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簡介然而根據英國官方零幾年所做的調查來看,57%的人是因為父母家人、朋友不願提供住所,自己失去了住所才成為了流浪漢

食鹽之路的商旅是什麼?

2015年,50歲的雷諾。溫恩因為一場官司失去了自己的住所,與丈夫成為了一對流浪徒步者。無家可歸的二人自此沿著英國的西南沿海小徑徒步行走1014公里,踏上了一段尋找自我救贖的奇異旅程。

旅途結束後,雷諾.溫恩以自身經歷為基礎,寫出旅行回憶錄《鹽之路》。隨後這本佳作入圍“科斯塔圖書獎”、“溫萊特圖書獎”,並榮獲年度暢銷書。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這本真實記錄作者自身經歷的作品,不僅指出了英國流浪漢群體的困境,改變了我對流浪人士的固有看法。同時這場作者本人的自我救贖之旅,也賦予了我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

畢竟,沒有什麼比從頭來過更需要勇氣。

1、流浪是因為酗酒和吸毒?事實並非如此

往往提及流浪人士,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畏而遠之。想必不僅是我,大多數人恐怕都覺得大部分流浪漢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

然而《鹽之路》卻實實在在地給我上了一課。本書的作者雷諾。溫恩,之所以在天命之年流離失所,根本不是因為我們所設想的吸毒、酗酒、賭博。

她和丈夫二人兢兢業業,精心經營著自家的莊園。然而,因為一場官司,二人未能在正確的程式中提交關鍵的證據,從而被法官宣判應負責任,其全部家庭財產就這樣在一紙判令下化為了泡沫。

暫時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打算的二人,因為無法厚著臉皮在朋友家裡東待一天,西住一天,只得做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決定——

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開啟一段總里程1014公里的徒步旅行。

而成為了流浪揹包客的夫妻二人,也才第一次靜下心來了解到流浪漢群體的真實面貌。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正如雷諾。溫恩在《鹽之路》中所言:

“人們對無家可歸者至今仍存在刻板印象,大家普遍認為無家可歸的人要麼是長期酗酒者,要麼是癮君子,再或者精神狀態出了問題。雖然這的確是存在於無家可歸者這一群體當中的某些症候,但很多人很可能是因為無家可歸在先,才被迫成為了酗酒者和癮君子。”

尤其在英國這樣的高福利制度國家,人們對流浪漢往往抱有更大的偏見,認為他們是一群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廢人,或者是什麼潛在的危險分子。

然而根據英國官方零幾年所做的調查來看,

57%的人是因為父母家人、朋友不願提供住所,自己失去了住所才成為了流浪漢。根本不是所謂的酗酒、吸毒。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一位在英國對流浪漢進行採訪的留學生,就收到過這樣的回答。

““你讓自己無家可歸”,他們總是對我說。他們沒有意識到成為流浪漢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這一分鐘我正在工作,下一分鐘我無家可歸。”

的確,英國之所以有大批的無家可歸人士,絕非沒有原因。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據統計資料顯示,在導致人們流浪的因素中,“

關係破裂

”高居榜首。與我國的傳統認識不同,英國人似乎並不在乎家人之間的互相幫助。

這就使得在流浪群體中的部分人是因為“無處可去”而被迫流浪。他們或許是中年人,居無定所,自己的兒子、女兒卻視若無睹,不願接納他們與之共住。或許是因為離婚,而沒能找到下一個住所,於是踏上了流浪的旅程。

這在我們看來或許很奇怪,但國外的文化的確就是如此。子女達到一定年齡後就會搬出家去獨立居住,然而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子女都百分百擁有這樣的能力。

此外,據調查發現,在英國的流浪漢之中,存在著大批外國人士。

他們大都是被英國的福利制度所吸引,然而來到了英國之後卻發現一切都是虛假的美夢,這個高福利國家根本沒有保障他們居有定所的能力。

而且由於英國採用先進技術代替人力的方針,使得人們要想在英國成為一名失業者並不是一件難事。

一位流浪者曾在面對採訪時如此說道:“

如果你六七個月前問我是否會在大街上,我可能會放聲大笑。

的確,你甚至無法預料自己接下來的命運,正如寫出《鹽之路》的雷諾.溫恩,人到中年卻一無所有,誰能料得到呢?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而你覺得可能是潛在罪犯的那些流浪者,他們可能之前是拳擊手,是某高等大學一等學位獲得者,是在皇家郵政工作了13年之久的老手。

然而,一旦他們成為了流浪者大軍的一員,就不會有人關心他們的過去、未來。天然的偏見和歧視,無端的聯想與揣測將會為他們如今的落魄編織出各式各樣的理由,誰也不會在乎他們的痛苦與無奈,無助與迷茫。

比如絕大部分人可能會說,他們為什麼不重新找工作,走上正途呢?

喬治奧威爾在《巴黎倫敦落魄記》中寫道:“

人們錯誤地認為失業的人僅僅擔心沒有收入來源,相反,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會因為骨子裡的我勞動本能而想要勞動,這種願望更勝於想要得到報酬。

換言之,但凡能有勞動的機會,絕大部分流浪者還是十分樂意的,但遺憾的是,因為偏見的存在,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很難再次被接受認可,想要重新獲得一份工作也就難如登天了。

2、高福利的“陷阱”與“圈套”

談起西方國家,其優越的福利制度常為人津津樂道。然而透過《鹽之路》,我卻發現所謂的文明國家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暫且不提作者雷諾。溫恩對於英國司法制度的激烈批判,英國政府在處理流浪漢這一問題上也表現得毫無誠意。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首先,英國政府為了自己的面子,往往在統計流浪漢人數時隱瞞資料。

“英國政府提供的資料表明,在2013年整個英格蘭地區大約有2414人流落街頭。由倫敦管理局資助的無家可歸者與資訊網路提供的資料表明,2013年僅僅在倫敦街頭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人數便達到了6508。英國政府針對倫敦區域內無家可歸者的統計資料顯示,其總數只有543。”

官方資料與民間資料相差如此之大,足以說明英國在應對流浪漢問題時的遮掩。

再加之由於人們長期對流浪漢存在偏見,所以英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來約束和限制流浪漢,但這些美其名曰是為了防止市民受到侵擾的條款,卻嚴重侵犯了流浪漢們的人身權利。

“只要地方管理機構認為你是形跡可疑人員,那麼他們就有理由驅逐你,或是乾脆逮捕你。”

既然英國官方對流浪漢如此不待見,而他們又自詡高福利國家,那麼為什麼不乾脆提供精準到人的救濟,讓這些流浪漢有工作可做呢?

遺憾的是,英國在針對流浪漢的福利保障方面也十分不合格。

儘管英國規定無家可歸者可領取到一定救濟金,但卻設定了一條非常讓人不解的條件——被救濟人員必須有固定住所,這樣才能發放救濟金。但問題也因此而產生了,我家都沒了,我到哪找個固定住所?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鹽之路》中,夫妻二人為了拿到這筆救濟金,不得不拜託自己的好友幫忙代取,但其他的流浪漢們呢,那些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人們,又該如何走出這條規則設定的迷宮?我們不得而知。

其次,在英國某些地方的確有供流浪漢小住的設施,但他們的床位和經費都十分有限,完全照顧不了那麼多流浪漢。而英國又不願意花錢擴建,遇到廢棄的土地寧可改造成度假村來吸金,也不想將之拱手讓給流浪漢們。

被人們歧視,被政府拋棄,雙重壓力之下,流浪漢們想要重回正道,豈有那麼容易?

3、中年夫妻的自我突破

既然流浪漢們不能指望外界的幫助,那要想實現人生的突圍,也就只能靠自己了。

《鹽之路》中的夫妻也是如此,而且說實話,他們的境遇比某些流浪漢還要悲慘。因為對雷諾。溫恩來說,與破產相伴而來的,還有丈夫茂斯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診斷。

或許人在一無所有時反而更能一無所顧

,接連遭受打擊的雷諾做出了一個瘋狂而又大膽的決定。

她沒有投身於找工作的洪流之中,無視了醫生讓丈夫不要遠行的囑託,說服了想要阻止自己的女兒。僅僅帶著一頂帳篷,2本書,幾件生活必需品,靠著每月固定的,數量少的救濟金,踏上了路程達1014公里的旅途。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也許在讀者看來,這太過瘋狂,然而現在回過頭去,這對於雷諾來講,卻是正確的選擇。

在沿著西南小徑徒步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忍受飢餓、日曬、缺水、暴雨、狂風。然而前期體力的過度消耗反而讓雷諾免於胡思亂想,從而為自己尋找解決方法提供了富裕的時間。

旅行前期,難以適應的二人雖然吃夠了苦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逐漸習慣。一路上,西南沿海小徑絕美的風光洗滌了他們的心靈,嬌豔的花朵,夾雜著鹽味的溼潤海風,翱翔於碧海藍天之間的海鷗,以及伴隨他們無數個日夜的晚霞,都讓他們意識到了自然風光的美麗。

而沿途中遇到的一些同類人——流浪漢們,也使得雷諾不斷地比照著他們與自己的人生。

他們中的某些人與雷諾一樣,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不因自己流浪漢的身份而感到有何不可。但也有一些人消沉頹廢,喝酒閒逛,無所事事。

最終,雷諾找到了自己接下來的方向。

“當無處可去的時候,繼續前進是個不錯的選擇。正是這種靜止不動的狀態拖垮了人們。”

的確,在一開始,厄運接二連三的到來時,雷諾整日以淚洗面,不願接受事實,試圖以此逃避現實。

然而現實根本不會因為你的否認而有何更改,我們除了接受,面對,別無他法。

但接受,並不意味著服輸。

有一些流浪漢們,覺得自己被拋棄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所以在自暴自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雷諾遇到的另一個流浪漢,卻始終盤算著未來。

《鹽之路》:無家可歸是因為酗酒和吸毒?請放下你對流浪漢的成見

換句話說,逃避與服輸都是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這兩種人都無法邁出向前的步伐,而一直在原地打轉。然而時間仍然會流逝,自然永遠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善心大發。

所以,與其說某些人自甘消沉是因為被困在了過去裡,倒不如說是他們將現實發生的一切都貼上過去的標籤,打扮成過去的模樣,營造成過去的假象,來欺騙自己,麻痺自己,似乎這樣,就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雷諾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更堅定了她要走完1014公里的決定。無論丈夫是否已是油盡燈枯,

但只要此刻,我們還在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就好。

或許《鹽之路》最後想要傳達的理念看起來過於“心靈雞湯”,但現實正是如此。要麼沉淪,要麼前進,人生的選擇往往就是這樣簡單。

希求所謂的大師用高深的理論來拯救迷茫的自己,而對簡單的理念嗤之以鼻,其實不也是另一種逃避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