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拖垮一個王朝的戰爭,為什麼要打?

簡介在第二次遠征高句麗期間,大軍剛過遼河展開進攻時,國內卻出現了叛亂的情況,楊廣大帝被迫回師平叛

條頓人祖先是哪裡人

拖垮一個王朝的戰爭,為什麼要打?

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

01

公元612年,一支上百萬人的大軍,在隋煬帝楊廣的親自率領下,從今天的北京出發,一路向北,征討高句麗。

說是出征,其實更準確地說,是一場大規模武裝遊行。

大軍分成左右共二十四路,排隊依次出發,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擺下了個一字長蛇陣。

隋煬帝要征伐的高句麗,勢力範圍涵蓋今天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定都在今天的平壤。和之後的高麗,還不能劃等號。

這個地方政權所轄的區域,原本就是中原王朝的領土,最早能追溯到商朝。只是後來因為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才任由高句麗在此地坐大。

因此,如果大隋拿出“自古以來”的法理,這片疆域就屬於中原政權 。

尤其是楊廣大帝個人,一直對六合一統的漢朝推崇備至,既然漢代的疆域圖中有這片區域,大隋怎能容忍其遊離?

這不僅是楊廣大帝一個人的想法,而且是很多人共同的夙願。

重塑大漢榮光,我輩義不容辭!

02

偏偏這個高句麗,並不是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在隋朝統一南北的歷史程序中,高句麗就奉行了連橫合縱的外交策略,

對大隋搞“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圍堵”那一套。

不僅積極鼓動北齊流亡勢力復國,還派人到江南的陳朝去朝貢,企圖南北呼應。

更有甚者,高句麗還聯合了北部的東突厥,操縱靺鞨、契丹,頻頻渡過遼河,滋擾帝國邊疆地區。

這樣的邊境局勢,還激發了河北地區長期存在的分離主義情緒。

在高句麗搞的一系列小動作中,最讓隋朝介意的還是勾結東突厥。

楊廣大帝對東突厥這個馬背上的民族,一直不敢掉以輕心,如果雙方聯合,將會在一北一東兩個方向上,威脅帝國安全。

用現在的話說,

這是對大隋放血、地緣圍堵的一枚釘子。

這可不是杞人憂天,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大帝會見突厥啟民可汗的時候,居然正巧在那邊撞上了出使的高句麗使者。

這種在你眼前勾勾搭搭的舉動,讓隋朝統治集團深感芒刺在背。舊仇新恨,堅定了楊廣大帝出兵的決心。

如果用現代視角審視,這場戰爭是出於國家戰略安全被威脅。

但要再進一步,也是:

楊廣大帝意圖構建一個以大隋帝國為中心的、穩定的國際秩序。

拖垮一個王朝的戰爭,為什麼要打?

03

揮師北上之前,楊廣大帝洋洋灑灑釋出了一篇討逆檄文,相當於戰前全國電視講話。

這篇檄文事實清晰、邏輯嚴謹,不僅譴責了高句麗是個十惡不赦的侵略者、無父無君的亂臣;還反覆強調了以戰止戈、師出仁義的大道理。

原文說

“帝王之用干戈,蓋非獲已”。

我出兵不是為了佔領你高句麗,美化我個人的歷史功績,是為了解除你的非法武裝,阻止你繼續襲擊我邊疆地區的人民。

核心目的就是一句話:

我不得不出兵,否則歷史即將重演。

詔令最後還強調

“只懲元兇,協從不問”

的寬容政策,並申明瞭

“秋毫無犯”

的嚴明軍紀。

按照楊廣大帝的戰略構思,這場戰爭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也就是說,殺伐與征服不是目的,我要讓你心悅誠服、匍匐於地。

皇帝御駕親征,攜天子之威,陳兵遼河之畔。到時候高句麗這樣的蕞爾小國,還不望風而降?沿途百姓,還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所以這場戰爭一開始,就沒有打大仗、打惡仗的預期,而是把重點放在如何受降才能彰顯帝國威儀上。

但楊廣大帝顯然錯估了形勢和高句麗抵抗的決心,儘管大軍包圍了高句麗的軍事重鎮遼東和首都平壤,但進攻屢屢受挫,戰果並不明顯。

更要命的是,高句麗守軍還摸清了大隋戰略搖擺的漏洞,一旦感覺頂不住了,馬上搖白旗請求談判。背地裡卻加緊整修戰備,扭頭又翻臉不認人。

一方面有礙於國際觀瞻,另一方面還要時刻秉持人道主義精神,隋軍打起仗來放不開手腳,關鍵據點久攻不下。

原本希望兵臨城下,高句麗內部政權迅速崩潰、改朝換代,新政權跪地稱臣,大隋扶植一個新的代理人。

結果被逼到牆角的高句麗,成功動員了一場抗隋救亡、民族圖存的衛國戰爭,和隋軍打得有來有回。

到了夏末,大雨泥濘使得戰機盡失,楊廣大帝只能丟下數十萬將士的屍骨,鎩羽而歸。

04

這場戰爭的失利並沒有熄滅楊廣大帝內心的征服欲,他隨後又接連發動了第二次、第三次出兵討伐高句麗。

但戰爭的後果卻是由隋朝各個階層承擔的,剛剛統一的天下因為大肆徵發兵役、徭役,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迅速醞釀出了新的社會風暴。

在第二次遠征高句麗期間,大軍剛過遼河展開進攻時,國內卻出現了叛亂的情況,楊廣大帝被迫回師平叛。

用現代視角來看,

楊廣大帝的外交危機已經誘發了國內的政治危機。

但在這樣的危險訊號之下,他仍然不顧王朝顯現出的頹勢,執意發動了第三次遠征高句麗。

按部分歷史學家的觀點,

楊廣大帝對高句麗的執念,或許是希望透過對外戰爭的勝利,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從而達到“攘外安內”的目的。

如果高句麗俯首稱臣,對外,他稱得上開邊擴土、廓清寰宇;對內,也可以說守國有功、力挽狂瀾。

但如果遠征無果,窮兵黷武、禍國殃民的歷史責任就要安在他的頭上。

國內經濟下滑、民生凋敝的情況,要和國外大軍出征、四方來朝的戰果能夠匹配。

如果內外情況不匹配,誰造成國內經濟下滑、民生凋敝,誰就要揹負這個政治成本。

拖垮一個王朝的戰爭,為什麼要打?

05

楊廣大帝的第三次遠征,雖然取得了高句麗形式上的臣服。但班師回朝後,各方君主來賀,卻並不見高句麗的人。

本來要借高句麗國王的朝見,向四夷示威,重申隋朝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可勞民傷財遠征三次的高句麗,居然又放了鴿子,狠狠打了楊廣大帝的臉。

但此時國內風起雲湧的叛亂,已經不允許他再次發動遠征了。

史書記載,楊廣大帝面對此情此景,難掩心頭悲憤,寫了首詩,其中有兩句非常消極:

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

我白白有一顆想讓天下歸心的雄心壯志,卻再也沒有能夠可以依仗的風,送我上青雲。

大爭之世,固然呼喚強人政治。但要怎麼做,做什麼,將來都是要上史書的。

至於落得一個怎樣的定論,可能由不得本人甚至本國人來下了,得看歷史的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