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廊坊三河市神奇古村大掠馬:古風盎然 重煥新顏

簡介大掠馬、小掠馬及辛撞村原本是一個村莊,它們緊鄰三河的母親河——泃河

白果南吧重生古風

廊坊三河市神奇古村大掠馬:古風盎然 重煥新顏

三河市新集鎮有個大掠(音“料”)馬村,是三河市建村比較早的幾個最古老村落之一。村中有一株千年古銀杏樹,被譽為奇觀,關於它,有許多神奇的傳說。

古樹屹立在村中,如今正迎來滿樹金黃的時節,它像一位端肅沉靜的老者,默默回溯著這個村莊那漫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凝望著這個村莊近年來的迅速發展……

沿村名更迭回溯遙遠歷史

很多村名背後都是一段歷史承載和文化印記。

大掠馬村聽上去蹊蹺、拗口,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

據《三河縣誌》記載,該村建村於隋末唐初,因有馬有糧,較為富足,故稱料馬辛撞,因為泃河改道,一村分三村,即辛撞(現屬天津市薊州區)和大料馬、小料馬。後來,該村與村西馬大宙村發生糾紛,取掠馬之意,村名變為大掠馬。

說起來,村莊何時一分為三,又是於哪一年改名,很少有人能說個明白。成書於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的《三河縣誌》卷一職方誌——疆界篇中雲:“東南至料馬莊寶坻縣界三十里。”同時,在卷十一水利志——河渠篇中談到:“洳河(實為泃河)即七渡河,又名黃頒水,發源於口外,自平谷縣交界青楊屯入三河境,環城北由東南下至料馬莊——寶坻縣交界止,計長九十里,由寶坻白龍崗歸入薊運河,源遠流長,寬深無滯。”此兩處均稱其為“料馬莊”。而在同一部書卷六鄉閭志——村莊篇中,又將它們分別稱為大掠馬莊、小掠馬莊,這是變料馬為掠馬最早的記載。可見,這改名的時間應在1735年至1760年間,即在乾隆初年。

千年古銀杏訴說悠悠歲月

廊坊三河市神奇古村大掠馬:古風盎然 重煥新顏

大掠馬村的銀杏樹,目前就矗立在村委會院內。曾經,這是一處古寺廟,解放之後改為小學校,現在則建成了村委會。

這棵古銀杏比皇封的“帝王樹”——潭柘寺銀杏樹還歷史悠久。相傳,大唐天子李世民徵東路過此地,並安營紮寨,將馬鞭插於地上,當作拴戰馬的拴馬樁。一覺醒來,鞭杆已經生根發芽,李世民不忍拔掉它,便將其留於此地,至今樹齡已1300多年。

據廊坊市林業局的專業人士稱,經省林業部門碳14測定,此樹確有1300多年樹齡。

大掠馬、小掠馬及辛撞村原本是一個村莊,它們緊鄰三河的母親河——泃河。由於泃河氾濫,原來的村莊被洪水沖毀,人們重建家園時,就近在三塊高地建房,分別為大掠馬、小掠馬、辛撞三個自然村。辛撞村現屬天津市薊州區,與兄弟村大掠馬、小掠馬隔河相望。同處在大河西側的大掠馬居北,小掠馬靠南。

這兩個村莊其實很難分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村之間尚有一小段距離。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兩村由於人口自然增長而增建房舍,大掠馬向南建,小掠馬向北建,兩村間的距離越收越窄,只有一條排水渠相隔。排水渠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興修水利工程時開挖的,它的東端是建在泃河大堤上的排水站——大掠馬排水站。這個排水站叫大掠馬排水站,但所佔的土地卻是小掠馬村的。

大掠馬始終與老銀杏樹在一起。關於這棵樹,有許多神奇的傳說。

每年秋收過後,莊稼收割完畢,田疇空曠,視野開闊,站在高處眺望,大掠馬的古銀杏樹十分醒目。老人們講,這棵白果樹(當地人稱銀杏樹為白果樹)是有神力相助的,它會提前告訴農家何時該收大白菜。當地有“立冬不出菜,必得受了害”之說,但每年立冬前後寒流來襲時間並不十分準確,忽早忽晚。日為寺(舊時大掠馬寺廟名字)中勤勞的僧人,每年發現大白果樹集中落葉時,便第一時間敲響寺廟的大鐘,告知附近村民,強寒流來襲,要立即收白菜了。

還有傳聞說,如果誰“冒犯”了這株樹,它就會懲罰誰,但又不置人於死地。據說,曾接連有幾個孩子攀到樹上玩耍,折枝砍權,都不知不覺掉到了地上。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據學校旁邊居住的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說,打他記事時就聽他的爺爺說,從樹上跌落的人從來沒有摔死的。於是,十里八鄉的人都傳說,這是一棵神樹。

據《中國樹木志》裸子植物篇銀杏科中講到,“中生代早期的銀杏為現代銀杏的遠祖,生代第三紀早期的銀杏之葉與現代銀杏無大區別,第四紀冰川期後僅孑遺銀杏一種,為我國特產,日本及歐美均由我國引種栽培。”

銀杏別名很多,也叫白果樹、公孫樹、鴨腳子、鴨掌樹等。該樹栽培範圍很廣,北至瀋陽,南達廣州、貴州、雲南;東起沿海各省,西至甘肅及四川。它喜光,深根性,耐乾旱,對大氣汙染有一定的抗性,對土壤適應性亦強,但以深厚溼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最為良好。這就是古銀杏在大掠馬生長良好的重要原因。大掠馬的耕地屬於沙壤土,白果樹又臨近泃河古渡口,土壤滋潤,不旱不澇。

廊坊三河市神奇古村大掠馬:古風盎然 重煥新顏

這棵千年古樹已經成為文物,多年來一直吸引不少人慕名前來參觀。如今,這株年逾千歲的古樹仍然健壯無比、枝繁葉茂、蒼翠欲滴,它被一圈漢白玉石欄杆和高約丈餘的一圈鐵欄杆重重圍住,以免給它帶來傷害。

地傑人靈,曾是兵家必爭之寶地

大掠馬地傑人靈,我們的祖先早就看中了這塊寶地。在村東300米處,有一處戰國前的古文化遺址。那是一塊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高地,曾出土大石臼1個,石臼內穴深25釐米,外口直徑43釐米,內口直徑28釐米,高41釐米,底徑30釐米。另外,出土發現20斤重的鐵鏵頭,還有楔型磚和鐵刀等。採集到的陶片標本有板瓦、陶豆把、夾砂甕口沿等。

古人逐水草而居,這處遺址上游3公里處的泃河岸邊,便是劉白塔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南不到1公里是榮村出土新石器晚期斜刃石斧處,還有榮村村西的大姆疙瘩古墓群。該古墓群是夏家店至漢代大墓群,如今已遭到破壞,蕩然無存。還有古漕運碼頭,小掠馬村李姓祖先開辦的水陸碼頭“天成店”就在古遺址處。

曾經就在這一片土地上,古老的泃河見證過不少古代戰爭。唐代詩人李清雲在其《山水漫覽》中有一首題為《泃水渡》的詩:泃河流今古,雲帆漫水來。鳥衝魚兒遁,波湧堤岸拍。軍糧積如山,車馬運徵埃。邊關用武地,供給亦勞哉。

早在三河建縣之前的秦朝時期,沿泃河就有許多渡口。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烏桓,運送軍糧輜重,其中一條重要的水運路線就是透過泃河完成。

那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而泃河這條黃金水道的形成,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漫長而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幾度興衰,有著幾多悲愴和蒼涼。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第一》載,從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開始,曹操為了保證能迅速調集兵馬以及大軍糧草供應,徵調河北大批民工開鑿了兩條運河為北征烏桓做準備,一條是從泃河口東鑿渠入潞河(西漢置路縣,三河為幽州漁陽郡路縣地。東漢改“路縣”為“潞縣”,即今北京通州區,三河地域均隸之),名泉州渠(今北運河),即現在北京市通州區以下的北運河;另一條則是起自呼沱(今滹沱河故道下游),鑿渠入泒水(今沙河),名曰平虜渠,該運河經雄縣、楊柳青到達天津大沽,最後與渤海相連。兩條運河貫通後,運輸能力大大提高,各種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調往集結地區,大大加快了北征計劃的實施。

靠河吃河,古老泃河重煥青春

清末民初,三河地區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不僅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四通八達的水路、陸路交通。其中,大掠馬村東流淌不息的泃河,就是三河境內一條重要的漕運河道。

魏、晉、隋、唐歷代都十分重視航運。唐朝在北方屯有重兵,所需物資由南方經永濟渠(南運河)運到天津軍糧城,再沿海出直沽北上,其中一路經泉州口入泃河至三河、平谷等地,每天數十隻木帆船往來運輸。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盧龍節度使、軍事家趙德鈞修築了固若金湯的三河縣城,而且開泃河漕運,建設蘆臺鹽場,為三河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清末民初,三河縣城及周邊地區所需蘆鹽均由泃河用船運北上,沿途經新集、大掠馬、行仁莊、錯橋、裡村、馬坊、芮家營(後兩處現屬北京市平谷區)等處,商號就近船站裝卸貨物,較陸運省費多矣。

古老又神奇的大掠馬古村,恰恰一一地見證了這些古人的生活活動。

勤勞善良的大掠馬先人靠河吃河,創造了一方文化。今人猶勝於古人。近年來,經過相關部門多措並舉、堅持不懈的治理,曾被嚴重汙染的泃河又變清了,岸邊綠樹環繞,景色宜人。

如今,大掠馬村人正勤勉創新,為充分開發利用這片神奇的、早在遠古時期就被我們的祖先看重並努力耕耘勞作過的土地而昂揚奮進。

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樣的發展方向,大掠馬村正在對未來村莊的建設進行積極謀劃,利用村內坑塘廣植蓮藕、菱角等作物;村外則大量培育繁殖古銀杏樹後代,學習南方一些地區大面積種植銀杏的經驗,開發利用銀杏果核的加工,逐漸將其打造為一項支柱產業;村東泃河大堤及河岸廣植垂楊柳,雜以其他花木,利用古渡口配以遊船、漁船及魚鷹開發旅遊業。將來條件成熟時,可以恢復重建古寺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掠馬村因泃河水而成,因泃河水而興,可謂“人水有緣”。如今,古老的泃河正在重新煥發青春,而古村大掠馬也正在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