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簡介媽媽先是對孩子不出去應酬不滿,後來又跟孩子要暑假學習做計劃,被懟後威脅兒子:讓他以後自力更生,並沒收了孩子的手機及iPad

宅居族是什麼樣的人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愛,

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保護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在夢境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你的孩子是弦上即將發出的生命箭矢。

弓箭手遙望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你們懷著愉悅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黎巴嫩】

從紀伯倫的這首詩裡,我們來探討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首先要讓孩子有明確的歸屬感,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媽媽/爸爸,這是一個持久的關係,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的血緣關係。在成長的歲月中,無論我們之間產生多少衝突和爭執,都會因為有這種關係而有修復的機會。這種確定的關係就是安全感和歸屬感,你是我的孩子,你在我的身邊,我可以庇護你。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同時,你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控制你的思想,我不能把我的想法硬塞給你。我能做的就是在對你有幫助的事情上給予積極的關注和肯定,讓你有一個好的歸屬感,如果我過分擁有了你,就是在行為上,甚至在思想上綁架了你,不讓你有自己的獨立的個體發展出來,你就不是你。你是被動的被融合在我之中。

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在【存在孤獨】裡談到融合,說人類的“普世衝突”是人想要成為獨立的個體,可成為個體又需要人忍受可怕的孤獨。當個體主要的生存取向是融合時,正常也被稱為“依賴”,他們的行為似乎是在暗示:“不要把我當真,我不屬於成年人,別把我看作成年人。”過度順從和融合的人,無法禁得住下面的問題:我想要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有什麼想要表達和實現的?

紀伯倫的這首詩,我認為就很好的詮釋了親子關係中的融合和個體。

過於歸屬於權威的人會引發臣服帶來的不安。因為“臣服的結果必然是物極必反:即加劇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同時又製造了敵視與叛逆。——艾裡希。弗洛姆。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在親子關係裡面,父親或母親往往代表了權威。而權威與臣服本身就是衝突的。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下面來看一個案例。

一向學習好又懂事的大一升大二的兒子,暑假宅在家不出去。媽媽先是對孩子不出去應酬不滿,後來又跟孩子要暑假學習做計劃,被懟後威脅兒子:讓他以後自力更生,並沒收了孩子的手機及iPad。兒子於是急了,突然拿刀衝進房間,要求媽媽歸還被沒收的手機和電子產品。

下面我們來做案例分析。

學習好又懂事的大一升大二的兒子,應該是十八、九歲的年輕小夥子,按照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應該屬於“成人早期,18~25歲階段”。它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和克服孤獨感,也就是說在關係上即能與人建立連結,同時又能獨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會有社交、交友甚至會談戀愛……這個案例中的兒子一直很乖,在成長過程中應該是順從家長慣了,對家長是被迫順從。這樣的孩子小的時候聽話、宅在家,家長是比較滿意的。可現在是大一升大二的孩子,所以媽媽看著孩子一直宅在家就會不滿意,言語中就會有不滿、責備的情緒出來。這時候媽媽希望孩子是獨立的,同時她也是在延續她以往的管理模式在要求孩子。但是媽媽沒有去反思,沒有去思考,孩子一直這麼乖,這麼懂事是誰造成的?接著媽媽又管孩子要學習計劃。如果孩子在考大學之前,中學階段,媽媽管孩子要學習計劃是可以的,但是大一升大二的孩子,還管孩子要學習計劃,媽媽在潛意識裡就沒有打算要孩子長大,一直是在控制著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甚至思想。兒子被要求後牴觸媽媽,懟媽媽,說明孩子內在還是有力量,有反抗意識的。可是媽媽被懟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該放手了,而是覺得權威被挑戰了,於是威脅兒子:你有能耐了,以後就不管你了,學費自己掏,衣服自己洗,飯自己做,你這麼有能耐,你就自力更生吧。同時,還沒收了兒子的手機和iPad,充分的行使了家長的權利。這樣一來,徹底觸發了孩子的戰鬥反應,孩子拿著刀要求媽媽歸還手機和iPad。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所以,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嗎?他是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養育她長大,讓他吃飽、穿暖,卻不能禁錮他的思想,把他看成屬於你的物品。你不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卻又希望他獨立,這是矛盾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去試錯,他才能發展出自己的個體。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去闖蕩,才敢去試錯,才能活出他自己的樣子,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很顯然,這個很乖、很懂事的孩子的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媽媽繼續用這種模式與孩子互動,那麼會徹底觸發孩子的戰鬥逃跑反應。要麼孩子會用極端的方式與媽媽對話,比如拿刀威脅媽媽;要麼就會宅在家裡不出去,我用這種方式與你對著幹。於是你就培養了一個“”宅居族”。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我就不出門,你能把我怎麼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