌足珍貴。所以在萎凋這個重要的開場大戲,基本是由做青師傅親自把關,不允許出閃失。

快節奏的巖茶初制流程,背後的每一步都意味大量的人力成本。

光是盯著製茶程序,就已經讓那位朋友忙不過來了。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5》

初制後,等茶葉挑揀完成就可以準備焙火了。

夏天的武夷山,天氣像火爐。

在這麼高的溫度下焙火,對焙茶師傅來說實在是件辛苦活。

上禮拜去參觀了朋友家的焙火,剛跨進焙火間,滾滾熱浪讓人燻得臉上發燙。

簡單待上幾分鐘,就讓人熱得冒汗,實在熱得受不了。

從裡面出來後,從衣服到頭髮絲都沾上了炭火的味道。燥熱的三伏天裡圍著炭火看焙茶,真是不容易。

但是,要焙好一款巖茶,時時刻刻都離不開人守著。這樣才能精準的把握住溫度。

起溫幾度,焙到什麼時候再加溫,加溫要加幾度,焙茶等到何時翻焙等等,一籮筐的焙火問題,都得最好是親力親為的盯著。

要不然,一下子氣溫太高,或者翻焙不及時,那些名貴的三坑兩澗裡的好茶很容易焙壞。

焙茶過程出現任何馬虎,後面就算是想補救,也是有心無力。

製作巖茶的萬里長征,可不能毀在這最後一公里上!

這個武夷巖茶春茶季,一個瘦了20斤的茶農的其人其事

《6》

做好一款巖茶,要花很多心力。

熬完一個春茶季,還有漫長的焙茶季。

守著一款茶,從水靈靈的鮮葉,變成色香味醇的好茶,每一步驟都不容出錯。

武夷巖茶的好,歸根到底不單單是因為它的名氣大。

肯在製茶時多花心思,才是巖茶計在長遠的千秋基業!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宣告: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