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簡介圖七長沙伍家嶺211號西漢墓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這面鎏金銅鏡出土於211號墓墓室西北的棺槨範圍內,被放置於一件直徑約25釐米的漆鏡奩內,漆奩已朽

千秋人物是什麼生肖

2020年11月2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主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以下簡稱“鏡裡千秋”展)開幕(圖一)。該展覽展出國博館藏銅鏡及其相關文物260餘件(套),這是國博首次舉辦有關銅鏡的專題展覽,其學術意義非同凡響。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一國博“鏡裡千秋”展廳國博館藏銅鏡數量共計9400餘面。根據藏品來源的不同,將其分為考古發掘品(以下簡稱“發掘品”)、傳世品。銅鏡發掘品有120餘面,僅佔比例1。3%。雖然發掘品數量少,但是為科學發掘所得,具有明確的出土時間、地點,包含有更加豐富的歷史資訊,研究價值較大。本文重點推介的是展出的部分國博銅鏡發掘品,以便讓觀眾及時瞭解背景資料,增加對該展覽重要展品的深入認識。

1.安陽殷墟婦好墓弦紋鏡

1976年5至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的崗地上,發掘出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葬。由於墓上有一座商代夯土建築基址,婦好墓才得以完整地儲存下來。墓內出土大量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其中,發現四面銅鏡,一面小型鏡、兩面中型鏡出於第六層,另有一面大型鏡出自槨室內。後調撥至國博大型鏡、中型鏡各一面,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今見“鏡裡千秋”展覽上的是一面中型弦紋鏡,背面飾以六週凸弦紋,其間填以細密的短豎線紋。綠鏽覆蓋鏡背,散發著古樸、悠遠的韻味。直徑11。8、厚0。2釐米(圖二)。安陽殷墟發掘至今,僅清理出六面銅鏡。這次展出的婦好墓出土銅鏡,彌足珍貴。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二安陽殷墟婦好墓弦紋鏡

2.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三面銅鏡

1956至1957年,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發掘一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貴族墓地,清理234座墓葬。出土三面銅鏡,見於兩座豎穴土壙墓內。一面為鳥獸鏡,發現於墓地中部偏南的1612號墓。在此墓棺內,人骨架胸部有骨戈、串飾,右腿西側葬有鳥獸鏡。此鏡鈕上下,分別飾以側立的鹿紋、飛翔的鳥紋。鈕左右各有一側立橫置的虎紋。直徑6。7、厚0。35釐米。這面鏡子的特殊之處在於,鏡背中央有兩個平行的弓形鈕,一般的銅鏡僅有一個鏡鈕。

兩面素面鏡同出於1650號墓人骨架胸部。出土時,兩鏡疊壓在一起。若是仔細觀察,尚能看到鏡上殘留有織物的印痕。鑄造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銅鏡,發現數量極少,所以說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銅鏡填補了我國銅鏡史上的一段空白。三面銅鏡均屬一級藏品,在這次展覽同時出現(圖三),成為這一時段銅鏡的一大亮點。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三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三面銅鏡

3.洛陽中州路西工段2719號戰國墓羽狀紋鏡

1954至195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發掘260座東周墓。其中,在2719號戰國早期墓出土一面羽狀紋鏡,發現於內槨與棺之間,人頭骨上方。這面鏡子的主體紋飾為渦粒形的羽狀紋,鋪滿鏡背,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發掘報告中被稱為“蟠螭紋”。其圓形鈕座周圍及邊飾皆為貝紋,較為少見。直徑10。8、厚0。15釐米(圖四)。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四《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報告收錄2719號戰國墓出土羽狀紋鏡2013年,當我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家珍院長共同主編《洛鏡銅華:洛陽銅鏡發現與研究》一書時,誰也不知道上述銅鏡的下落,只能從《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報告上掃描了一頁黑白圖片。2020年8月30日下午,在為“鏡裡千秋”展覽圖錄撰寫一面戰國銅鏡圖版說明時,我突然發現,正在放大端詳的國博藏鏡高畫質晰圖片(圖五),與《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報告中的羽狀紋鏡黑白圖片,竟然源於同一面鏡子實物,恰如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所云:“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令人百感交集。這面出土於戰國早期墓的羽狀紋鏡,不僅是洛陽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銅鏡,而且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羽狀紋鏡。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五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戰國墓羽狀紋鏡

4.雲夢睡虎地9號秦代墓武士鬥獸鏡

1975年至1976年春,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了12座戰國末年至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槨墓。尤其是11號墓,出土秦代竹簡1100多枚,儲存比較完整,內容大多為秦的法律與文書。其北面為9號墓,墓室面積僅次於11號墓。據發掘資料整理者判斷,9號墓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應該與11號墓主人“喜”的地位相當,是秦代的低階官吏。

9號墓出土漆器、銅器及陶器等近70件,其中有一面武士鬥獸鏡。形制為圓形,方鈕座。最為突出的視覺形象是兩位武士分別與兩隻豹子相搏鬥。筆者認為,如果從中國美術史上敘事畫的角度來觀察,這面鏡子背面的兩組影象刻畫的是一位武士與一隻豹子的搏鬥過程。這位武士始終處於小心翼翼的防守態勢,而豹子兩種截然相反的肢體動作塑造的形象,則生動再現了從進攻到潰逃的搏鬥過程。該鏡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於,它不僅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人物鏡,而且也是我國最早具有連續式構圖敘事特點的銅鏡。在“鏡裡千秋”展覽上,武士鬥獸鏡與其他兩面銅鏡一起,被放置於一個獨立展櫃內(圖六),觀眾可以欣賞到鏡子的正、背兩面,盡情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六雲夢睡虎地墓9號秦代墓武士鬥獸鏡

5.長沙伍家嶺211號墓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與銅華連弧鏡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舉,各地興起建設高潮。湖南長沙近郊在進行施工過程中,發現大批古墓。1951-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遣工作隊前往長沙配合工程進行考古工作,共計發掘古墓葬162座,墓葬年代包括戰國、兩漢、唐宋等,發掘地點分別位於長沙北郊伍家嶺、東郊陳家大山、東南郊識字嶺等地。1959年,諸多出土器物被調往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

在“鏡裡千秋”展覽上,觀眾可以欣賞到六面來自長沙戰國、西漢墓中的出土銅鏡。包括陳家大山124號戰國墓出土的四山鏡,識字嶺342號西漢前期墓出土的羽狀紋鏡與蟠螭紋鏡,327號西漢後期墓出土昭明清白重圈鏡,伍家嶺211號西漢後期墓出土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銅華連弧鏡。另有一面蟠螭紋鏡,出自長沙侯家塘戰國墓。雖然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實物亦呈壁上觀(圖七),但是在展廳顯著位置專門為這面銅鏡的3D圖片設定了電子觸控大屏,觀眾可以透過這個螢幕,對大寧鏡的形制結構、紋飾佈局、銘文分佈有一個細緻、深入的瞭解。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七長沙伍家嶺211號西漢墓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這面鎏金銅鏡出土於211號墓墓室西北的棺槨範圍內,被放置於一件直徑約25釐米的漆鏡奩內,漆奩已朽。棺槨內還隨葬有金餅、石璧各一枚及大量五銖錢等,另有一面四乳四虺鏡。在墓室西南部,出土一面銅華連弧鏡。發掘報告整理者認為,就棺槨的範圍和隨葬品的配置看來,此墓應該是一座合葬墓。

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為圓形,圓鈕,四葉紋鈕座。座外是由T、L、V形紋構成經典的博局圖式。一週弦紋圈將紋飾所在空間劃分為內、外區,飾以四神、羽人、瑞獸等。外圍一週銘文帶,共計52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鹹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闢去不羊(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常(裳)元吉,有紀剛(綱)。”直徑18。7、厚0。25、緣部0。6釐米。

筆者將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的學術價值,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紋飾佈局,一般博局鏡內、外區裡的紋飾中規中矩,隨形就勢,成為適合紋樣,這面大寧鏡不僅有此類紋飾,還有另外一類動物紋飾,頭在內區,身體在外區,它們突破了內、外區的界限,可以說是在一種全新設計理念指導下形成的構圖式樣,藝術性更強。二是銘文內容,“中國大寧”的吉語銘文新穎別緻,含義深遠,與當代中國人產生了強烈共鳴。三是鑄造工藝,鏡背經過鎏金這一特殊加工工藝製作而成,使之成為特種工藝鏡。基於上述三點,使得此鏡成為該展覽中獨一無二的“明星展品”。再次回味一下2017年國博舉辦的“秦漢文明”展覽上,將大寧鏡作為壓軸大戲,真是意味悠長,寓意深遠。

6.鄂城五里墩墓地4037號墓佛像對鳳鏡

1975年7月9日,在湖北鄂城鄂鋼五里墩墓地4037號三國孫吳墓中發掘出一面佛像對鳳鏡。考古報告整理者將鄂城附近的377座墓葬劃分為四個墓區。第四墓區為洋瀾湖周圍墓區,可分為三處墓地,其中有五里墩墓地。該墓地先後發掘了24座六朝墓,包括孫吳墓11座,西晉墓7座,東晉墓5座,南朝墓1座。

出土於4037號墓的銅鏡為扁圓形鈕,圓鈕座。座外四面各飾一桃形葉。其中,三葉內各鑄一尊佛像。均有項光,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蓮臺兩側各有一條護法神龍。另有一葉內中央,據學者考證,為思惟菩薩側面像,半跏趺坐於蓮臺上,一手抬起,與項光相接。其面前跪有一位供養人,身後立有一名脅侍。四葉外飾以四組對鳳銜節紋。外圍十六內向連弧紋,內建飛禽瑞獸。直徑16。4、緣厚0。4釐米。

在“鏡裡千秋”展覽上,這面佛像鏡被單獨安置於一個壁上圓形龕內展出(圖八),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佛像鏡的精緻與典雅。鏡體略有殘損,卻仍然能夠感受到此鏡獨有的細膩與韻味。它曾經被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譽為佛像對鳳鏡中“難得的珍品”,筆者認為它是目前所見中國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佛像鏡之一,其年代為三國孫吳時期,而非西晉。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八鄂城五里墩墓地4037號三國孫吳墓佛像對鳳鏡

7.西安隋大業四年李靜訓墓光正隨人十二生肖鏡

1957年,為了配合陝西西安市區建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陝西西安城西約一公里的潘家村附近,發掘出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位於隋代都城大興城(即唐長安城)休祥裡萬善尼寺遺址範圍內。此墓埋在一座夯土臺基下面,有墓道與墓室兩部分,墓室為長方形豎井坑。將填土清理後,墓室中露出石槨和墓誌。揭開槨蓋和四壁後,發現一具雕刻精緻的石棺、放置於石棺蓋上和四周的隨葬器物。棺內屍骨頭南足北,各類隨葬品眾多。此墓未被盜掘擾亂,儲存完好。隨葬器物種類包括陶俑和陶製明器、陶器、瓷器、金銀器、銅鐵器、玉石器、玻璃器等共計230餘件。其中,棺內中層北端有一件銅洗,盛有一面光正隨人十二生肖鏡,鏡子下面墊有黃色細紋紙五層。

據墓誌可知,雖然墓主人李靜訓是一個年僅九歲的女孩,卻由於她是皇親貴戚,所以墓中葬具精緻,隨葬品種類豐富。她的外祖母楊麗華是北周皇后,隋文帝楊堅的女兒,地位顯赫。墓中石棺內中層出土銅鏡為一般工藝鏡,圓鈕。鏡背紋飾佈局沿襲著兩漢以來多圈帶的構圖模式,自內向外,分別為“光正隨人,長命宜新”的八字銘文、纏枝卷草紋、十二生肖、鋸齒紋四個圈帶。直徑16、緣厚0。7釐米。這面銅鏡儲存完整,略有變形,鏡背泛出一層紅斑綠鏽,透著一種古樸與深邃的韻致。與此鏡同時展出的,還有石棺內出土盛放鏡子的銅洗,另有銅缽、銅鐎鬥、綠玻璃小瓶及綠玻璃蓋罐等(圖九)。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九西安隋李靜訓墓出土銅鏡及其他器物

8.洛陽澗西唐興元元年陳曦夫婦合葬墓螺鈿高士宴樂鏡

1955年,在河南洛陽西郊澗河以西的16工區,清理古代墓葬90座。其中,以76號墓形制較大,器物儲存基本完好。該墓位於邙山南麓的平原地帶,坐北朝南,為土壙洞室墓,有階梯斜坡墓道。墓室內放置兩具木棺,已腐朽成灰。東側的一具屍骨,據出土遺物判斷為男性,另一具屍骨朽不可辨。隨葬的陶瓷器大多放在後壁耳室中。西側的女性墓主人棺中隨葬有鐵剪、月宮雙鵲銅鏡等。東側的男性墓主人棺中有銅洗、背面鑲嵌螺鈿的銅鏡等。在過洞中,出土兩合石刻墓誌。據墓誌可知,此墓為唐代興元元年(784年)陳夫婦合葬墓。1959年,墓中出土螺鈿高士宴樂鏡被調撥至中國歷史博物館,後長期於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

在“鏡裡千秋”展覽上,這面螺鈿鏡展出於特種工藝鏡展櫃內。在直徑25釐米的鏡背上,用螺鈿鑲嵌出一幅閒適優雅的高士圖。畫面中的主體形象是分列鏡鈕左右的兩位高士,悠然對坐,左側高士彈奏阮咸,右側高士手執酒杯,身後立一侍女。鏡鈕上方配置花樹、小鳥、小貓、鸚鵡,下方則有仙鶴、小鳥、水池(圖十)。筆者認為,此鏡是目前中國考古所見直徑最大、畫面唯美的唐代螺鈿人物花鳥鏡。曾經被選為封面圖,印製於收錄了212面古代銅鏡精華的《中國青銅器全集·銅鏡》一書的護封之上。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十洛陽澗西唐陳曦墓螺鈿高士宴樂鏡附帶說明一下,在“鏡裡千秋”展覽上還展出一些東距洛陽約130公里的三門峽出土唐鏡。1957-1958年,為了配合河南三門峽市區建設,黃河庫區考古隊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了一些唐墓,部分器物儲存在國博。展出的有三門峽市區唐墓出土銅鏡,如寶相花鏡、對鳳花葉鏡、仙騎山嶽鏡及螺鈿盤龍鏡複製品。

9.忻縣城南豆羅村北宋政和四年田子茂墓纏枝牡丹鏡

1957年8月,為了配合基本建設工程,在山西忻縣城南三十里豆羅村南火車路東側發掘一座古墓冢,冢前有石雕翁仲和虎、羊各一對。此墓分為墓道與墓室兩部分。墓室為平面呈八角形的單室磚墓,清理出兩個人頭骨,葬具無存,推測這是一座合葬墓。

出土銅器24件,均為明器,除博山爐、銅鏡為鑄造外,餘皆為錘打的銅器。另出北宋銅錢61枚,瓷器兩件,鐵鞭、玉帶各一件。在墓室東壁附近出土一方墓誌,據此可知,墓主人姓田名茂,後改名子茂,字仲堅。生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由武狀元積職至武功大夫,河東路第六將,於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卒於駐紮地隆德府(今山西長治市),享年55歲。

墓內出土兩面銅鏡。一面為圓形,主體紋飾為纏枝牡丹紋,鏡鈕右側鑄有“程”字陽銘(圖十一)。此鏡出土時放在一件鏡盒內,盛放牡丹鏡的銅鏡盒,盒蓋上有精細的線刻孔雀、牡丹,周圍有云紋裝飾,盒底上有線刻蓮花,花心有一小圓孔。另一面為葵花形素面鏡。2003年,在我主持發掘的洛陽王城花園考古工地出土一面北宋折枝牡丹鏡,其題材內容與山西忻縣宋墓出土銅鏡相同,在表現形式上略有差異。宋人將牡丹紋鑄於鏡背,是這一時期人們喜愛牡丹的具體體現。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十一忻縣城南豆羅村北宋田子茂墓纏枝牡丹鏡綜上所述,國博展出的銅鏡發掘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雖然展出銅鏡發掘品數量僅有30面,質量卻是堪稱一流;第二,自商代至宋金時期銅鏡,時代大體連貫,名品不斷,與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相關;第三,不僅有一般工藝鏡,還展出了六面特種工藝鏡,如戰國透雕蟠螭紋鏡、西漢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唐代螺鈿高士宴樂鏡、銀平脫寶相花鏡等,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段制鏡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本文所引考古發掘資料,均源於相關的田野發掘簡報、報告,因篇幅所限,僅列出七種有代表性的考古報告出版資訊。所用彩圖,為作者在國博南14展廳拍攝。)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嶺虢國墓地》,科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科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1年。

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等:《鄂城六朝墓》,科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