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背後:各種真實事件原型,因鍊金術殘害幾百活人

簡介關於吸血鬼的史前傳說,有文獻記載,在1031年的法國南部,有幾個大主教在討論一件事,說是有個被開除教籍的騎士死了,這個騎士的屍體好幾回都在被埋葬之後,在距離他墳墓很遠的地方被發現了,這個故事就是在暗示這個騎士是個吸血殭屍

為什麼有吸血鬼

人類創造出了許多奇特形象,吸血鬼就是其中一個,他是如今西式奇幻作品中最經典的形象,與之有關的電影、動漫、遊戲不計其數。但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吸血鬼的形象和設定,但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就有的呢?

這裡要講的一點是,為什麼吸血鬼必須吸活人的血才能生存,而不是人的其它器官,比如心臟或腦子之類的。其實這是因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生存和鮮血之間就有了美妙的幻想和一定的認知,血被認為是寶貴的生命力的象徵。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背後:各種真實事件原型,因鍊金術殘害幾百活人

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發現吸血鬼,或者說類似吸血鬼這樣怪異的記載,是在中亞波斯發現的一隻史前陶罐,這個陶罐上畫的是一個男性在和一隻想吸他血的吸血鬼搏鬥。而巴比倫的傳說裡也有個女妖叫莉莉圖,她靠吸兒童的血存在。

其實早些年香港影視劇裡也有吸血的形象,就是殭屍,他們渾身僵硬,指甲奇長,雖然也吸血,可這種並不是真正的吸血鬼。

關於吸血鬼的史前傳說,有文獻記載,在1031年的法國南部,有幾個大主教在討論一件事,說是有個被開除教籍的騎士死了,這個騎士的屍體好幾回都在被埋葬之後,在距離他墳墓很遠的地方被發現了,這個故事就是在暗示這個騎士是個吸血殭屍。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背後:各種真實事件原型,因鍊金術殘害幾百活人

12世紀的時候,有一部叫《法庭瑣事》的書籍也記載了差不多的例子,都是說發現有人死了之後,被發現在地面上糾纏活人作怪,而他的墳墓還完好無損,人挖來後,甚至可以看到屍體依舊鮮活。

當時人們將他們叫做吸血的死屍,不過,當時這些故事並沒有得到廣泛流傳。到了14世紀,中歐的西利西亞、波西米亞等地,也出現了一些傳說。

說是有些人在死了之後,埋在墳墓裡,過段時間人們再開啟,就會發現屍體儲存完整,還有血跡。現在有人指出這種傳說不靠譜,說是因為當時瘟疫橫行,大家為了避免受到感染,就將很多將死之人提前埋了,那些血是他們在棺材中掙扎時抓出來的。

但當時不明真相的人們可沒這麼理智,在現場見到那種情況後,他們就亂了,之後,各種添油加醋的迷信就流傳開了。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背後:各種真實事件原型,因鍊金術殘害幾百活人

等到公元14到15世紀的時候,法國也開始盛行吸血鬼的傳說,這主要是當時有人實際上做出來一些殘忍的事情,如吉爾斯·德·萊斯。

德·萊斯其實是百年戰爭時的法國元帥,是聖女貞德的戰友,後來貞德被燒死後,他在不久也隱退了。德·萊斯之前有錢有地位,隱退了之後為了繼續保持自己奢華的生活,他迷上了鍊金術。

鍊金需要祭品,於是德·萊斯就選擇用活祭,他選擇城堡周圍8-15歲的男孩,根據記載,德·萊斯自己供述殺害了一百多名孩童,但史學家門估計,這個數字要大得多。

這樣一個殘忍到極點的人,民間自然會有各式各樣的關於他的傳說,19世紀的時候,就有作家將他描寫成吸血鬼。而現在的西方童話中,有個殺害過六個妻子的藍鬍子的形象,其原型就是他。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背後:各種真實事件原型,因鍊金術殘害幾百活人

而比德·萊斯更能代表吸血鬼的,就是德古拉伯爵了。德古拉的原型是羅馬尼亞的名將弗拉德三世,德古拉是他的外號,即魔鬼的意思。

弗拉德其實是羅馬尼亞的英雄,他打敗了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者,等於解救了自己的國際和人民,但與此同時,他又是嗜血的暴君,他喜歡把人用尖木樁子戳死,手段殘忍,性格殘酷,以至於在他死後,被人傳為是吸血鬼。

真正把他變成家喻戶曉的,是400年後的英國作者斯托克,寫的一本叫《吸血鬼德古拉》的書,這本書創造了現代吸血鬼的神話,也讓德古拉成了吸血鬼史上最出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背後:各種真實事件原型,因鍊金術殘害幾百活人

弗拉德三世被稱為“穿刺公”

到公元16世紀的下半葉,吸血鬼的迷信就開始慢慢擴充套件開來,因為當時西方宗教改革,很多迷信也跟著名正言順地延展開來。當時人們普遍相信,以前瘟疫流行時那些在棺材裡的吸血鬼是有魔力的,可以從遠方讓活人就死了。

1581年的時候,有個叫拉瓦特的人寫了一本書,他說凡是在死後顯靈的都不是死人的靈魂,而是變成死人模樣的魔鬼。這篇文章出來後,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熱議。

甚至當時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也就是後來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也發表了一篇論文,叫《惡魔研究》,在裡面,他就對這個觀點和認同。

連國王都這麼認同了,民眾自然就更加願意相信了。事實上,他的這篇文章,對於殭屍、魔鬼等形象的進一步演化,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西方關於吸血鬼的傳說,也慢慢地,變得更加家喻戶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