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能不憶竹巖?

簡介日月交替,歷史的天空矯健地邁入了新時代,現代元素的悄悄滲入,竹巖這個村落的容顏也早已改變,輝煌的滄桑只能成為遠去的記憶

石磨幹什麼用

00:00能不憶竹巖-趙海域

▲朗誦:趙海域 南昌大學2020級播音與主持專業

能不憶竹巖?

文/楊 敏

人的幸福,應該在故鄉的夢裡。而竹巖,這個靜靜藏在贛浙兩省三地交界處的村落,就是我始終魂牽夢繞、深情眷戀的故鄉。

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楊姓先祖遷此開基,繁衍生息,至今已逾五百餘載。雖歷盡滄桑,但她的肌理依然十分清晰:道路、溪流、水塘、屋舍……

時常有人問我:你這個村莊為什麼叫竹巖,這個村名有什麼典故?我只能訕笑。雖然村名帶“竹”攜“巖”,村落卻鮮有翠竹,也未見有巖。族人存有的家譜,則沒有“竹”“巖”對應之物的相關記載,以至於後人無從考究。

竹巖的形,格局獨特,充滿靈氣。村落四周環山,出口兩側分別是獅山、牛頭山,獅牛兩峰對峙,形成一道狹窄的山隘,繞村而過的滄溪水經此出隘緩緩流入玉山地域,經信江、鄱陽湖、長江,匯入大海。有傳說,假如當初先輩把村落建在下畈那片開闊地上更佳。只因先輩捨不得良田沃土,便把村落闢建在近山高臺處,把風水寶地留作農耕之用。他們的抉擇雖讓人略留遺憾,好在村落依然得天潤澤、鍾靈毓秀,充滿靈氣和文氣。

竹巖的山,千姿百態,滿目蔥蘢。大自然催生出茂密的樹林,讓群山如黛,四季泛綠,村民居住在這裡十分恬靜愜意。倘若登上村邊山巔,縱橫相連的莽莽大山蔚為壯觀,突兀昂立在浙地的江郎山也盡收眼中。

竹巖的水,蜿蜒流淌,曼妙靈動。滄溪,猶如一條玉帶纏腰繞村而過,曲曲彎彎,平時水流量不大,卻常年不會斷流,偶爾發生洪水,溪水也會漫過溪堤,捲過田野,形成“一片汪洋”。由於竹巖的地勢西高東低,因此,滄溪上每隔數百米便築有一座水陂,以便於村民引水灌溉田地,當年還能為上下兩座水碓的碾米榨油提供源源的動力。遊弋在清澈滄溪裡的各色魚兒,常常引來釣翁在溪邊放竿垂釣。記得當年在家時,每當盛夏酷暑季節,村裡男人們勞作之後便會躍入滄溪洗卻滿身的疲憊,碧波橋、西山橋則成為戲水孩童們絕佳的高臺跳水平臺。每每凝視這山水輕柔相擁的村落,心緒頓時安寧。現如今,溪堤上那成排的樟樹枝繁葉茂,有的枝葉已隔河相吻,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竹巖的樹,品種繁雜,香樟居多。足以佐證村落歷史的偉岸挺拔的龍樟,讓過往的人們駐足仰視讚歎,望著盤根錯節裸露在外的遒勁根鬚,仔細辨別她的年輪並討要與之相關的典故。據說,當年先祖開基築宅,便對村莊肌理進行了一番梳理剪裁。在大廳門前挖了口塘堰,用所挖之土壘就了一個圳頭,並在上面種植起若干樟樹。歲月蹉跎,斗轉星移,時至今日,當年築就的圳頭大部分已被損毀,樟樹也只留下根部相互纏繞的這麼兩棵。孤傲屹立的她們忠於職守,日夜注視著整個村落,對村落數百載的風雨變遷了若指掌黙記於心,並靜靜地庇護著一代代村民。

竹巖的橋,時代久遠,堅固耐用。背山而築的村落,數百年來,人們只有在架設那滄溪之上的兩座石拱橋出入。坐落在水口的叫碧波橋,另一座叫西山橋。這兩座用麻石條砌成的石拱橋,幾乎與村落同齡,春秋不老的她們還能默默承受飛馳而過的汽車。碧波橋頭曾建有一座三通的涼亭。有的客人得知兩座石拱橋還擁有這般文雅的名字,忍不住會打探起她們的前世今生。佇立在碧波橋或西山橋上,橋下溪水無聲流過,遠眺西南方那巍峨高聳的雨石峰、涼傘石,會引發人們無盡的遐想。

若說竹巖的山水樹橋繪就了一幅天人合一的水墨畫,而她的建築和村落文化也相當厚重。原來,整個村落主要由大廳、上頭廳、下頭廳、花大門、祠堂等群體組成,直到上世紀90年代,依然保留著這些佈局合理、特色鮮明且富有藝術性的建築。進得大廳大門,經過天井,在第二進就標有“補弼良佐”,第四進則是“清白堂”。多進恢宏的上頭廳、下頭廳,其大門分別稱作“敦義門”“崇禮門”。這些建築,無論是單幢,還是群體,其氣勢都十分恢宏,做工也十分精緻考究。此外,竹巖有些地名也寓意含富,比如鋪錢山、金雞石、樑上金鐘……舊時書籍所附地圖上,還標有“巖峰別墅”“作霖書舍”“松雪園”等諸多建築。遺憾的是,這些承載著歷史積澱的古建築已被人為損毀。

“雨石常環守祀典,郎峰永峙保宗祊”,百年老校大門那青石門框上鐫刻的這副對聯,伴隨著世代竹巖人在這片風水寶地上過著和諧而平靜的生活。

日月交替,歷史的天空矯健地邁入了新時代,現代元素的悄悄滲入,竹巖這個村落的容顏也早已改變,輝煌的滄桑只能成為遠去的記憶。雖然浪漫的詩意沒有明顯的交接,但失卻的倒是往日的厚重和別緻的韻味,不免會在我的內心深處生髮出些許陌生和失落感。

如今,村落中的大路小巷也由當初的鵝卵石路面變成水泥或瀝青路面。幢幢樓房不僅外觀漂亮,屋內裝修陳設與城裡也沒多大區別,有的房前還種滿了鮮花和綠植,房前屋後小汽車停得滿滿當當。碧波橋、西山橋之間的溪堤變成了遊步道,砌起了護欄,裝起了路燈。歷經多載的清潔鄉村行動,讓村民告別了陋習,養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豬圈、牛欄、旱廁早已銷聲匿跡,家家戶戶建有水沖廁所,還在不同區位建了三座公共廁所。村民家門口置放有黃藍兩色的垃圾桶,且對垃圾實施分類投放。以街為市的歷史已被新建成的農貿市場劃上了句號。外出務工經商的村民開了眼界,長了見識,集聚了財富,構築起村落一幅新的畫卷。“全省精品社群”“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群”等諸多頭銜,亦充分印證了她所具有的現代生機與活力。

鄉愁正濃,鄉思正長,晚風送華年。正是心中無法關閉對故鄉的眷戀,永遠忘不了她的俊俏模樣,讀她N遍也不厭倦,悠閒、無念的我選擇了重回故鄉安養晚年,在感受她那無盡溫暖的同時,也為她能越來越美麗而不停地忙碌……

編輯:汪凱凡 見習編輯:曾宜奇

複審:陳雙雙

審籤:邱虎

監製:吳志剛

【來源:江西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