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治癒艾滋病新希望:重磅抗癌藥,有助於清除潛伏的HIV病毒

簡介該研究表明,用於癌症治療的抗PD-1單抗Pembrolizumab,可以有助於清除潛伏在艾滋病患者細胞中的休眠的HIV病毒,這位治癒艾滋病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

新做的魚池用什麼消毒

“深耕科技前沿動態,解讀科技背後真相,瞄準科技產品評測”

艾滋病

(HIV)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的簡稱,由感染

HIV

病毒

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

CD4+T細胞

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抵抗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資料,目前全球範圍內HIV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人數高達

3800萬

人,且數量仍在快速增長中。

HIV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針對HIV病毒的逆轉錄過程開發的

抗逆轉錄病毒療法

(ART)

,讓艾滋病患者得以長期生存,但該療法並不能完全清除患者體內的HIV病毒,需要堅持終生長期服藥,以壓制體內的HIV病毒。一旦停止用藥,這些HIV病毒會很快捲土重來。

因此,只有清除隱藏在T細胞中休眠的HIV病毒,消除HIV病毒庫,才能真正治癒艾滋病。

近日,美國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發表了題為:

Pembrolizumab induces HIV latency reversal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nd cancer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

用於癌症治療的抗PD-1單抗Pembrolizumab,可以有助於清除潛伏在艾滋病患者細胞中的休眠的HIV病毒,這位治癒艾滋病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

治癒艾滋病新希望:重磅抗癌藥,有助於清除潛伏的HIV病毒

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ART)

的HIV感染者中,HIV病毒以潛伏形式在T細胞中持續存在,此時HIV病毒的轉錄和蛋白表達極少。潛伏HIV的T細胞是治癒艾滋病的主要障礙。增加這些潛伏HIV病毒的轉錄和病毒產生可以促進免疫系統識別並減少這些病毒庫。

而表達PD-1的CD4+T細胞正是HIV病毒主要攻擊的細胞型別,因此PD-1是操縱HIV病毒庫的一個有潛力的靶點。

研究團隊對32名接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感染艾滋病的癌症患者進行了

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

治療,並探究其對患者HIV病毒庫的影響。

派姆單抗

商品名為Keytruda,也簡稱為K藥,是一種抗PD-1單克隆抗體,由默沙東開發,透過阻斷CD4+T細胞表面的PD-1用於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疾病。

治癒艾滋病新希望:重磅抗癌藥,有助於清除潛伏的HIV病毒

對這些感染了HIV病毒的癌症患者,他們已經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ART)

治療,研究團隊對他們進行每三週注射

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

治療。

在第一次輸注後,與基線水平相比,血液中CD4+T細胞中未剪接的HIV RNA中位數增加了1。32倍,未剪接的RNA:DNA比率增加了1。61倍,還觀察到了血漿HIV RNA增加了1。65倍。

在進行6個週期的治療後,

攜帶誘導HIV病毒或能夠複製的HIV病毒的T細胞數量增加1。44倍,隨著T細胞複製病毒,抗PD-1療法可以幫助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攻擊隱藏的HIV病毒。

治癒艾滋病新希望:重磅抗癌藥,有助於清除潛伏的HIV病毒

這些資料表明,抗PD-1單抗可能有助於逆轉HIV病毒的潛伏,並支援將抗PD-1單抗與其他干預措施相結合以減少HIV病毒庫,從而有助於艾滋病的治療甚至治癒。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之前還曾研究過另一種抗PD-1單克隆抗體——百時美施貴寶開發的

Opdivo

,將其用於治療感染HIV病毒的癌症患者,但沒有顯示能有助於清除隱藏的HIV病毒庫。

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次嘗試透過逆轉潛伏的HIV病毒來治療艾滋病,但之前的研究均以失敗告終。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底,FDA批准了

Excision

公司的基於

CRISPR-Cas9基因編輯

技術的療法

EBT-101

用於治療艾滋病的人體臨床試驗。

此前,該公司成功地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並清除了與HIV密切相關的SIV-a病毒,這在艾滋病研究中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突破也使得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開發出徹底治癒艾滋病的方法。

治癒艾滋病新希望:重磅抗癌藥,有助於清除潛伏的HIV病毒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l3836

https://www。excision。bio/technology

免責宣告: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追求新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