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簡介女媧補天雕塑補充一點,我本人與學界大多數觀點是一致的,並不贊同從歷史文化視角解讀神話故事中的災難現象,諸如“戰爭說”“曆法修正說”“巫儀說”“生殖說”,至於極個別學者提出的“建房說”“縫補天維說”“推原說”等,更覺得過於牽強附會、論據有偏頗

隕冰是什麼

女媧補天,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神話傳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開篇第一回即引用這個故事。

女媧也因補天的神蹟,而被奉為福佑社稷之正神、華夏人文之先始。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伏羲女媧圖(區域性)

在我的家鄉山西省平定縣,“女媧補天”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據祖輩代代相傳、依縣誌冊冊記載,平定縣就是女媧煉石之處,縣城東南50餘里處東浮山,有傳說中女媧補天的遺灶,山上建有媧皇廟,歷史彌久。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山西省平定縣媧皇廟

那麼,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呢?天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要用石頭補天?難道天也是石頭做的?

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女媧補天神話故事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要補天

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在古籍中多有記述,而以西漢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的記載最為完整詳盡。

書中說,遠古洪荒時期,突然有一天,四根擎天大柱倒了,九州大地裂了,天不能覆蓋地,地不能承載萬物,天火洪水氾濫,猛獸鷙鳥肆虐,萬物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類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災難。

人類的母親女媧,親眼目睹自己的子民所經歷的巨大災難,感到非常痛心,遂下定決心,要把天補好。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共工怒觸不周山

於是,女媧冶煉五色石補天,砍下鰲足擎天,斬殺黑龍平息大地,堆積蘆灰制止洪水,最後,“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大地又重新恢復了勃勃生機,人們又過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至於天是怎麼塌的,古籍中的說法也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共工怒觸不周山”:“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這個神話故事說,共工氏和祝融氏為爭奪帝位,兩相爭鬥,最終共工戰敗,怒觸不周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缺,天地混沌一片。

天到底怎麼了

神話是古代思想文化的土壤,裡面蘊藏著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文化資訊。

那麼,神話“女媧補天”背後,反映了古代自然和社會生活怎樣的歷史線索和文化現象呢?

也就是說,女媧時代,人們頭頂上這片天到底怎麼了?人們到底遭遇到什麼災難了?

對這一問題,不少研究者圍繞自然災害和人文歷史兩個角度作過不同的探索,成果頗豐。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共工怒觸不周山

圍繞前者的主要有極光說、地震說、隕石說;圍繞後者的則主要有戰爭說、曆法修正說、巫儀說、生殖說等。

極光說,其邏輯依據是“天不兼覆”。據此,有學者認為這種“天裂”,其實是一種光學現象,而且很可能就是極光。女媧要為什麼要用五色石來補天,因為極光現象正好符合“五色”這種特徵。

地震說,其邏輯依據是“九州裂”“地不周載”。據此,有學者認為,大地震不僅造成了天崩地裂,而且餘震之後,連綿不斷的暴雨,還帶來一系列洪澇和地質災害。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人類迫切希望出現一種神奇的力量,來改變艱難的現實,女媧的形象便順應而生了。

隕石說,其邏輯依據是“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有學者認為,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爆炸後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後,形成大量的地表水便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

持“戰爭說”觀點的學者認為,“共工與祝融戰”,說的就是人類早期,氏族部落之間戰爭頻繁,導致人民生活顛沛流離。當人禍甚於天災之時,人們極其渴望出現一位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偉大人物,女媧這一角色就滿足了人們所有的幻想,這便有了“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

持“曆法修正說”觀點的學者認為,“天裂”是指曆法與天象不相應合,而“補天”則是對曆法的修訂或改革。學者進一步解釋說,在遠古時代,曆法與天象不相應合, 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方便甚至巨大的災難, 原始人稱之為“天之缺失”。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女媧補天雕塑

持“巫儀說”觀點的學者認為,人們對天崩地裂、暴雨連綿、洪水氾濫等自然災難感到極度恐懼,卻無法正確理解這些現象,以為“天塌了”。於是,女媧為了消除這些可怕的災難,帶領人們進行了一系列祭天祭地的巫術禮儀活動,這便是“補天”。

持“生殖說”觀點的學者認為,無論是在原始戰爭中,還是應對自然災害,一個部落人數的多寡往往起決定作用,因此,女性的生殖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只有大量繁殖人口,才能“補天立極”,才能使氏族強盛,避免“天崩地陷”的命運。

此外,還有一些別的看法,諸如建房說、縫補天維說、推原說等等,不一而足。

為什麼要用石頭來補天

石頭,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石頭不但把人類引入了智慧文明之路,也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永恆的光彩。

人類早期,受限於不發達的生產力,要想生存下來,相當困難。而石器的發明,則讓人類擺脫了完全依賴體力進行生產的困境。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女媧補天雕塑

古老的石器作為一種生產工具,使人類便於捕食獵物、攻擊野獸、對抗外族,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上古時期,在人類心裡,石頭是一種擁有多種神力的工具,能夠幫助人類獲得了更多的食物,完成了種種艱難的生產任務,從而使人類快速適應了惡劣的生存環境。

長此以往,石器的作用便被無限放大,並且成為了人類心中的神靈,人類對石頭充滿了膜拜之情。

“五色石”之“五”,當為陰陽五行之“五”,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基本元素。

石頭能夠幫助人類獲得更多的食物,完成了種種艱難的生產任務,從而使人類快速適應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因此在上古人類的心裡,石頭是一種擁有無邊法力的神器。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漢代女媧壁畫(區域性)

選用五色石來補天,更符合上古人類對於天地萬物的思維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上古人類看來,天空就是一塊青石板,五彩石就是天山的五彩雲霞。

以石為天的觀念,在我國存在已久。如四川屏山縣一則神話講:天上盡是大石頭,風一吹就落下來。一則民間廣為流傳的謎語也說:“一閃一閃亮晶晶,青石板上釘銀釘”,這塊青石板指的就是天空。

女媧補天,是遠古人類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一個縮影

接下來,讓我們以科學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女媧補天”神話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

拋開故事中神化的部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出發,不難看出,“女媧補天”描述的是,上古時期一次重大的人類災難,這種災難波及的範圍極其廣泛,給人類帶來了重大物質損失和巨大的心理創傷。女媧作為一個個體或群體,在這次救災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就是說,是女媧氏帶領族人進行救援和災後重建工作的。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王充《論衡》

那麼,問題的核心就自然地集中為兩點:首先,災難是什麼?其次,女媧做了什麼?

第一個問題,女媧時代的人類到底遭遇了什麼樣的災難呢?

比較符合女媧神話中所描述那種災難巨大的自然現象是:地震、洪水、火山噴發、隕石雨、海嘯等等,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極有可能是大地震之後帶來的組合性質的災難。

“天柱折,地維缺”是對地震災難引起的山柱折、地開裂情景的描述。而“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都是地震引起的大災之後, 天地人畜之間破壞了平衡的混沌秩序的恐怖情景。

第二個問題,女媧做了什麼?也就說,女媧補天,補什麼了?

以現代人的思維,女媧補天之“補”,就是治理地震和伴隨地震而出現的次生災難,尤其是與水災相關的災難,還有最關鍵的安撫人心。

“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表達了先民們在災難面前渴望“止水”的意願;“殺黑龍以濟冀州”,就是希望女媧幫助他們戰勝兇猛的山洪和堰塞湖潰堤那種滔天洪水, 以拯救百姓蒼生;而“積蘆灰止淫水”,是先民治理水患中最常用的方法。

豐富多彩的古代神話,是遠古歷史的迴音,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它是根據原始勞動者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來的。

從女媧補天的民間傳說, 以及古籍所載的女媧補天神話材料, 我們可以較清晰地看到:在“女媧補天”絢麗的外殼中, 包裹著的是中國地震頻發地區先民,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一種意識形態, 其本質就是一則反映了上古社會大災難後社會重建的畫面,尤其歌頌了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被稱為“女媧”的個體或群體。甚至可能非一時一事之功,而是眾多救災救難事蹟的綴合。而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如勤勞勇敢、厚生愛民、捨己為人、延續種族等,才應該是我們迫切追問的。

女媧補天: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上古時期人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災難

女媧補天雕塑

補充一點,我本人與學界大多數觀點是一致的,並不贊同從歷史文化視角解讀神話故事中的災難現象,諸如“戰爭說”“曆法修正說”“巫儀說”“生殖說”,至於極個別學者提出的“建房說”“縫補天維說”“推原說”等,更覺得過於牽強附會、論據有偏頗。

戰爭固然會帶來大量的人口消耗,但是戰爭後的人口恢復,並不完全依賴於婦女的生殖努力,主要還是在於社會秩序的重建和社會經濟的穩定。

至於其他觀點,則完全拋棄了“女媧補天”神話中的災難現象,更多歸之於主觀判斷。

如“曆法修正說”,事實上,上古人類對曆法謬誤的認識並不深刻,人們更多是依靠祖輩積累流傳下來的經驗生活。(張文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