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簡介魯迅,則被陸帕以“哥哥”的形象,立體而豐滿地呈現了出來

狂人日記分幾個自然段

「本文來源: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提到魯迅,總會想到《狂人日記》,它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短短4000字揭露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本質,結尾的四個大字“救救孩子”至今仍發人深省。

由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狂人日記》,明天將在紹興上演,也將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感受。

大段的朗讀原著小說,慢節奏的敘事方式,長達270分鐘的演出時間,克里斯蒂安·陸帕,這個被稱為歐陸劇場屆巨匠的波蘭導演,用自己的方式,重構了《狂人日記》這一經典的劇作。

聚焦“父權權威制”,編織出林鄰里的生態與家庭的關係,將魯迅深邃悲切的思想內涵融入其中,還埋藏進了許多的“謎題”。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創作《狂人日記》之初,陸帕曾多次到紹興採風,拜訪魯迅故居。

他對紹興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景緻,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心裡,創作一部話劇的初衷,並非是還原一段歷史,“戲劇是當下的藝術,我們的戲觀照的時間是普遍的,觀眾不應該只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紹興。”

讓魯迅關於“人”與“人道主義”的思想,體現出普世性的價值,與普遍性的意義,才是導演陸帕希望達到的效果。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於是,詩人般的狂人,專制的哥哥,謹慎的講述者,神秘的嫂子……一一被呈現在舞臺上。

戲劇中的每個人物,在魯迅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比如,狂人。在魯迅的筆下,狂人是一位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富家子弟,他勇於反抗,是先驅者、覺醒者。

陸帕表示,“狂人”的原型之一,是魯迅的表弟阮久蓀。當年,因為社會的種種不公,阮久蓀曾一度出現“受迫害狂”的狀態,試圖自殺。

如今,北京魯迅博物館中仍收藏著魯迅所保留的、阮久蓀寫給母親的“絕命書簡”。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魯迅,則被陸帕以“哥哥”的形象,立體而豐滿地呈現了出來。

陸帕在創作過程中,對魯迅先生的資料,做了細緻的研究,他發現,魯迅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長兄如父”的影響。

於是,在舞臺上,哥哥與狂人是兄弟,但又存在著等級關係,哥哥承載著父親、老師、兄長多個身份,很大程度上掌控著弟弟的思想。

“在我看來,不能說哥哥是一個壞人,他代表的是這個社會的典型反應。當時的社會無法和那些尖銳的觀點和平相處,人們不說真話,也沒有辦法互相理解,只是一直沉默著。這個角色很複雜,很難表演。一方面我們懷疑哥哥做了壞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讓觀眾認為哥哥就是一個十足的壞人,不要一點希望都不給他。哥哥雖然做了錯事,但可以被原諒。”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慢”是陸帕的標誌。

三幕話劇《狂人日記》,長達三個半小時,這樣的時長,讓舞臺上的演員們,不像是戲劇表演,更像是呈現他們真實的生活。

在多媒體技術的今天,《狂人日記》的舞臺設計也十分複雜。

舞臺上,七臺投影裝置處理著不同的影像——牆上投影著日記潦草的書寫,房間不像是居所猶如牢房,伴隨著“講述者”極緩地閱讀日記,讓觀眾瞬間進入了魯迅的文字世界。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舞臺上還有大量影視化拍攝的呈現,這些都是在陸帕採風期間完成的。

關於很多自然意境的捕捉,陸帕也極為嚴苛,比如晨間的霧氣,如果陸帕覺得未達到要求,全體人員只能等待新一天的到來,重新拍攝。可以說,《狂人日記》用多媒體和現實的交融,跨越維度與時空,透過殘破不全的日記、清透的月光、水鄉古鎮的景象,在舞臺上構建了一個“魯迅的世界”。

9月27日,由王學兵、閆楠、樂曦等主演的《狂人日記》將在紹興大劇院上演,錢江晚報小時新聞也將第一時間帶來演員專訪,敬請期待。

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狂人日記》,明日紹興上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