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 由 心理學神奇小小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08-27
簡介當兩個人相談正歡的時候,她突然跟你說有緊急情況需要自己馬上去處理,而你如果此時恰好還有一肚子的話題希望和對方繼續你們的交流,要怎樣有效的回答才能為你們的下次交談埋下一個有效但又自然不突兀的伏筆呢

下次來玩怎麼回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情商不僅是工作和社會交往的需要

在與愛人交往時同樣非常必要

對同樣事物不同的反應

情商高的人和情商低的人完全不同

這也會讓對方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情商高的人

可以讓對方享受與之交談的過程

讓兩個人有越來越多的共同話題

生活的情趣也就顯露出來

而情商低的人可能一句話就會讓整個交談陷入尷尬

讓對方如坐針氈如鯁在喉如芒刺背

最後只能得到社會性死亡的下場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當兩個人相談正歡的時候,她突然跟你說有緊急情況需要自己馬上去處理,而你如果此時恰好還有一肚子的話題希望和對方繼續你們的交流,要怎樣有效的回答才能為你們的下次交談埋下一個有效但又自然不突兀的伏筆呢?

如果只是乾巴巴的兩個字“好的”,那麼恭喜你,你大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早點睡了,因為大機率對方不會記著再來找你。

如果喜歡一個女人

肯定希望自己能主動一些

同時得到對方的一些迴應

並透過這些細枝末節衡量自己有沒有機會

如果對方沒有給自己任何迴應

說明自己只不過是對方無聊時的消遣

打發時間的工具

她也就是拿你打打趣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訊息回覆當然是非常講究的,要給對方留有一些想象的空間,這樣才能讓對方不至於忘了你,不然兩個人的關係真的全憑緣分,恐怕就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我等你回來”

等待也是一種愛的表現,無聊的等待總讓人覺得時間漫長,無所事事的盯著秒針一下一下的走過,感覺已經非常覺得時間,可是仔細一算,不過是幾十秒的事情。

即使這時想起找一些別的事打發時間,但心裡已經有了要等的那個人,心依然在等待,時間仍然是一秒一秒地在心頭走過。

有一種幸福就是有人在等我,那是一種類似於家才能給予的安穩的幸福感。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假如她對你有感覺,平時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可能很快就會處理完成,或者選擇簡單預處理,回來首先與你繼續交談,過後再繼續完成手裡的工作。

“希望下次能面對面聊天”

微信聊天自然是非常輕鬆的

可以放縱地談天說地

談古論今

沒有什麼可以約束的

但看不到彼此的表情

不知道兩個人在說一句話時是抱著怎樣的感情

不能保持正常的社交距離進行交談

就代表著不管多久的交流都不能建立彼此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

讓兩個人的交往停留在想象中

不能給對方瞭解一個完整的自己

因此,在經歷網上的交流以後,兩個人可以在現實中約見,一起喝喝咖啡或者看個電影、吃個飯,在這樣的交往過程中繼續交流,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互訴自己的衷腸。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在經歷一場美好的約會以後,送對方回家,體會彼此的心動,因為喜歡,才更加想見到彼此。

“早點休息,不要熬夜”

網上的交流讓彼此不能全面立體地瞭解彼此

因此,有時突發緊急狀況

對方不瞭解這句話是敷衍還是真的有事發生

即使想進一步交流

但當你已經表達下次再說的意思

對方同樣不好堅持繼續聊下去

只能無奈地說早點休息

不要熬夜

後面的話更像是一種預告

讓你早點休息

保留體力,明天好繼續交談

因此,在兩個人不明彼此心意之前,不論喜歡與否,都需要小心翼翼保持合理的社交距離,生怕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讓對方感覺到被冒犯。

女性說“下次再聊”,低情商男人才會說“好的”,高情商都這樣回

怕對方厭煩甚至故意不回覆訊息,又怕自己表達的不夠清楚明白對方不能接收到自己的心意,這真的是進退兩難。

其實,不妨在一方有緊急情況需要處理時,安排好下次聊天的時間,如果真的想要繼續交流,可以提前做好簡單溝通,約個準確的時間,如果只是約好下次又說不準時間,和沒有約定是一樣的。

若真的有好感

就溫柔相待

軟體的安裝和遊戲的下載都有一個進度條

兩個人的交往也可以

明確一些

有多遠的距離

還需要努力

說明白才能有更清晰的未來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

Sternberg, Robert J。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7, 27 (3): 313–3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