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苔米筆記」家與人——再讀楊絳《我們仨》

簡介苔米筆記202004期家與人作者 | 張 琦盛夏的清晨,再次捧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文字平實無華卻仍感人至深

羈絆之舟是誰寫的

「苔米筆記」家與人——再讀楊絳《我們仨》

「苔米筆記」家與人——再讀楊絳《我們仨》

苔米筆記

2020 04期

家與人

作者 | 張 琦

盛夏的清晨,再次捧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文字平實無華卻仍感人至深。

嚮往於“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至真至誠;佩服於“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的從容無爭;欷歔於“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的悲苦離情。

老來相失,世事殘忍,空留一人思念“我們仨”。

「苔米筆記」家與人——再讀楊絳《我們仨》

家,簡單一字,意義深刻。

說到家,你最先想到了什麼?是家裡面你最在乎的人,還是你最熟悉的媽媽的味道,亦或是院子裡的柿子樹和掛在樹梢的那一彎月兒?

古今往來,故鄉是家,家亦是故鄉,是最能觸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的,有“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離鄉愁;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的思鄉苦;還有“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的憶鄉悲。

倦鳥歸林、魚翔淺底、落葉歸根,都是異客遊子對家的深深眷念,就如莫爾所說,為了找尋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縱使穿越千山,歷經滄桑,相遇美好,家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苔米筆記」家與人——再讀楊絳《我們仨》

人是家的核心,家人才是能讓“家”產生心理依賴和歸屬感的真實原因。家人們讓傢俱象生動起來,他們會爭執,會有缺點,會經歷失敗,甚至不怎麼了解彼此,但都不妨礙他們成為可愛又有煙火氣的特殊存在。相信相聚、相守相助、樸實無爭,便是對家人最好的詮釋。

小的時候,父母之於我們,是天,是山,是無所不能的象徵;長大後,伴侶、孩子之於我們,是光,是熱,是歡聲笑語的泉源;老了以後,天倫之樂則成了我們最大的慰藉。家人們傾盡所能去支撐,讓我們昂首探尋更廣闊的世界;家人們傾盡所愛去填滿,讓橫亙在兩代人之間的溝壑越來越小。理解家人的付出和包容,是每個人都得做的習題,理解不易,卻是家人幸福和睦的關鍵。

很多人認為家人是羈絆,是負擔,但正如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到的,“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我們正因有了家人的牽絆,我們的腳底才有了根,我們活得才更真實,我們的存在才更富意義。

「苔米筆記」家與人——再讀楊絳《我們仨》

楊絳先生經歷過最動盪的歲月,經歷了女兒、丈夫的相繼離世,她悲苦無聲,內心卻堅韌強大,生命亦更真摯動人。

人不在,何以為家,何處尋家。人生坎坷,老病相催,世間安得永恆與圓滿,都敵不過時間。或許別離才是人生常態,“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遠處不過是風景,近處才是人生,家人彌足珍貴,願君憐取眼前人。

楊絳(1911-2016),本名楊季康,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等。

《我們仨》首次出版於2003年7月。該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來源:張家界永定檢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