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簡介寫到這裡的時候,整個故事大約寫了一半,因為從頭到尾作者的筆法都是跳躍式的,他並沒有連貫的展現愛麗絲與馬蒂亞成長的細節,而只是利落的截取了他們生活的某些片段,於是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寂寞的少年與兩個脆弱的成人,他們因為與世界格格不入

劉易斯卡羅爾多少歲

愛麗絲和馬蒂亞之間的一些問題是別人先發現的,他們有所察覺已經是很多年以後了。他們牽著手走進客廳,臉上沒有笑容,視線的軌跡也不一樣,他們的身體像是透過胳膊和手指的接觸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軸承。

《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他們的頭髮有著明顯的反差:愛麗絲的頭髮是淺色的,襯托著她那過於蒼白的面部面板,馬蒂亞的頭髮則是深色的,蓬亂地垂著,遮住了他黑色的眼睛,使他的雙眼消失在那稍稍彎曲的眉弓下面。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個沒有明確界限的共同空間,在這裡似乎應有盡有,而空氣靜止,不受外界的干擾。

愛麗絲先一步走在馬蒂亞的前面,馬蒂亞輕輕地牽引正好平衡了她蹣跚的步伐,掩蓋了那條腿的瑕疵。馬蒂亞任由愛麗絲牽著他的手,他的腳踩在地磚上,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他手上的傷疤被藏了起來,安全地落在愛麗絲的手中。”

以上三段話,摘自義大利作家保羅喬爾達諾的處女作《質數的孤獨》,身為一位八零後的粒子物理學博士,這部小說一經出版便暢銷全歐,被改編成電影,更是讓它的主人成為了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最為年輕的得主,我想,其內在原因大約是因為這部作品所呈現出的,如同雪片一樣冰冷直白的孤獨。

《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觸動,唯一令我感到有趣的也不過是它以質數編排頁碼的設計,甚至於它頭幾頁的故事也並未勾起我的興趣,事實上,它花了整整十頁為讀者描述了女主角愛麗絲年幼時的一場滑雪事故,而更多的篇幅則用來以一種碎片化的形式講述了她和她周圍人之間單薄的關係。此外,還有寒冷的雪花和粘稠的霧氣。

而這樣的感覺正是延續了整本書的氛圍。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者出身理科的緣故,整個故事的敘述方式都有一種旁觀者的冷漠,而這份冷漠也藉由文字傳遞到讀者心中,並最終共情於作者筆下角色的感受與孤獨。

《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或者更準確一點,在這個故事裡,恆久不變的只有孤獨。

這本書所講述的情節其實極為簡單,主要角色即為一對孿生質數——愛麗絲與馬蒂亞。

而與之相對的馬蒂亞與愛麗絲相似又不同,他是一個少年天才,可是卻有一個智力發育不全的雙胞胎妹妹,對他來說這個妹妹是個無可辯駁的累贅,因此有一次他為了擺脫她而讓她待在公園,隱約的希望她能夠走失,他當然沒想到她會真的失蹤,從那時候開始,他開始沉默,自殘,拒絕整個世界,他是第二個質數。

而當某一天愛麗絲在街道上忽然瞥見馬蒂亞的瞬間,她忽然毫無緣由地被那個手上裹著繃帶的男孩兒觸動,於是她主動地接近了他,和他成為朋友,以一種詭異的方式互相安慰,並彼此支撐著度過了他們的青春。

《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直到馬蒂亞在大學畢業後因為去往德國研究數學而分道揚鑣。

寫到這裡的時候,整個故事大約寫了一半,因為從頭到尾作者的筆法都是跳躍式的,他並沒有連貫的展現愛麗絲與馬蒂亞成長的細節,而只是利落的截取了他們生活的某些片段,於是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寂寞的少年與兩個脆弱的成人,他們因為與世界格格不入而互相吸引,卻又因為本質上的不同而無法相依,即使在他們最靠近的彼此的時候,即使他們之間已經結成了旁人無法穿過的網格,他們也依然不能真正的觸碰彼此的心靈。

但你不能說那就不是愛情。

在馬蒂亞去往德國之後,愛麗絲在家鄉結婚又離婚,在她和馬蒂亞短暫的通訊之間從未提過他們的感情,直到她在醫院裡意外地看到一個極像馬蒂亞的女孩兒。

在那個瞬間她認定那就是馬蒂亞的失蹤多年的妹妹,於是她寫信讓馬蒂亞回來,而馬蒂亞也立刻回來了,在拿到她的信的那一瞬間,儘管她只寫了“你得來一趟。”這五個字,甚至沒有給出任何理由,但馬蒂亞也還是來了,搭乘飛機,跨過國境線,不遠萬里地來了。

《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他們重逢,交談,意識到彼此依然和當年一樣,依然是兩個離得很近卻脆弱無比的人,於是馬蒂亞重新回到德國,而愛麗絲直到最後也還是什麼都沒說。

至此,他們之間那樣冰冷又溫暖的感情也終於無疾而終。

這個故事無疑不是什麼令人快樂的東西,但是它卻意外地具有直擊心靈的力量,因為這世上哪有不曾體味過孤獨的人呢?即使是在最廣袤的人群當中,即使是在最體貼的朋友身側,孤獨也會在某個瞬間突然侵襲你的心臟,讓你感覺寒冷難耐卻又無法掙脫,只因為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所以每個人都必得體味孤獨。

而最諷刺的事其實在於,除了作為主角的愛麗絲與馬蒂亞,書中的每個配角其實也都有各自的困局,富家女薇奧拉,唯有透過欺負同學和捏造故事才能獲得心靈的滿足,同性戀丹尼斯,他或許一輩子都不能坦白自己的真實性向……

在作者近乎殘忍地剖白筆調之下你看見每一個角色赤裸的側面,看見他們外殼下流血或結疤的傷口,世界上讓人脆弱的東西太多了,沒有人能夠承受。

可是儘管如此我也依然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其實在所有這些令人寒冷的孤獨之外給出了一個帶著些許希望的解答,我猜作者所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孤獨的必然,感到被世界拒絕的人不會只有一個,而拒絕世界的也不會,或許理由不盡相同,但人類本質上依然是無法共情的。

然而作者在故事的最後寫道:“她對著明澈的天空微笑,只稍稍一使勁就自己站了起來。”

愛麗絲站了起來。

即使在最終明白了孤獨就是所有人的宿命之後她依然在晴空下微笑站起,似是要對著所有的過去揮手作別,那麼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又有何理由不繼續努力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