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簡介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善於進行動物變形的作家就是明末清初的蒲松齡,在他所創作的《聊齋志異》裡,關於小動物變成人的故事層出不窮

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誰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卡夫卡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卡夫卡,一位奧地利的偉大作家,生於1883年,死於1924年,終生用德語寫作,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他的價值是在死後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的,並在全世界逐漸引起巨大的轟動,形成一股“卡夫卡”熱潮。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大多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以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在其最著名的三部作品—《變形記》、《城堡》《審判》中都充滿了孤立和絕望的情緒。如《變形記》,透過小職員薩姆沙在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了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而《城堡》則主要藉由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遭遇,寫出了人生的無奈與尷尬。《審判》則透過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名其妙地被捕,又莫名其妙被殺的荒誕事件,揭露了極權社會司法制度的荒謬。

在這些作品中,卡夫卡都運用了荒誕變形的藝術手法藉以表現人的被異化,所以有評論家這樣說:“最令人吃驚的是卡夫卡如此駕輕就熟地掌握的另一種手法:變化成小動物。這種手法通常只有中國人堪與媲美。”而這裡所說的中國人,毫無疑問就是指蒲松齡,因為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像蒲松齡那樣,寫出那麼多關於鬼怪的故事,塑造出那麼多可以隨意變形的藝術形象。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閱讀卡夫卡的作品可以發現,卡夫卡還寫了一系列和動物有關的小說,如《家長的憂慮》《雜種》《一條狗的研究》《地洞》、《約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豺豹和阿拉伯人》、《貓與鼠的對話》等,這些小說都是以動物變形的方式來闡述他的思想感情。這種藝術手法,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位歐洲的作家,為什麼會掌握這種中國式的藝術表現手法呢?難道他也受過中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中西文學的交流史進行一番細緻的梳理。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善於進行動物變形的作家就是明末清初的蒲松齡,在他所創作的《聊齋志異》裡,關於小動物變成人的故事層出不窮。但是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因為卡夫卡要表現的是人的異化,所以在他的品中大部分都是人變成動物,而蒲松齡的作品中都是動物或植物變成人。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據記載,卡夫卡曾經閱讀過《聊齋志異》的德文譯本,並給予非常高的評價。例如,在1913年1月16日,卡夫卡在封信中就專門提到德國宗教神學家布貝爾這個人,還稱讚他非常瞭解中國故事,他所出版的《中國鬼怪和愛情故事》是所有相關故事中最精妙絕倫的。

1914年,由著名漢學家衛禮賢翻譯的《中國民間故事集》也正式出版了。在這部作品中,收錄了中國民間故事一百餘個,其中有十五個故事選自《聊齋志異》,它們分別是:《嶗山道士》、《夜叉國》、《白蓮教》、《嬌娜〉《嬰寧》《青蛙神》《晚霞》、《種梨》、《畫皮》、《山魈》、《小獵犬》《蟄龍》、《梅女》、《水莽草》等。讀過《聊齋志異》的人就會發現,在這十五個故事中,《小獵犬》、《嬌娜》、《嬰寧》、《青蛙神》四個故事的主角都是動物。非常巧合的是,這部《中國民間故事集》恰恰被卡夫卡得到了一本,並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他的妹妹奧特拉。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卡夫卡不喜歡這本書甚至沒有讀過這本書,他是不會送給自己的妹妹當禮物的。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1916年,德國作家霍夫曼斯塔爾,曾根據翟理思翻譯的《聊齋志異》德文譯本(從整部小說中選譯了一百六十四個故事)中的《夢》(就是《卷五·蓮花公主》),改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蜜蜂》並順利上演,並在整個歐洲引起轟動。不得不提的是,霍夫曼斯塔爾是卡夫卡非常喜愛和熟悉的作家。

瞭解創作規律的人們都很清楚,對於自己喜歡的作家,人們總是從多方面對他們進行觀察和了解,並加以模仿。霍夫曼斯塔爾的得意之作《蜜蜂》,卡夫卡不可能不關注,因此受到他的影響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卡夫卡的創作,間接受到蒲松齡的影響也是非常可能的。蒲松齡的作品曾經被譯介到國外,並且被人們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加以演繹,這本身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對卡夫卡而言,他透過這些《聊齋志異》故事,領悟到可以採取藝術變形的方式來寫作,並真正開始自己的創作試驗,這都是完全可能的。我們甚至可以再大膽推測一下:卡夫卡生前並沒有發表自己的作品,即使在自己臨死的時候,他也一再囑咐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要燒燬全部的手稿,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單純從他性格孤僻這一點來解釋恐怕並不充分。另外一個可能就是他自認為作品很粗糙,是不可以拿出來示人的,而他進行對比的作品,就是蒲松齡的那些德文譯本;雖然卡夫卡可能並不清楚,來自遙遠國度的蒲松齡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膽的猜測而已。

Top