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04-29
簡介大裁縫說:“埃個辰光上山下鄉的人回來了,沒衣裳穿,都來做衣裳

拷邊機聲音大怎麼修啊

原創 姜天涯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文字作者/ 姜天涯 顧箏 韓小妮

在上海的弄堂口,有一群裁縫爺叔。

過去,他們是生活的必須。逢年過節,買塊布匹,做一身新衣裳。

現在,找上門的常是縫縫補補的活兒。

雖然平常不會想起,但需要的時候可能還得點評上找找。

常德路、順昌路、南昌路上,四個裁縫帶著各自所在街道的氣質,一坐幾十年。

弄堂裁縫的煩惱

“一般人家要給我拍小照,我不給伊拍喔,拍就趕了跑。”

朱師傅埋頭踏著縫紉機,眼鏡滑到鼻尖卻目光如炬,敏銳地察覺到手機鏡頭正對著他,輕描淡寫地開了句玩笑。

“此地儂手機上查得到的。”他頭也不抬,慢悠悠地說道,“我此地有個特點,從早上8點擺到晚上9點。”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朱師傅正認真工作

身後一塊廣告牌

羅列了他的各種業務

他的縫紉鋪迓在常德路、武定路拐角的弄堂裡。果然,網友在大眾點評上給他建了個條目:“縫補小店”。

有人評價說:“夫妻老婆店,開了好多年了。一樓進出口放著架老式縫紉機,各種配件、零碎堆放著,承接減褲腳、改大小、縫補、修拉鍊……”

二十年前,朱師傅夫婦剛來做裁縫時,武定路上是馬路菜場。斜對面靜安楓景苑那裡還是一片老房子,裁縫鋪就擺在一樓的門面房裡。

“所以我此地多數是老客人。”他說,“有的人搬到老遠,浦東、松江、閔行……特地跑過來。”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縫紉鋪迓在

常德路、武定路口

周邊這些年變化很大

城市不斷更新,常德路現在是一條車水馬龍的六車道大馬路。馬路對面的工地傳來敲打聲,相信很快就會有高樓拔地而起。

而武定路上開出了十多家風格各異的酒吧、餐廳,如今是城中的“新老外街”。

外國人路過街角,成了朱師傅的新客戶。

“我這裡外國人生意大概佔20%。”他說,“現在交流也方便,伊拉想講啥,手機上翻得出中文的。”

此刻,他正在給一隻舊布包的肩帶拷邊,據說是一位外國女士拿過來的。

“伊尋了我兩趟了,本來不想幫伊弄的,煩唻。昨天夜裡已經弄了一個半鐘頭了。”他說。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這隻布包

是一位外國女士

拿來縫補的

肩帶磨損得厲害,毛毛拉拉地露出了白色的襯裡,縫補起來很麻煩。不知為何,包的主人卻對它特別鍾愛。

早年朱師傅還幫人做衣裳,這兩年不做了,專注於縫補修改。

他解釋說:“現在做一條褲子一百多塊,買條褲子只要三十多塊,儂哪能講?”

成衣便宜了,生活節奏也快了,有些人來改衣裳,竟然就忘記拿回去了。

有次,一位客人請他改條裙子,足足隔了三年才想起過來拿,說是之前出國去了。

時間隔得太久,客人的身材都變了。“伊講我衣裳改大了。我講:三年前,儂肯定比現在胖。但是沒辦法,我只好再改一趟。”

“前後總共改了兩趟,收一趟鈔票。”他笑笑說。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朱師傅從倉庫搬出籮筐

裡面裝滿了

客人沒來拿的衣服

如此健忘的客人還為數不少。朱師傅搬出一個大籮筐,裡面全是被遺忘的衣裳。

“喏,這條裙子還是新的,放在此地三四年有了。”

“這件羊毛衫鈔票付脫了,一直沒來拿。”他一邊翻揀,一邊回憶衣服的“身世”,“鈔票付脫的少,所以這件我記得的。”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羊毛衫的肘部磨損了

縫了個裝飾補丁

客人付了錢卻沒來拿

大多數衣服都是先改後收費。“人家講:‘我褲子放儂此地,儂怕我跑脫啊?’結果白改了。”

“我倉庫裡廂還有三隻籮筐,衣裳加起來一百件有的,辰光最長的大概有十年了。”

“老討厭噢。”朱師傅發出感嘆,“放了佔地方,丟又不好丟。萬一人家來拿呢?”

每個裁縫都遇到過朱師傅這樣的煩惱。

所以每當顧客交代完自己的需求,王賢國都要先說上一句:“鈔票先付掉”。

他操著一口寧波口音的上海話,講話聲音洪亮急促,給人的初始印象有些兇。

沒辦法,這些年遇到不少衣服“丟”在這裡的情況,因此他改變了規矩。

他的“王記裁縫鋪”,在順昌路的祥順裡開了四十多年了。

雖然只是一方弄堂口的空間,但家當齊全,頗有現在工作室的樣子。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王記裁縫鋪”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吃飯家伙是蝴蝶牌縫紉機、老式拷邊機,牆上掛著各色拉鍊、經營許可證,頂上還吊著一隻小風扇。

縫紉機邊上的熨燙臺,到了晚上就是收納東西的儲物櫃。角落裡擺放著各種裁剪下來的褲腳管。

牆上貼著一張列印的A4紙,上面寫了霸氣的六個大個字:“無微信,付現金”。

但原因也有幾分無奈。

“我不會弄呀。我現在幾歲儂曉得?89唻。”

“我14歲學生意,格辰光還沒解放唻。剛剛抗戰勝利。”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王賢國89歲高齡

做裁縫75年了

是名副其實的老裁縫

做裁縫的75年裡,王賢國先後做過零工、上門裁縫。改革開放個體經營放開後,他在順昌路的弄堂口縫補至今。

“後來我去領了只營業執照。格辰光還是盧灣區,第一批7只執照當中我一隻,早伐啦?再早沒嘞。”他說。

他的兩臺蝴蝶牌縫紉機都伴隨他30年朝上,拷邊機也“毛(將近)40年了”。

“30年前頭,一般工人小青年拿36塊工資辰光,新的縫紉機要156塊唻。”

“格辰光縫紉機,一般人家就結婚辰光買。”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這臺蝴蝶牌縫紉機

陪伴王賢國

三十多年了

靠著他腳踩裁縫機,幫家裡的四個兒子置辦了婚事。

曾經生意興旺的時候,弄堂口門庭若市。

“來裁衣裳的人多得來,天天早上排隊,下半天(下午)也排隊。”

王賢國就手寫了號碼牌,發號排隊,和現在吃飯等位一樣。

“發牌子排隊也吵相罵(吵架),也不來事(不行)。有兩個出去兜一圈再回來,好了,挨在後頭了。乃末(這下子)伊急死了。”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裁縫鋪在順昌路上的

祥順里弄堂口

這條路保留了濃郁的市井氣

現在來的顧客也不少,不時排上三兩個人。相熟的老顧客不忘打趣他兩句。

“儂格生意太好唻,都要尋儂。老實講,別的地方我不去的。”戴著金絲邊墨鏡的爺叔,等候裁剪褲腿的時候,倚靠在木櫃邊說道。

“我顧客多,我哪能會記得牢吶。”王賢國戴著老花眼鏡,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回覆。

“呦,儂蠻有成就呃。”

裁剪、拷邊、熨燙完之後,王賢國把褲子交到爺叔手中,不忘誇上一句“格條褲子著(穿)得漂亮呃。”

“我澳門買得來的哦,儂覅講,買脫我2000多塊港幣哦。”爺叔不免得意。

見過世面的王賢國,並沒有被嚇到:“澳門有啥稀奇啦。剛剛一個人褲子,600多塊美金。”

收到的現金,他順手放進上衣口袋。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王賢國給T恤

縫製了一個口袋

方便隨手放現金

王賢國專門給自己Polo衫上縫製了一個白色小袋,剛好蓋住衣服的logo。

衣服是兒子給他的,世界名牌 Polo Ralph Lauren,不過他也不認得。

“現在我屋裡的衣服穿得光啊?穿不光。都伊拉覅穿了,丟我房間裡。”

問及什麼時候準備退休,王賢國笑了笑:“做到此地房子拆脫,或者人死脫,結束。”

再問也有些無奈:“我沒有勞保呀。我哪能退休法子?”

好在開的時間久,附近街坊鄰居多,一個月也能賺到四五千元。

“我也不和你講唻。工作去了。”老裁縫又往縫紉機上纏上了線,準備繼續工作了。

南昌路278弄門口曾有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兩位裁縫師傅各佔一邊,“演奏”縫紉機雙重奏。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微博上的網友

記錄了兩人在弄堂口

踏縫紉機的畫面

然而等到我們5月20日過去的時候,縫紉機已經不見了。

兩位師傅脖子上各掛著一根皮尺,坐在凳子上等生意。

街坊鄰居親切地叫他們“大裁縫”和“小裁縫”。“老土地”都熟識他倆,因為他們在這裡已經有三四十年了。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最近縫紉機不見了

大小裁縫只得

乾坐在弄堂口

大小裁縫和街坊關係很好,談笑風生。但他們倆的關係,卻並不那麼和諧。

大裁縫說小裁縫是他帶出來的徒弟,兩個人曾為了爭生意“打相打”(打架)。

小裁縫說:“幫幫忙哦,我會要伊帶?”

他說兩人是師兄弟,其實還是親兄弟,彼此不和並非為了生意,而是為了父親留下的房子。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兩人坐在弄堂口

中間像有條

隱形的三八線

上海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種“老孃舅”節目裡的狗血故事。

“一家不知一家事啊。”小裁縫感慨地說。

雖然坐在同一個弄堂門口,但兩人之間像划著一道明顯的三八線,彼此連一個眼神都不給對方,各自做著老客戶的生意。

大裁縫接到一個修改Polo衫的“生活”(活兒)。由於穿洗了多次,衣服鬆垮,越變越長。大裁縫把下襬裁掉一條邊,把它改短。

“做做要一個鐘頭,收25塊。現在保姆都要35塊一個鐘頭。但是沒辦法,不做,就一分錢都沒有。”他嘆息說。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大裁縫脖子裡

掛了一條皮尺

表明自己裁縫的身份

做了三四十年裁縫,兩人經歷了這個行業大起大落的歷史。

大裁縫說:“埃個辰光上山下鄉的人回來了,沒衣裳穿,都來做衣裳。裁一條褲子只要6角,幫人家全部做好是15塊,人家排隊來裁。”

“格辰光我忙得來沒空吃香菸。最多一天好賺七八十塊,當時工人工資只有36塊。”

小裁縫說:“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的辰光好做,臺子上擺滿了布頭,我有三個徒弟,夜到(晚上)都要開夜工。”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小裁縫感嘆

裁縫這個行業

經歷了大起大落

這個行業衰落得很快。

現在他們倆類似朝八晚五地上班,但生意早就大不如前了。

大裁縫說:“連香菸鈔票都混不出來了。”

小裁縫說:“現在連自家(自己)也顧不上,不要講帶徒弟了。”

大裁縫今年67歲,他原本計劃著過兩三年就退休,不過等6月2日我們再去的時候,弄堂口只有小裁縫了。

“大裁縫之前就生毛病了,一直撐著,在地段醫院吊鹽水。不過伊講不合算,要到鄉下老家去看,那裡好報銷。”弄堂口的爺叔介紹說。

初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在上海憑手藝吃飯的大裁縫,或許會怪自己的這門手藝。

他說過:“這短命手藝,沒用場了。”

不知道小裁縫還能堅持多久?

“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上海弄堂口有群裁縫爺叔

- END -

原標題:《麻煩到常德路朱師傅那裡領回衣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