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慾望的旗幟》:精神的困頓、慾望的糾葛,迴歸於真實的生活

簡介【荒誕行徑的背後,是在尋找生命的超脫與自由】從賈蘭坡與宋子衿這兩個人物角色說起《慾望的旗幟》這部作品圍繞一場學術會議敘述,會議執行主席賈蘭坡突然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會議進行中贊助商被捕,緊接著小說家宋子衿瘋了,然後增山與張末的愛情也是撲朔

恣意生活是什麼意思

初識作家格非,也是第一次讀他的作品《慾望的旗幟》。

劉勇,筆名“格非”,1964年出生,江蘇鎮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是先鋒文學代表人物之一。2000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現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格非作品有《迷舟》,《敵人》、《邊緣》、《望春風》等,其中作品“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隱身衣》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其作品還獲得“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第二屆鼎鈞雙年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堅韌、優雅、睿智,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

格非的作品《慾望的旗幟》是格非從先鋒創作試圖轉型,介入現實的一次嘗試,即從對“怎麼寫”形式的極端重視迴歸到對“寫什麼”意義的關注。

今天,讓我們跟隨格非的腳步,看看《慾望的旗幟》具體寫得是什麼,及其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慾望的旗幟》:精神的困頓、慾望的糾葛,迴歸於真實的生活

【荒誕行徑的背後,是在尋找生命的超脫與自由】從賈蘭坡與宋子衿這兩個人物角色說起

《慾望的旗幟》這部作品圍繞一場學術會議敘述,會議執行主席賈蘭坡突然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會議進行中贊助商被捕,緊接著小說家宋子衿瘋了,然後增山與張末的愛情也是撲朔迷離,讓人費解。

賈蘭坡自殺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是因為傳言哲學系即將被取消,併入法政系,作為哲學系教授想要透過自己的行為改變結局,抑或是因為個人感情問題,將紡織廠女工調入資料室,與其不清不楚。

這些原因看似是誘因,其實賈蘭坡想要結束生命的初衷,是要尋找生命的超脫與自由。在這世間,被聲與名所累,被慾望所驅使,在他看來唯有釋放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本真,感受真實。

與此類似的人物還有宋子衿,他是賈蘭坡教授的大徒弟,曾經研究哲學的他中途改變方向,去做了小說家。

宋子衿是一個“濫情”之人,他與女人有著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他從未想過要結婚,卻被情感的慾望所迷惑,無法抽離,更無法自拔,事實上,他是有意這麼將自己淪陷在情感的漩渦中,並以此為樂,以此為志。

到頭來,還是把自己逼瘋了,他已分不清現實與虛幻,就像分不清自己的慾望與真實的生活。宋子衿是找不到靈魂歸處,他已然被慾望把控,無法脫身,唯有瘋狂才能讓他更好地認清自己。

賈蘭坡的死亡,宋子衿的瘋狂,他們的行為看似荒誕不經,毫無邏輯可言,其實背後另有隱情,那便是他們在慾望的懸崖邊,想要懸崖勒馬,縱使他們陷入太深,只能選擇虛無地結束生命,和莫名其妙地瘋狂來麻痺自己,以期獲得生命的自由和“安息”。

《慾望的旗幟》:精神的困頓、慾望的糾葛,迴歸於真實的生活

【在自我矛盾中掙扎,是在找尋生命的真實】從張末這個人物角色說起

小說中有一個典型女性人物形象張末,她一直陷入情感慾望裡自相矛盾,總是在回憶裡找尋與自己心意相契合的男人,但彷彿令她不盡滿意。

“午後十分,她坐在院廊下讀書(或是什麼也不做)。她看見院門被推開了,一個男人向她走過,一聲不吭地抓住了她的手,將她帶回了家……”

“帶她回家的人”在她心目中應是小時候教她鋼琴的鋼琴師,鋼琴師曾經寫信給張末,告訴她不要放棄音樂,所以她便努力學習音樂,並愛上音樂。

“帶她回家的人”還有小時候父親醫院的藥劑師。

張末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與醫院裡藥劑師交好一輩子,可父親不知道的是藥劑師與張末的母親暗度陳倉,張末一直沒敢告訴父親,這件事成為張末心中隱痛,也為她的擇偶觀樹立了一個情感脆弱、疏離的榜樣。

從小在張末心裡,擇偶標準慢慢變成“鋼琴師”的模樣,“藥劑師”的模樣,但他們兩人並不是一個愛情的好榜樣,鋼琴師出走遠赴他鄉,藥劑師情感背離,使張末墜入自我矛盾的深淵。

張末處於自我矛盾中,準確地說,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上大學時,張末遇到自己的老師曾山,她雖與老師結婚,但分開似乎是情理之中,他們總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分開的那段時間,張末寫信給曾山,她向曾山承認自己的情感,似乎要想挽回這段婚姻,但等曾山接她回家的時候,她又表現出冷漠,好像沒有寫過那樣的信,也沒有回心轉意過。

還有神秘莫測的“釣魚人”鄒元標,也是張末幻想中“帶她回家的人”。鄒元標雖然對張末有意,實際上張末也曾“真情”面對鄒元標,但在關鍵時候她還是選擇遠離。

張末在自我矛盾中掙扎,看上去是一個活在“幻想”中喜怒無常的女人,其實她在尋根溯源,尋找生命的本真,尋找真實感的存在。

與生命“真實”對立的一面便是幻想,張末對愛情的期許從小處於幻想之中,越是沉浸在幻想之中,越需要真情實意。或許她給曾山寫信表露出她希望能夠像平常夫妻一樣,家庭和睦,相夫教子。

可是她內心的煎熬恰是幻想與現實的背離,情深意切與虛幻假象的背離,回心轉意與不甘慾望的背離,於是,她沒有選擇跟曾山回去。

其實,尋找生命的“真實”並不容易,就像李子柒所拍短影片中的生活,是我們期許和嚮往的生活,但現實暫不容我們去追求恣意生活的樣子。

就像加繆小說《局外人》中的默爾索,他是一個追求“真實”的人,卻因為與現實中大多人數的言行舉止不相一致而被判死刑。

張末也是一樣,尋找生命“真實”的路上,她拗不過原生家庭的影響,抹不掉情感上留下的傷痕而對“真實”說不,註定張末在情感慾望中漸行漸遠,望不到盡頭。

《慾望的旗幟》:精神的困頓、慾望的糾葛,迴歸於真實的生活

格非

【慾望的沉淪,是在尋找與現實和解的途徑】從曾山這個人物角色說起

小說提名《慾望的旗幟》,即是在說人的慾望。慾望是人們攀登向上的動力,可是如果沉淪在慾望中,就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造成自我迷失,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方向,像迷途的羔羊,躊躇、悲傷,心靈無處安放。

慧能院長在臨別之際贈送給曾山一句話,頗為說明與現實和解的途徑,即是“生活在真實中。”

曾山是賈蘭坡的第二個徒弟,是這場學術會議的參與人之一,也是小說中主要敘述角度。

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學說,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張末是在“自我”的幻想與現實中掙扎,她的丈夫曾山也是同樣,在“自我”意識裡糾結、尋找真實又深受打擊。

曾山的老師賈蘭坡毫無徵兆的跳樓自殺,曾山的師兄在謊話中走向瘋狂,他聽到的,看到的,看似是真實,但卻不是真實。

他聽說慧能院長與師母有染,他無法辨真偽,於是特意向慧能院長求證。慧能院長告訴他要活在真實中,其實是在說明人要活得真實,不要被謊話矇騙,不要為他人而動搖自己的信念。生活是真實且真切的,唯有親身體驗方為生活之道。

師兄宋子衿對曾山說,他要去杭州幾天,曾山明白宋子衿是去杭州給女友打胎,對於這件事他相信師兄,並且在半夜接到師兄的電話,宋子衿告訴曾山,他的情人沒有懷孕。

宋子衿到底去沒去杭州,曾山在他的謊話中判斷不出。曾山的無條件相信,讓他陷入一種迷惘,再加上後來宋子衿患上精神分裂症,瘋了,更讓曾山無法辨明生活的方向和目標。

還有曾山對待妻子張末的感情,讓他對於婚姻無法更好地安放自己。他在大學裡遇到張末,就被她吸引,與老婆離婚,接著娶了張末。

曾山對於張末的情意,看似是愛情又不是愛情,從他們相識,結婚到離婚,曾山沒有真正瞭解到張末,所以最後他們各自過回自己的生活。

在此過程中,曾山也陷入愁苦之中,他抓不住跟張末的感情,也許他們的愛情不是“真實”的,所以曾山的反應遲鈍,表現平淡。比如分開後,張末給曾山寫信,告訴他有回心轉意的意思,曾山並未及時表示心意,過了一週之後,曾山漫不經心地來找張末回家,張末此時已改變重新和好的心意。

如果是愛情中的人,兩個人吵架後有一方主動提出和好,另一方一般也會積極表示出自己的心意,尤其是男方這一邊。

而曾山沒有這樣做,他其實想要表現出積極,但他心中有許多問題想不通,他陷入自我迷失中,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與生活和解的道路。

最後,曾山不得不向他所經歷的人,他想不通的事情求證。

在小說的結尾處,曾山回到前妻的住處,面對曾經“陌生”的女兒,他突然釋懷,他第一次看見女兒露出殘缺不全的一排小黑牙的笑容。

“在這個十二月的夜晚,在這座有著天堂之稱的城市的一隅,曾山拉著女兒的手,沿著燈火通明的街道,朝前慢慢走去。”

曾山在慾望中徘徊,在自我迷失中找尋本真的自我,經歷過許多事情,看過許多人的故事後,他找到與現實和解的途徑:生活在真實中。

綜上,小說來源於現實,又作用於現實。對於現實中的我們又未嘗不是如此,慾望的旗幟在迎風招展,有時執著於某一種慾望中一時無法抽離。此時,我們要做的是拒絕虛無、謊言與迷茫,迴歸於真實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