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修行人一定要絕欲絕情嗎?

簡介修行人不是捨棄感情和慾望,而是昇華感情、淨化慾望:把對家人之愛,昇華為對眾生之愛

信佛修行的人能出軌嗎

修行人一定要絕欲絕情嗎?

很多人都會覺得,信佛了就不能有感情了,這是誤解了佛教。佛教也講情,只不過佛教對於感情有自己的看法。世俗的愛,是以自我為中心。佛菩薩的愛,是以眾生為中心。世俗的愛,本質上是佔有;佛菩薩的愛,本質上是付出。佛法教義核心的內容之一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修行方法之一,就是把眾生都視為自己的父母,由對母親知恩念恩開始,慢慢推己及人,擴大到一切眾生。凡夫的感情以我執為基礎,越有“情”,私心越重,痛苦越多;菩薩的感情以智慧為根本,昇華為大愛、大慈、大悲,便成為修行的最強動力。佛菩薩之情,大慈大悲而不夾雜執著之毒,其長遠、深刻和溫暖,是世間以我執為基礎的“感情”無法比擬的。 佛法並非否定世間的情感,而是對“情”的昇華與淨化,把建立在“我”基礎之上的感情昇華為“無我”的大慈大悲。“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以世間的情感為基礎、動力,慢慢擴大這份“人之常情”,逐步淨化內心的分別執著,也就是修慈悲與智慧。

如果拿佛法的觀點來看待,很多人追逐不捨的“感情”,其實是一場交換,根本還是為了滿足“我”的需求,而我執正是眾苦的根源。世間人錯就錯在把“執著”當做“感情”,這種“感情”對自他非但沒有利益,反成損害。我們對愛情常常抱有美好的幻想,其實剝開表面,冷靜觀察,就會認識到絕大多數感情關係只是一種交換:我用心對待你,也希望換來你的關心;我付出多少,就希望得到相等的回報,如果長時間付出與回報不平等,內心就會很痛苦。這樣的感情歸根究底是對自我的愛,痛苦與失落也來源於沒有滿足自我。人與人的相處,並不是一場交換。如果悄悄在內心立起了一座天平,把自他的語言、行為、態度……都放到天平的兩頭去稱,自己付出的每一點,都期望得到回報。所謂對他人的好,歸根究底是為了自己,那何談快樂,何談愛呢?如果真的是愛對方,那隻要對方快樂,自己也就快樂了;之所以如此痛苦,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歸根究底是愛自己。所以,要放下的不是“感情”,而是“我執”。

修行人一定要絕欲絕情嗎?

世間的所謂感情,只是業力與煩惱而已。不由自主地來,莫名其妙地執著,然後演繹出種種悲歡離合。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沒有理想和方向,所以把感情視為拯救人生的稻草,希望以此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把苦樂的籌碼都壓在某個人或某一段感情上,卻帶來更多痛苦。總是在為情所困的人,生命是缺失的,缺失的並不是一段美滿的感情,而是對人生全面的認識和夢想。為情所困,其實是內心執著的投射,在妄想中強化自己的期待。

人與人之間有各種感情。產生這些感情,一部分是因為宿世因緣,另一部分是因為內心貪嗔;由今生的貪戀或嗔恨,又結下未來因緣,如此迴圈往復,綿綿無盡。轉人情為道情,化因緣為法緣,自他一起努力超越輪迴、解脫痛苦,才是最有價值的感情。在感情中,多要求自己,少期待對方;多感恩,少抱怨;珍惜擁有的,不要執著於沒有的。在感情之外,要有其他的令自己有力量的夢想,不要把感情當做生命的全部。

修行人一定要絕欲絕情嗎?

佛菩薩不忘恩情,所以成就了大慈大悲、大智大勇,對眾生毫無顧戀地付出;我們所謂的“看重感情”,卻成了苦苦期盼,疲憊不堪。要在“感情”之外去培養自己的心,充實自己的心,讓它更健全、更強大、更獨立。修行人不是捨棄感情和慾望,而是昇華感情、淨化慾望:把對家人之愛,昇華為對眾生之愛;把追求財色名食睡之慾,淨化為追求善法之慾。修行人絕非無感情,心如死灰的木石,恰恰是感情最為純淨、心胸最為寬廣、生命最有動力、生活最有熱情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