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簡介演講嘉賓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它的重心往往並不在最終畫面或者最終形式的結果之美,而是去關注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設計師如何設計出一種優美的規則,讓這種規則執行起來,並且讓觀眾參與到設計的規則當中,

日晷怎麼畫

本文轉自:科普中國

道家自古就被世人看作是一個神秘的學派,他們有一門絕技叫做穿牆術。動畫片《嶗山道士》中,道士在師傅的指點下可以從牆上穿過去,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師丹青現身說法,他不僅從牆裡穿過去而且將為你揭秘穿牆術背後的秘密。師丹青為大家帶來演講《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以下為師丹青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主題叫做“看到別樣之美”,我想無論從我的名字“丹青”,或者說我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我想我在各位嘉賓當中應該是離美最近的一位了。我具體的專業是新媒體藝術,學院的這個系叫資訊藝術設計系,聽起來媒體、資訊這兩個關鍵詞跟科技不太一樣,但是好像又跟科技非常沾邊。

實際上在美術學院,我的專業稍微有一點另類,別人有時候會吐槽我們有點不務正業,你們也不老老實實拿筆畫畫,天天在那寫程式碼,天天在那搞一些感測器,馬達小機器人什麼的。新媒體藝術到底是什麼?或許有人覺得我們這個專業更應該去計算機系,自動化系,其實這是真的。我認為新媒體藝術天然地就跟科學家們共享一種基因,我們說著一種共同的語言。那具體是什麼呢?我先賣一個關子。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演講嘉賓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大家先跟我一起設想一個場景:你跟我興致勃勃地說,“來,我們不聽講座了,來下一次棋。”剛剛擺好棋子發現我的一匹黑馬丟了,棋盤上少一個子。我們是不是就不能下這盤棋了?不是的,撿個石子替代黑馬就可以了。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透過這個案例,大家想一想,左邊這個非常棒的、雕工非常精美的大理石黑馬,不論從它的材料、造型,都是一個藝術之美、一個造型之美或者形式之美,那麼右邊的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美的?但是在下棋過程當中,我們體驗的是馬走日,象走田這種規則之美。

在這種規則的系統下,從古至今千千萬萬盤棋從來不重複,大家樂此不疲地享受著這種規則之美。我這裡引出了一個詞叫做規則,也就是我剛才想跟大家說的,新媒體藝術跟科學或者技術兩者之間,它們有的一種共同的基因就是規則上的設計。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演講嘉賓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它的重心往往並不在最終畫面或者最終形式的結果之美,而是去關注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設計師如何設計出一種優美的規則,讓這種規則執行起來,並且讓觀眾參與到設計的規則當中,來獲得一種藝術的體驗之美。基於這樣一種共同的語言,或者我們叫共同的基因,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和設計師、藝術家之間其實並沒有壁壘。

舉個例子,程式設計師就是在設計一種規則,他不論用java還是用C都在設計一種計算機能執行的規則來生成各種各樣的應用。機器人也是在按照各種各樣的規則來做動作,甚至生物學家去剪輯一段基因,也是改變了基因的規則來生成新的物種或者品種,也是在針對規則進行創新的設計。因此,擋在文科生跟理科生、擋在科學家跟藝術家之間的這堵牆,其實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存在的。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幾個案例。我的第一個案例的作品名字叫做牆。它有一個靈感的來源,就是下面這個動畫片《嶗山道士》。

“快、快穿過去,不要怕穿過去。 咦真的穿過來了,真的過來啦。”

這個笑聲有點鬼畜。這個故事講的是嶗山道士跟老道士學穿牆術,老道說:“這個事其實很簡單,你看那有堵牆,你就玩命一頭撞過去好了。但是你心裡邊一定要覺得你眼前沒有這堵牆,你只要能夠達到百分之百認為你眼前沒有這堵牆你就穿過去了。”他練了很多次終於做到心中無牆,他真的穿過了這座實在的牆。這個小故事講了東方哲學中關於唯物跟唯心的一點很有意思的思辨。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咦,真的穿過來了,真的過來啦。

我帶學生的時候就想,我們能不能也做一個這種實驗。我們做一個牆,前面放著一個跑道,跑道旁邊有速度感測器,當你玩命地向這個牆衝過去的時候,不許猶豫,不許減速,只能加速。甚至當你最後離那個牆還剩一步兩步的時候,你也不要有絲毫的減速,到最後那一剎那,牆裡邊的機關會根據你的速度判斷是開啟牆讓你穿過去,還是把你攔在牆的這邊。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一件藝術裝置能不能讀你的心,我想即使是最前沿的腦科學家,也很難從紛雜腦波當中讀取某一個具體東西在你心裡是否存在。但是透過藝術家的一個創意,這個創意並不是牆的造型,而是整個互動的規則,根據觀眾奔跑的速度變化來決定牆開或者合。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沿途20米感測器所捕獲的人奔跑速度的變化。

上面這條曲線是在沿途20米感測器所捕獲的人奔跑速度的變化。奔跑速度同時也是對映著你心裡邊的速度。你的每一次減速,每一次停頓都是內心在掙扎:我真的能穿過去嗎?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我們也運用一些簡單的科學技術,比如沿途的超聲波感測器,能夠迅速斷開的電磁鐵,能夠迅速把門開啟的機械裝置。我們做了一系列的硬體、軟體和演算法的設計,最終呈現了一個作品。在最權威的奧地利的林茨電子藝術節上,我們在廣場上展示了這個作品。

觀眾參與互動,穿牆而過。

你不斷加速並且中途不能減速,到最後一剎那,門會一下開啟。如果中間突然減速或者慢慢停頓都會把你給卡在門的這邊。大家玩得不亦樂乎,這就是自己在跟自己掙扎的過程。

這件藝術作品規則很簡單,開或者關,好像不是很高科技,但是大家一眼看到這個裝置就覺得高科技來了。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這個大家都認識,蘋果的Siri,我們手機裡的一個助手,它可以幫我們報天氣,報股票,查路線,它除了是我們的助手,其實它是一個不太有存在感的AI。

有一部美劇《西部世界》,在美國的西部小鎮的居民,其實都是AI驅動下的機器人。編劇給這些機器人植入一個一個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並不是一個寫死得像看電影劇本一樣的故事,而是非線性發展的故事。遊客扮演其中一個角色進到樂園裡邊,相當於回到了過去的西部時代,在這裡邊你可以跟這些AI的角色去說話去互動,你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會影響情節朝不同方向發展。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西部世界》劇照。

這樣一個全智慧的未來式的遊樂場的構思啟發了我們的團隊,我們有沒有可能設計一個編劇的軟體呢?通常編劇會有起因、經過、發展、高潮跟結果,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觀眾是被動地去感受悲歡離合,是一個旁觀者。如果觀眾作為第一人稱視角,進到這個故事裡邊跟角色去互動,那情節就會朝不同方向發展。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上面大家看到這些有點像電路上的線是我們這套系統的一部分。在每個黃顏色的關鍵節點上,觀眾語音的輸入或者他行為的輸入會導致情節朝不同方向發展。針對我們設計的這套系統,我們做了一個APP叫做必果世界,手機APP可以下,它分別有幾個版本,一個版本叫如果英語,還有一個叫魔島英語,面向的物件是小朋友。這一款由藝術家創意構思出來的一個非線性的劇情編輯器,正在面向語言學習的市場進行商業化。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我想我們在座的各位都經歷過從小背單詞學語法的痛苦,我也是一樣,出國留學前去考託福,感覺自己英語不錯,一下飛機卻懵得一塌糊塗。但是如果從小學或者從中學就出國的小朋友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天天生活在那個語言環境裡邊,而不是在記單詞。

所以我們創造這個叫blingo world,不是西部世界了,叫必果世界。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虛擬人物,在這裡邊有第一人稱視角的角色扮演,比如你是一個特工,你要潛伏到美國,混過海關的檢查等開啟你講英語的第二人生。

為什麼這個設計很重要?因為當你說英語的時候,在真正的語言情境當中你會獲得一種反饋,這正是在普通的英語課堂裡所缺少的。比如說在海關的時候,你可以扮演各種各樣的身份,你可以跟他說我是學生,也可以跟他說我來出差,也可以跟他說我來旅遊。如果你是學生,這個海關警察會來問你去哪兒上學、要學什麼專業等。如果你來旅遊,警察會問你去哪裡旅遊,所以這是一個真正的實景訓練。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人機互動,真正的實景訓練。

再舉個例子,生活中的很多情節,比如買機票、改機票、直飛還是連乘、然後時間對不對、這個票價怎麼樣,都可以跟這個AI去互動。甚至是在酒店裡邊找房間,你一定要豎起耳朵聽,到底是第二個路口左轉,還是第三個路口左轉,不然你就敲錯門了,進到別人家房間裡。

上面提到的都是藝術創作編劇、語音語義的理解和 AI進行的一個高度的結合,科技讓藝術的邊界進行了無限擴充套件。

不論是新媒體藝術專業還是更多的從事這種互動設計的專業,它們打開了一扇巨大的門去跟各個科學領域擁抱,不僅僅是計算機領域,未來,我們也會嘗試跟更廣闊的領域,更多不同的學科進行交叉跟互動。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演講嘉賓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藝術能跟各個學科發生哪些跨界呢?

第一,我們跟生物學家一起探討在未來的動物園裡,你有沒有可能跟動物去講話。因為生物學家已經破解了螢火蟲尾巴上閃光的密碼,我們把人工的LED光源放在野外的環境,讓音樂家做一段音樂控制LED的閃光,這種閃光的頻率讓螢火蟲可以聽得懂,它可以是吸引螢火蟲,也可以是嚇唬螢火蟲,在自然光和這種生物之間建立一種美妙的藝術化的體驗。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第二,我們跟心理學家合作研究夢境。我們做夢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虛擬現實的體驗,它甚至比任何一款VR頭盔的體驗都來得真實。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我們做夢的時候,透過人眼快速轉動期以及清醒夢的科學理論的研究,利用一款軟體跟一個智慧耳機跟睡夢中的人產生互動,被導演並且產生新的故事。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第三,跟月亮互動。我們現在說的都是地球上的事,那麼藝術能不能做到月亮上去,能不能走得更遠?我們的同學設計了一款手機,當你抬頭的時候可以拿著手機跟頭頂上的那個月亮進行互動。月亮上有什麼?我們做的互動裝置叫做月亮上的日晷,透過日晷向地球報月亮時這麼一個方式來建立地球上的觀眾跟月亮之間的一個互動。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藝術的探索邊界已經遠遠超過了美術館,遠遠突破了畫框,突破了放雕塑的臺子,擴充套件到了生物、心理學、潛意識,甚至到了外太空。其實早在幾百年前達芬奇的文藝復興時代,藝術跟科學就不分家。所以我希望在這個時代,藝術跟科學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產生對未來更有趣更美好的一個幻想。所以今天我在《我是科學家》這個演講舞臺上來定義自己到底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也許說不清楚,也許永遠不需要說清楚,謝謝大家。

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演講嘉賓師丹青:《新媒體藝術:跨界融合的“穿牆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